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断学.docx
10页中医诊断学① 食欲减退:又称为〃纳呆〃或〃纳少〃,即病人不思进食或甚则厌食临床 常见者有以下四种:脾胃气虚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 虚者湿邪困脾 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肝胆湿热 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身热不扬者食滞内停 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舌苔厚腐者此外,如已婚妇女停经,厌食呕吐,脉滑数冲和者,为妊娠恶阻是因妊娠 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不严重者属生理现象,不须治疗问口味:① 口淡乏味:因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低下,病人食少纳呆,故感口淡乏 味 ,属脾胃气虚② 口甜或粘腻:因甜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于口,故感口 甜或粘腻 ,属脾胃湿热③ 口中泛酸: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 ,属肝胃 蕴热④ 口中酸馊: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停胃中不化,胃中浊气上泛, 故感口中酸馊 ,属伤食⑤ 口苦:因苦味入心,心属火,又胆液味苦,故火邪炎上或胆气上泛, 皆可使口中味苦 ,属热证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胆热之证⑥ 口咸:因咸味入肾,肾主水,肾病及寒水上泛皆可使口中味咸 ,属 肾病及寒证此外,由于不同地域,生活习惯不同,病人可有饮食嗜味之异;不同脏腑的 疾病也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甜、肺病嗜辛、 肾病嗜咸等,可作临床参考。
⑴ 月经不调:月经周期及量、色、质发生异常改变者称为月经不调,可分 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和月经前后不定期三种证候 经期 经色 经质 经量热证 先期 深红 稠 多寒证后期紫暗有块少气虚先期淡红稀多血虚后期淡红稀少气滞不定期紫红有块少瘀血不定期紫有块不定肾虚不定期淡红稀少①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称为月经先期先期而经色深红、质稠、量多者,属血热,是邪热迫血妄行所致;先期而 经色淡红、质稀、量多者,属气虚,是气虚不能摄血而成② 月经后期:后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少者,属血虚,是血少经血不能按时满溢所致;后期而经色紫暗、有块、量少者,属寒凝,是由感寒经血凝滞,不能按时而 下所致③ 月经前后不定期:即月经前后不定,差错在8 〜 9天以上者,又称为月经 衍期衍期而经色紫红、有块、量少、兼见乳房胀痛者,属气郁,是因情志郁结、 肝失调达、气机逆乱所致;衍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少不定者,属脾肾虚损,因脾肾虚衰、冲任失 调,脾虚失摄则先期量多,肾虚血亏则后期量少,故月经不定期,时多时少⑵ 行经腹痛:凡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发生阵发性下腹部疼痛、甚至剧 痛难忍,并伴随月经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痛经。
凡经前小腹胀痛、行经后痛减者,属实证,多因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 致凡经后小腹隐痛、兼腰部痠痛者,属虚证,多因气血不足或肾虚,胞络失养 所致凡行经小腹冷痛、待热痛减者,属寒证,是因寒凝经脉,胞络收引 、拘急 所致⑶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在三个月 以上者,称为经闭在问诊时要与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及暗经相鉴别闭经的原因多 由血瘀、肝气郁结、虚劳等病引起,须四诊合参,才能鉴别⑷ 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谓之" 经崩",长期淋漓不断称为"经漏""漏者 崩之渐,崩者漏之甚",所以历代医家都将崩漏并提凡崩漏经色深红有块者,多属热证;经色淡红无块者,多为冲任损伤或中气 下陷、脾虚不能统血所致问带下:在正常情况下,妇女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淋漓不断, 或色质改变,或有臭味,即为带下病若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者,称为白带,属寒湿,是脾虚不运、 寒湿下注所致若带下色黄、量多、质粘稠、味臭秽者,称为黄带,属湿热,是由湿郁化热、 湿热下注所致若带下色红粘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者,称为赤带,多因情志不舒、肝 郁化热、损伤胞络所致若绝经期后仍见赤带淋漓不断者,可以由癌症引起,应及早 做专科检查, 以防延误病情。
1. 问出生前后情况:新生儿(出生后至 1个月)的疾病多与先天因素和分娩情况有关,故应着重询问母亲妊娠期及产乳期的营养健康状况和是否难 产、早产等,可了解小儿的先天情况脉诊的部位:关于脉诊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三种1. 遍诊法: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 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上部天是指两侧颞动脉,可以反映头额及颞部的病痛;上部人是指耳前动 脉,可以了解目和耳的情况;上部地,是指两颊动脉,可以了解口腔和牙齿的情 况中部天,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处,可候肺气;中部人,是手少阴心经的动脉 处,可候心气;中部地,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动脉处,候胸中之气下部天,是足 厥阴肝经的动脉处,候肝气;下部人,是足太阴脾经或足阳明胃经的动脉处,候 脾胃之气;下部地,是足少阴肾经的动脉处,候肾气诊察这些脉动部位的脉象, 可以了解全身各脏腑、经脉的生理病理状况《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人有 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可见三部九候 诊法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其用义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应部位、 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三九L 相应经脉和穴位所属动脉诊断意义部候上 部(头)天二 足少阳经(两额动脉)太阳穴颞浅动脉候头角之 气地足阳明经(两颊动脉)巨 髎穴面动脉(颌 内动脉)候口齿之 气人手少阳经(耳前动脉)耳 门穴颞浅动脉候耳目之 气中 部(手)天- 手太阴经 寸口部的太渊穴、经渠穴桡动脉候肺地n 手阳明经 合谷穴拇主要动脉候胸中之 气人、 手少阴经 神门穴尺动脉候心下 部(足)天■ 足厥阴经 五里或太冲穴蹠背动脉候肝地n 足少阴经 太溪穴胫后动脉跟 支候肾人足太阴经 箕门穴或足阳明冲阳穴股动脉或足 背动脉候脾胃2.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谿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脉 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 溪脉候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 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 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 已绝,难以救治3.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寸口又称 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学寸关尺说明学说左右左右左右难经心小肠肺大 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命门大小肠配心肺是表 里相属,右肾属火,故 命门亦候于右尺脉心肺肝脾肾肾经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二隹 八、、景 岳全 书心心 包络肺膻 中肝胆脾胃肾 膀胱大肠肾二隹 八、、命 门小 肠大肠配左尺,是金 水相从;小肠配右尺,是火 归火位医 宗金 鉴心膻 中肺胸 中肝膈 胆脾 胃肾 膀胱小 肠肾大肠小肠配左尺,大肠 配右尺,是以部位相配, 故又以三焦分配寸关尺 三部1) 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 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 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 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 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 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 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 反映于寸口脉象2) 寸口脉的分部及脏腑配属: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 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 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 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和遍诊法的三部 九候名同而实异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所叙述的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如《难经》 以小肠 、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 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 、 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 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以上所举的几家学说,其分歧点在于大小肠和三焦,而主要的分候五脏的观 点是一致的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这种分配方法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为原则的,即是体现了上(寸 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的原则但必须指出,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 出于何部,正如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 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 脏病的,这是因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诊老人 、虚人、久病、产 后等也可用此法。
1.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脉象的种类很多,文献中常以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位是 指脉动部位的浅深;数主要指脉动的频率和节律;形和势是指脉的搏动形态和趋 势状态,形与势是难分割的 两个概念,它包涵着运动体的多种物理量,如脉动 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主要由心脏和阻力影响所产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壁弹性和张 力的影响而产生的紧张度等近代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验研究的资料 总结,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 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个方面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至数:指脉搏的频率中医以一个呼吸周期为脉搏的计量单位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平脉,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三至为迟脉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即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称为 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但见关部或寸部者均称为短脉脉力:指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等于血管 的粗细)脉道宽大的为大脉,狭小的为细脉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脉来流利圆 滑者为滑脉;来势艰难, 不流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