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11316125
  • 上传时间:2022-12-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谢惠雅(内容提要:闽南红砖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语言, 其布局形态、 空间格局及外观 形象、使用功能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具有强烈的本土地域 特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闽南”地区是指福建省东南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及其 所辖的区域,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在地理上泉、漳、厦三地市互 为相邻,北靠戴云山脉南麓,东临东海的台湾海峡历史上,自两晋 时期及唐宋时期, 大量中原河洛地区移民迁徙于此, 保留下古中原的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 因此该地区在姓氏血缘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 近、同风同俗, 尤其是闽南语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方言,成为这一地域 主要的文化表征,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习称“闽南” 闽南地区作为中原华夏古文化和闽越本土古文化交融之地, 在民 居建筑上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融入了许多地方因素, 具 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以砖石木混合结构、红墙赤瓦和“燕尾式” 、 “马鞍式”屋脊造型的古厝民居最具代表,又称为红砖民居它的独 特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 反映出生活方式和贫富关系、 家庭组织以及 气候环境、文化习俗等, 成为研究这一地区居住形态和社会形态的重 要文化遗产。

      一、红砖民居的平面布局类型常见的红砖民居类型有 “一条龙” 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二 落带双边护”式、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多护龙和多院落式、棋盘式等1) “一条龙”式 (图一):基本形式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 或五开间;中间(明间)为稍大的中厅,两侧(次间)为卧房,此形 式俗称“正身”两旁如加盖较低的附房(梢间) ,则为杂物间一 条龙”正面齐平,有横向的长条檐廊,一般为家境普通的小户人家居 住2)三合院式:普通形式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 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小房屋,又称榉头,主要作为存放农用工具 的杂物间或作为厨房建筑整体平面形成“凹”形,中间空地用作天 井,称“深井”;天井前围建院墙、院门三合院是闽台乡村数量最 多的古厝类型,也称“一落” ,多为乡村农耕者居住中国古建筑布 局以“进”为纵向排列单位,前后纵向排列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 “一进”闽台红砖古厝民居的进深以中轴线上建筑数量为计数单位, 称为“一落”、“二落”、“三落”等 3)四合院式: 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 院门改建成 一列古厝,形成前、后二落大厝与左、右两侧榉头(常作为厢房)合 围的形式,平面布局如“口”字形。

      此外还有少数四边对称围合的四 合院四合院有着封闭的天井内院,空间上内外有别,具有一定的私 密性,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 红砖民居二落以上规模的古厝才称大 厝4)“二落带双边护”式 (图二):闽南典型的大型民居形式它 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建一列纵向、低平的房屋,作为中间 大厝的附属建筑,称护龙或护厝,因形如长龙并且围合、护拥着中央 大厝而得名这类建筑通常规模较大,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庶大家 庭居住5)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 (图三):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 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 ,作为中央大厝的附房, 它往往是建筑中面阔最宽的房屋, 一般正中间为小厅, 两侧为数间小 房,既用于居住,也兼作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间 “后界” 屋前有较宽敞的后埕庭院, 用于晾晒谷物和衣物 民间谚语形容此类 大型民居:“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 ,形容“后界”面阔九间,大 厝面阔五间,前后有三落大厝,建筑内房间众多,达到一百二十扇门 窗这种深宅大院多是地方望族或位居朝廷高官的大家族宅第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 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 人口 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 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龙,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 形成多列纵向护龙、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

      多院落式的大厝建筑, 每落大厝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 四周的护 龙和后界等附属建筑则相对较低;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以天井、 巷弄及隔墙分开而相对独立 有的还在后院增辟花园, 构筑池塘水榭、 盆景假山由于其内部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 常又称“九十九间”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 规模蔚为壮观7)棋盘式 (图四):在保存较好的传统乡村古村落中还可见到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 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街道,布局如棋盘配置这种古厝民居布局通 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二、红砖民居“二落大厝带双边护”的内部空间格局闽南红砖民居讲究平面格局、内部空间和居住使用功能 “二落 大厝带双边护”形式是闽南红砖民居的典型大厝,由前、后两落大厝 及中间的天井构成四合院, 四合院两侧各有一列护厝, 在建造上充分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辈份高低、主次等级、血缘亲疏、隐讳含蓄等伦理 道德观念四合院中的前落大厝也称下落和前厅、 中厅,一般面阔三间或五 间,前有凹寿门 (图五),内缩的门廊可避免阳光直射中间厅堂,又 留下了起轿和下轿的空间。

      前落正中为会客的厅堂, 中厅背面居中的 四扇隔扇门平时关闭,遇重要喜庆、祭祀活动才开启,平时由隔扇门 两侧的小门出入前落左、右各并排一、二房间,称下房,居者的辈 份和亲疏关系低于上房和大房 后落大厝因台基高于前落, 也称上落、 正厅或祖厅乡村中大多数民居后落的厅堂是不设门的敞厅, 又称“开 嘴厅”,面向天井,宽敞明亮,左右各有二间或四间较阴暗的对称房 间,称为上房房门较小或隐于屏后,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 窗很小,房内幽暗,形成“光厅暗屋”效果,含蓄而不露敞厅是家 庭成员聚集活动和供奉祖先、祭拜神明的场所,故称祖厅厅内以通 顶寿屏分隔出前厅后轩,寿屏正中设神龛(寿堂) ,立神主牌,龛前 陈设供案、八仙桌,摆放祭祀的香炉、烛台、供品 (图六)寿屏两 侧有甬门连接后轩(寿堂后)和后房的房门闽南地区自古以外来移 民为主,境内山多路险,生存条件恶劣,人们希望通过祭礼祖先和供 奉神灵来赐福消灾、庇佑子孙,因此,古往今来祭祖拜神的习俗在闽 南民间盛行,往往家家户户设有祭祀神龛四合院内主要是家庭中的长辈、 户主或嫡传长子等主要家庭成员 居住、使用,居住时越靠近中间的正厅,表明辈分越高,血缘较疏远 的旁支只能居住在外侧;其中后落上房中以靠天井的东侧房间为尊, 称大房,是房主长辈的起居间。

      两座大厝之间有中央天井,天井两侧 有小护厝,又称榉头、东厅 “榉头”一词来自清代方志和民间房屋 买卖契约,通常房间不大, 其功能在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的民居中常 作为杂物间和厨房,而在二落带护龙或三落大厝带护龙的大型建筑 中,则作为书房或偏厅天井内常有长条石凳,用于摆放花盆或晾晒 衣物,有的在天井内还有盛水的大陶缸,既可收集雨水,又是古厝的 消防设施闽南红砖大厝四合院的“天井”又称深井,面向天空,有通天地 之含义,它是建筑的中心 (图七)大厝中的天井相比北方四合院的 庭院,相对较小,但有许多功能和作用,不仅可获取不可缺少的阳光 和朝露,还可采光通风蓄水在炎炎夏日里,将古厝左右的巷门和前 后落大门打开后,天井就如同抽风的烟囱,四面来风,建筑顿然清凉 无比,创造出天然的宜居环境而且闽南民间风俗将雨水视为财富, 通过古厝四面坡的屋顶将雨水汇集到天井内,称为“四水归堂” 天 井地面四周有浅浅的排水沟, 废弃之水通过隐蔽于房基下曲折的小水沟,变成细流缓缓排到户外纵列的护龙建在大厝两侧, 一般与大厝同时建造, 也有随着家庭 人丁数量增加而在后期扩建 护龙建筑规格较中间的大厝小, 屋顶也 较低矮,分前、后二段,屋脊平直,山尖多呈马鞍形。

      长条形护龙和 护龙前的狭长空间通常划分成前、 后二部分, 各部分均由一间小厅和 一至三间小房及附带一个小天井组合成, 构成相对独立、 封闭的单元 起居空间——小合院 从而使整体建筑形成了中央核心的大合院和四 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护龙一般是给血缘关系较 远的非嫡亲家庭成员和成家后子嗣小家庭以及佣人、杂工居住生活, 后部有时也作为厨房 较讲究的护龙, 还在小天井内开挖精致的小水 井护龙正面有窄小的“过水门” ,供护龙内的家庭成员或佣工平时 进出,既不影响观瞻,又方便随时出入民居的院埕多为石埕或砖埕, 许多民居还分为内院、 外埕两部分, 有的还有后埕合院内的天井即内院, 平时用于起居生活中晾晒衣物; 院门外称外埕, 主要作为农家的晒谷场, 同时也是重要的户外活动场 所院埕内往往有水井,大型民居还配套厨房、杂物间闽南地区的气候天气炎热多雨, 因此居住环境需要避免烈日暴晒 和风吹雨淋, 廊道是大型红砖民居内部的联系纽带 “二落带双边护” 红砖大厝以纵横交错的巷弄和檐下廊道相互连通作为整栋建筑的联 系纽带巷弄主要指后落大厝前檐廊两端的子孙巷, 其末端开设的巷 门(角门)可通往护龙檐下廊道有门廊、步口廊和过水廊。

      门廊指 凹寿门前向内收缩的空间, 避免阳光直射大门和受风雨侵蚀, 便于起 轿和下轿步口廊是屋檐下一步之宽的廊道,是铺石或铺砖、高于地 面的台阶, 主要有前落大厝正面横向、 连接两侧护龙过水门的步口廊 和正中四合院天井四周环绕的步口廊以及护龙屋前的长廊 天井作为 日常起居活动中心,围绕天井的廊道必不可少,其中三面为步口廊, 一面为后落大厝的前檐廊, 它们既可连接前、 后大厝,又可遮阳避雨, 而且后落的前檐廊, 因其宽敞且正面朝向天井, 也是纳凉休闲的主要 地方红砖民居的纵向护龙, 在小天井旁的屋檐下都有前后贯通的长 直的步口廊,可遮阳避雨, 方便从护龙过水门进出,也是护龙内部起 居生活的歇坐、休闲空间过水廊是连接建筑之间、有遮雨顶篷的廊 道,一般宽约三步,主要位于护龙的前、中、后三处与大厝相连的横 向廊道:最前面过水廊兼设过水门 (图八),是护龙的主要出入口, 中间的过水廊与大合院边侧巷门相接, 尾端的过水廊有时也开设小后 门二落带双过护” 的大、小合院各自相对独立中间大合院与两 侧的护龙小合院为一墙之隔, 但大厝可通过边侧巷门连通护龙; 护龙 中部也设隔屏及小巷门,将长条的护龙分成前、后二段。

      漏空的隔屏 既通风又保护私密 (图九),而隔屏旁的过水廊可连接护龙与大厝的 边侧巷门 古厝内的巷门平时和夜间都关闭, 但在夜间户外大门关闭 情况下,如遇盗抢,只要开启各巷门,内部相互联系则十分便捷闽南红砖大厝民居内部结构格局充分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来传统 的伦理观念 虽然中间大合院与护龙小合院之间、 护龙小合院前后均 建墙设门或以隔屏分区,形成相对闭合独立的空间,但这种“向心围 合”、“分住而不分家”的建筑布局,不仅维系了大家庭的亲缘、血缘 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宅院和小家庭起居的私密性, 体现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家长制观念, 同时也增强了住宅的安全防卫系数 建 筑内的互通廊道既能够遮阳避雨、方便内部联络,又是纳凉歇息、休 闲活动的空间,创造出冬暖夏凉、通风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闽南古 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环境的典型民居范例之一三、红砖民居的屋顶举架闽南红砖古厝民居为砖石木结构,木结构立柱、穿斗式梁架 (图 十)和山墙搁檩承重是闽南古厝民居的常见形式, 抬梁式结构较为少 见梁枋间的弯拱形月梁、 曲线形螭虎栱和带鸭掌形三爪的瓜筒等造 型,以及飞天仕女 (图十一)、吹萧引凤、人物典故、太狮少狮等装 饰,尤具特色。

      闽南红砖民居的屋顶独具特色,曲线美充分运用高耸的正脊为 弧线形脊柱,两端高高上扬、凌空翘起,尾部尖细开叉如同燕子尾巴, 又称“燕尾脊”(图十二),其纤巧华丽的夸张曲线直插云天,是闽南 古厝的最大特色 铺设赤红色的板瓦、讲究大吉大利的两坡屋面,也 呈弧面形,其边缘压脊(垂脊、归带)构成抛物线型的流畅曲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