
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doc
3页74 由中原走来 向台海而去—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存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又传播海峡彼岸,对台湾的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院落对称的布局特点漳州的传统民居在布局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遵循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原则整个建筑结构以中厅为轴线,左右对称地建有左、右厢房,加上门屋组成四合院一般都以天井为中心,围成一个方形院落,天井前是门厅,后是正屋,左右是连接门厅与正屋的回廊每个相对封闭的院落就是“一进”或“一落”纵向延伸就形成“日”字形或“目”字形,多进或多落的大厝横向则采用递增护龙的方法,渐次扩大住宅漳州民居常见的有“三间起”和“五间起”三间起”,就是闽南俗话说的“一厅二房二伸手”,走进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与大门正对的是厅,厅左侧为大房,右侧为二房;进入房间的门规格较大的一般正对庑廊的小走廊,规格较小的也可以安排在厅的两侧;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祀桌,摆祖先神位,祀桌前放八仙桌左右两庑可以敞开,也可以是木板墙,做厨房或做小房间。
“五间起”,是两房外再增加二间耳房,呈一厅四房的格局,这一格局次间的门通厅堂,稍间的门正对庑廊,一旦作为五间起,厅的规格便可以是三开间的,即厅中立有四根柱子,或称四点金,四根柱子把厅分为并列的三间,中称为明间,两边称为次间漳州市漳浦湖西乡的蓝廷珍府第是漳州传统民居建筑布局的一个典型范例蓝廷珍府第坐西朝东,面阔52米,进深86米,占地4400平方米大门前立着两个门墩,两侧图案的精致细腻,非同凡响这是一座以中轴线上的门厅、正堂、后堂、主楼和左右后三组厢房组成的院落式城堡主楼在第四进,为二层方形土楼,称日接楼大概是楼较高,才称此名日接楼用材较大,雕饰手法多样,工艺精湛整座大厝布局规整,环境优雅,把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三段式建筑结构大胆创新漳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由屋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漳州的能工巧匠总结闽南的气候特征和各种材质的特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对古老的三段式结构进行大胆而合理的革新,营造出一整套适宜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风尚的建筑结构由于漳州降水量大,屋基易受雨水浸泡,因此传统民居的基础大都是石质,丘陵地区采用天然卵石,而平原及沿海地区多用人工开采的花岗石台基高出地面三坎,台基边沿铺压阶石。
地面砖用窑烧地砖,正屋室内一般铺红色斗砖,地砖排列以交丁缝为主,客厅地砖多为人字缝,回廊和厨房铺六角砖或条砖,天井、后院铺天然卵石或条砖也有的天井、庭院地面以三合土夯实,四边砌阳沟汲井(沉淀池)屋身包括梁架和墙壁梁架搭建称大木作,工匠将原生木依例裁制成柱、梁(枋)、桁(檩)、桷仔条(椽条)、斗、拱等及一些辅助构件,进行组装漳州传统建筑的梁架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一般为穿斗式,大厝的正屋常用抬梁式最常见的是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办法: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双侧厢房则使用穿斗式木架,两种木构架交织成一体,相互配合,各得其所墙体按用材分为土墙、土坯墙、编竹泥墙、砖墙、石墙等,有的沿海渔村甚至捞取蚵壳作为建材除墙面以灰泥勾缝的清水墙外,其余墙面皆粉刷沙灰浆,从外观上看与混水墙壁无异沙灰浆一般是白、灰二色,配料是河沙、壳灰、红土、纸筋等漳州传统民居屋顶一般为双坡顶,俗称“人”字顶,通常前短后长,如猛虎弓足之雄姿多数采用悬山式和硬山式屋顶覆窑烧板瓦,先在桷(椽)条上铺望瓦,再将弧形盖瓦以鱼鳞状依次叠扣,阴阳交错出覆槽与笑槽,整片瓦顶只靠涩叠,仅在槽头、滴水部位用白灰粘牢,称为“冷摊瓦”而在沿海季风猛烈一带,就采用较小的板瓦或筒瓦,整条瓦垄都用白灰粘实。
闽南地区的屋脊都有两边升起作燕尾的习俗,俗称“皇宫起”燕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注意在屋脊和燕尾上做文章,如用砖雕、灰雕、剪瓷雕等进行艺术装饰,这成为漳州传统民居最吸引人的视觉特点装饰手法主要有雕刻、瓷片雕塑、彩绘、壁画等漳州市区的蔡竹禅宅第原为清代旧宅,于20世纪40年代重建,是当时闽南有名的“土水状元”李明月的杰作,青石红砖的墙体,红色瓦片的屋顶,是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正屋采用抬梁式的构架,而两侧厢房则采用穿斗式构架正屋的屋脊高度较高,体量较大,为燕尾式的双翘脊,而护厝的屋顶高度较低,体量较小,为圆枋式的平脊特殊的构造形式富于魅力竹篙厝和骑楼有机结合是漳州传统民居特别引人注目的建筑形式竹篙厝,顾名思义就是如同竹篙一样细长的房屋这种建筑形式的产生是商业街区繁荣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为适应集市贸易而产生的一种商住一体的建筑竹篙厝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的一种变体,它仍然按照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原则,沿着中轴向纵深延展,形成多进院落,前面是商铺作坊用房,后面是生活起居的用房,形成前店(坊)后厝的模式一连串的竹篙厝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相邻的两家有共同的墙体从街上看,一间店面紧接着一间店面,每间面宽四五米,有的一家有一个门面,有的则有两个甚至多个门面,繁荣的商业街就这样由一个个店面紧挨而形成。
竹篙厝往往与河道毗邻,前街后河是典型的模式,店前经营,厝后通过河道进出货漳州旧市区沿着浦头港曾经聚居了许多行业街坊,如咸鱼市、柑仔市、粉仔街、竹笼街、枕头街等,并成为街名、地名沿用至今由于建筑用地狭长,竹篙厝常建成二至三层的楼房这种竹篙厝的门面吸取南洋的建筑模式,二楼是封闭式窗墙,楼下用方形立柱支撑,形成连续的长廊这种上楼下廊的建筑形式就是骑楼,漳州人称为“五脚距”相邻的店面在“共墙”前面共用一柱,方柱用油标砖交丁砌成,柱头纵跨方形通,横跨桁木,支撑二楼漳州多雨,雨天行人在骑楼下行走,不用带雨具也不会被雨淋,可以从容地漫步商业街区,选购商品漳州市的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有许多这样的竹篙厝和骑楼,成为吸引古建专家和广大游客参观旅游的亮点,其保护和整治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源于中原的建筑形式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相对于整个中华文明,还是一个年轻的地域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于公元686年建立了漳州从此,包括中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原文明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闽南这块肥沃的土地,漳州民居文化是中原民居文化的延伸与发展,也是中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其建筑形式传承中原做法就十分明显赵家堡的核心建筑是完璧楼,楼名寓意“完璧归赵”完璧楼在花岗岩条石的基础上以三合土为墙,是一座四合式三层方形楼,周长88米,高20米,占地484平方米楼内天井凿有石门地道,通往城外三层楼上下共有48个房间另一主体建筑俗称官厅,五座并列,一字摆开,每座都是五进30间,长68米,宽20米其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第五进为二层楼阁,是内眷住宅,俗称梳妆楼五座共150间,总占地7200多平方米赵氏家族在建筑中表达对祖先帝业的思慕,其建筑处处模仿北宋首都汴梁,蕴含着皇族后裔的复杂感情,极重视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原建筑组群布局的观念,力求均衡对称,成为漳州传统民居取法中原的一个典型范例由于降水量大、气候潮湿,漳州传统民居的屋基大多利用当地容易取材的花岗岩,以防雨水侵袭在墙体方面,中原的古建筑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也就是说中原古代建筑通过立柱和梁架来支撑屋顶,而墙体是不承重的闽南的传统建筑中歇山式墙体也不承重,只起隔断、遮蔽作用而民居中最常用的硬山式和悬山式的山墙则是承重墙壁墙堵分内外墙,外墙纵向叫山墙、横向称马面墙或檐墙;内墙是将屋内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分夹山和扇面墙,通称叫隔墙。
漳州传统民居主要靠墙体承重而不是靠梁架承重,也与漳州潮湿多雨有关梁架结构既有抬梁式,但更多采用营造工艺相对简单、且较牢固的穿斗式漳州多雨,由于气候潮湿,木料与土质墙过多接触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所以常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形式,以减少木料与墙体的接触这也是漳州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地域特点在坡顶方面,同样由于漳州多雨,多采用双坡顶,主要是悬山和硬山两种这两种屋顶形式各有利弊,悬山顶覆盖面大,可以避免雨水对墙体造成的侵蚀,而大风则会对突出于墙体外的屋面造成破坏漳州不仅多降水,而且多台风,特别是沿海一些民居就采用硬山屋顶,防止台风对突出墙体外屋面的吹刮破坏,而为防止雨水对墙体的侵蚀,常在生土墙中加入用贝壳煅成的熟石灰和粗砂,甚至加入糯米浆、红糖水等,这样夯筑成的三合土墙就较为坚固耐雨水冲刷漳州土楼是一种极具特色、富于魅力的民居建筑,一方面是对闽南山区特殊地理条件的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原远古建筑文化的回归因为土楼独特的平面布局在远古时期已经产生,只是后来改进得更加科学与合理传承彼岸 影响台湾漳州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民居相似台湾居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祖籍漳州,《台湾通史》记载,历史上“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
漳州移民从大陆带去了语言文字、耕作技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带去了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漳州民居建筑文化对台湾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漳台两地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布局特点、结构体系,还是外部风貌、艺术装饰,都极为相似在宜兰、台北、桃园、台南、高雄等地可以看到许多漳州风格的民居建筑有一些地方由于是漳州移民聚居区域,甚至形成一定规模的“小漳州”,如“板桥林”、“雾峰林”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从布局上说,台湾许多传统民居与漳州一样,都讲究中轴对称,围绕厅堂组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在此基础上纵向延伸为多进院落,或横向扩展为组群结合从结构上说,屋基多采用方形花岗岩做基础,木构架多采用穿斗式或抬梁式,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和悬山式,体量较大的房屋的屋顶常采用两端翘起的燕尾脊竹篙厝和骑楼也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商业街区,相邻的民居共用墙体,面宽一间,而进深可达三进、四进甚至更多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传播,是从中原到包括漳州在内的闽南地区,再到台湾,其传承的路线是很清晰的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建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