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张文霆及其新派墨竹.doc
4页画家张文霆及其新派墨竹一个艺术家最终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他的艺术禀赋和勤 奋,还取决于他对前人艺术经验的把握和传承,以及他本人 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画家张文霆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 他在新派墨竹上的艺术探索,也印证了这一点画家之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文霆出落为一名少年父亲张启 良身上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要求孩子们不管身处 何种环境下,都要将习艺、读书、修身作为首要的事情在 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哥哥的督促之下,张文霆开始了最初的书 画临摹由于当时可供学习的资料甚少,哥哥就把父亲藏书 中的插图、连环画等当作教材,要求张文霆每天照着描红, 锻炼其绘画的基本功张文霆很快就摆脱了临摹的原稿,开 始自由率性地发挥了板正规矩的旧书插图,在他笔下焕发 出了活泼的意趣和生机有志者,事竟成张文霆顺利考上了河南大学美术系, 从小就有的画家之梦也似乎豁然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他看见 了艺术殿堂辉煌的灯光大学期间,他师承李超仁等大家,博览群书,精研技艺, 孜孜以求,不断从各处汲取艺术营养从中国传统书画大师 朱韋、石涛、徐渭、郑板桥等人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中,他不 仅学习高逸的画品,更学习他们的人格如何能在众多的绘画题材中随心所欲,并把自己融入作 品中,让艺术和现实生活彼此映照并提炼升华,大概是每个 艺术家的终生修为所在。
当然,这也是张文霆所孜孜硯硯所 追求的境界诚如画家身边的好友所言,生活中张文霆是个热诚正直的人,他的作品都像他的为人一样,不时透出一种侠骨热肠 和凛然正气这是他多年修为所形成的品格,早已渗透到了 他的笔墨之中新派墨竹1987年至1990年间,张文霆多次辞亲别友,到全国各 地去游历,同时拜访名师董寿平等众多前辈大家,都是他 这时认识并聆教的当时,家有老小,都需要照顾,但她的 妻子张惠芳为了支持他的艺术事业,默默地承担起了家里所 有的事务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游学经历,张文霆眼界大开,其 作品逐渐从早期工于雕琢的风格中脱离出来,直逼神韵昔 日浓彩重抹的绘画语言日渐淡化,甚至无影无踪了,代之以 清墨挥洒的新境界使他日后名声鹊起的“新派墨竹”,便 肇端于此,并逐渐成熟墨竹是绘画中最难的题材之一,因此古语有‘一生兰, 半世竹”之说其难就难在要墨分五色,水墨之中氤氤变化, 气象万千,而又层次井然,笔墨的浓淡枯润,完全依靠画家 个人经验和即时感觉来把握、铺排和调节好的墨竹作品, 不仅能画出竹子在晴雨风雪中的秀姿百态,还能寄情思、抒 胸臆,显现超尘绝俗的品格趣味也正因为此,墨竹一向为 文人雅士所喜爱和推崇。
张文霆的墨竹,笔致内蕴,枝干挺 拔,饱满有度,或枝叶爽利,直干云霄;或破叠有秩,斩钉 截铁竹旁哨石巍然而立,笔法一轻一重,刚柔相济,显现 出高迈超俗的艺术品格和审美趣味张文霆作画时往往全神贯注,蘸墨运笔,实按虚起,一 波三折,而又爽快敏捷,意法一统,一气呵成敞开”的世界张文霆近年的墨竹作品,如气势恢宏的巨幅《竹立穹 宇》,又如百幅形态各异的《将军竹》,早有口碑,深受好评 他的《何可一日无此君》,清逸雅趣、柔姿绰约;《天地正气 挺且坚》,酣畅刚健、率意奔放;《竹报平安》则温恬静适, 又有一种古道热肠;《竹韵清风》,涤污洗浊,明澈清新;《新 篁献瑞雪》,超然脱尘,格调高古这些作品可谓是张文霆 新派墨竹的代表作在汲取传统墨竹技法的基础上,他大胆 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知天命之年的张文霆,在绘画上越来越多指向哲学和美 学层面墨竹不仅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也因其内在丰富的 文化蕴含,成为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形式只有当贴近它的时 候,世界才会变得亲切,才会向人真正“敞开”张文霆的墨竹作品,已经砥砺出另一种崭新的绘画语 言,相信他会在艺术上走得更远特邀编辑/郭文卿)【人物档案】张文霆,号雪溪,斋号三骏堂,1954年6月出生,河南 开封市人。
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联谊中心理 事、中国山水彩墨画院创作部副主任,徐悲鸿画院特邀画家, 《中国美术报》记者,《典藏艺术》杂志主编,洛阳文学艺 术研究会副会长,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自幼受胞兄熏陶, 喜欢绘画诗文,师承董寿平、李超仁等导师,长于山水、花 鸟,尤擅墨竹作品曾入选全国性美展并获奖,被誉为“中 原第一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