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亮点总结(綦江).doc
7页綦江县农委2011年工作亮点和明年工作打算一、2011年亮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农委的全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县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要求,突出产业保供给,万元增收惠民生,强力推进“两园三业一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主要经济指标不断攀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26.5亿元,同比增长13.1%,农业增加值30.07亿元,按现价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7434元,同比增长20.7%完成蔬菜播种面积50万亩,基地种植30万亩,产量40万吨出栏生猪90.13头、草食牲畜91.35头(只)、家禽908.37只,同比分别增长11.27%、10.83%、12.11%新发展龙头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45个,同比分别增加20%和40%新增土地规模经营4.6万亩,规模经营度达到33%协议引资12亿元,到位资金0.75亿元二)及时有力抓抗旱,大旱之年减产不减收去年8月份至今年9月,正是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但我县平均降雨量仅有616.1mm,同比减少44%,因旱受灾面积46.2万亩,占总面积65.07%,绝收面积3.9万亩。
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6亿元,其中,农牧渔业共损失2.9亿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划拨抗旱改种专项资金500万元,县农委组织300余人,积极采取节水、保水、改种、集中育苗等措施,全县改种面积达10万亩及早谋划和种植晚秋粮食10万亩、秋菜10万亩、草蔸萝卜10万亩,做到春夏损失秋冬补,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线在大旱之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94.2万亩,产量29.63万吨,同比减产23.2%,仍实现了减产不减收三)“两个园区”加速建设,示范带动不断增强一是食品工业园:园区重点抓了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全年征地220亩,拆迁10000平方米,目前已有“真心”瓜子、“千百度”、“饭遭殃”、“桥头”火锅等28家品牌企业入驻,总投资约40亿元,在建企业13家,建成投产9家二是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了300平方公里规划和产业布局在示范园区内,全县已建成万亩产业示范片8个,万头(只)养殖场(小区)9个,科技示范园9个,星级农家乐12个,其中集种-养-休闲为一体的星级农家乐2个;建成钢架大棚近1000亩,建成智能化现代养鸡场1个,建成1000平方米的温控大棚1个四)“三业一基地”迅猛发展,亮点看点不断显现。
围绕畜牧、蔬菜、木瓜、花椒主导产业,已建成“六个产业带”一是畜牧产业分别在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发展生猪、家禽、草食牲畜生态养殖区,全县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445户,发展优质肉猪生态养殖规模场(小区)306个、优质肉兔生态养殖区52个、南部山羊养殖示范区30个二是蔬菜产业发展蔬菜种植大户130户,建成7个万亩蔬菜基地,10个5000亩蔬菜基地;建成5个专业蔬菜村;建成钢架大棚2000亩叶菜产量30万吨,实现产值50000万元永丰河流域“菜篮子”工程产业带,引进蔬菜种植业主8家,蔬菜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带动农户种植蔬菜10000多亩以赶水、扶欢、郭扶等镇为重点的萝卜产业带,建成3个万亩草蔸萝卜示范片,1个1000亩有机萝卜示范园,1个1000亩优质萝卜品比园,成规模发展草蔸萝卜10万亩三是木瓜产业全县种植木瓜10.8万亩,形成了4个万亩示范片建成綦江木瓜品比示范园和木瓜资源圃,种植展示木瓜品种20多个引进、扶助建成金立方、酒民郎等木瓜深加工企业入驻食品工业园,年消化木瓜8500吨,生产木瓜酒3000吨,产值达6亿元四是餐饮原辅料基地以东溪、郭扶、三角等镇为重点的辣椒产业带,建成3个万亩辣椒示范片,培植观赏辣椒3万盆,规模发展辣椒20万亩,年产鲜椒30万吨、产值9亿元。
全县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1.2万亩,已投产46000亩,总产量9820吨,产值达9820万元种植生姜、大蒜5万亩,生姜产量达4.5万吨、大蒜产量达2万吨,产值2000万元五)万元增收工程推进有力,农民增收明显加快2011年,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整合资金3.2亿元用于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创办万元增收网站、印制宣传单20万份,制作产业示范标志版40块抓县级示范户200户、街镇级示范户2000户新出台了《綦江县2011年山地现代农业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奖补暂行办法》,指导7.2万户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六)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整合道路、水利、房屋改建、沼气建设等项目资金,投资2.5亿元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完成巴渝新居建设2800户,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800户,环境整治3600户,新修人行便道510公里,新建蓄水池300口,改建渠道120公里,改建院坝1.8万平方米,新建户用沼气池3700口,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在永新石塔、木瓜等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0.94万亩继续在石梁、中华、三镇、石房村推进市级“千百工程”示范村建设总投资1800万元,在古南、三角、永新等街镇的14个村开展市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
二是整村脱贫有序推进全面完成打通双坝等13个村整村脱贫村的脱贫任务,新启动郭扶龙台等13个村的整村脱贫工作,并已完成建设任务的55%减少贫困人口5450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5000人,超计划1200人,超32%;新修和改造乡村道路242公里, 超计划88公里,超246%;新修人行便道104公里;扶贫移民搬迁69户258人,超计划8人;完成扶贫培训2215人,超计划915人,超70%组建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协会5个三是农村经营体制明显完善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发展模式5种和分配形式3种,新建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社组织20个,入股农户2507户,面积5579亩指导调处土地纠纷1695件圆满完成21.7万农户确权颁证工作,被市评为先进集体积极参与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与利用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为3家龙头企业协调贷款4600万元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参合率达到32%精心组织农村“三资”清理工作七)节会经济繁荣,双重效益不断提升成功组团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交会、第十届西部农交会,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成功举办第四届东溪辣椒采购会、石壕糯玉米采购会等节会近10多个,吸引商家近100家,签约农产品达10万吨,金额近4亿元。
节会经济使綦江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获得双丰收申报农产品“三品”认证13个,已经审批通过的4个,注册商标39个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全县水库工程集雨面积北多南少,分布极不合理已成水利工程有效蓄引提水能力1.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有效蓄水能力127立方米,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亩均耕地占有水量166立方米,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1%;有效灌面32.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仍有近3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病险山坪塘、毁损渠道和不能正常运行的机电提灌设施均占总数的60%左右;水土流失面积900多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0%以上二)现代农业发展刚起步,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虽然“两园三业一基地”建设已成规模,但产业种植养殖方式还显落后,设施农业还未能得到普及,与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三)农业企业实力不强,对农业发展带动引领不够我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少,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家龙头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无法有效地带动产业的发展农民参合率还不高,绝大部分还是分散经营,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四)三权抵押推进缓慢,融资难问题没真正解决由于农村“三资”产权评估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抵押手续繁琐,使农户、投资业主融资贷款难的问题没得到解决。
五)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整村脱贫难度较大我县贫困村量大面广、基础差,仅靠市、县每村190万元的扶贫资金难以脱贫扶贫移民补助标准低,导致特别贫困的农户无法搬迁三、明年工作打算 2012年,我县将坚定不移地围绕“两园三业一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抓手,以畜牧“111”、蔬菜“5311”为目标,强力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抓住粮食稳定不放松认真实施粮食高产示范建设,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8万吨二)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10个“万亩产业示范片”、10个“万头(只)生态畜牧养殖场(小区)”、1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进一步促进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含量,提升休闲农业档次三)全力抓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2012年是我县实施万元增收工程的冲刺年,为全面完成目标,我县将继续全面落实万元增收奖补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带动作用,力争7万农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四)继续实施畜牧“111”、蔬菜 “5311”工程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畜牧产业实现“111”目标,力争年内实现出栏生猪100万头、草食牲畜100万只、家禽1000万羽。
蔬菜产业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基地在30万亩左右五)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以中华村为中心的新农村示范片1个,打造中华村、尚书村、中桥村等“市级百强村”3个,集中在永城、隆盛等镇打造“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5个六)全面攻坚扶贫开发2012年是整村脱贫工作的最后一年,全面完成最后13个整村脱贫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工作抓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协助项目实施街镇及早做好项目规划,按时完成搬迁任务七)狠抓节会经济重点举办赶水草蔸萝卜节、东溪辣椒采购会,本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支持各街镇举办各种节会,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进一步提升綦江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八)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三资”清理工作继续推进耕地的规模经营充实土地仲裁机构的人员力量,认真抓好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继续加强与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各涉农银行的合作,更好为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