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docx
2页作为女性主义理论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 弗吉尼亚# 伍尔夫日益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的青睐和重视, 特别是她的/ 双性同体0创作理念更是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出现不少研究伍尔夫/ 双性同体0理念的评论 文章, 但分析的焦点基本上都集中于奥兰多( 1928) 和5一间自己的屋子6( 1929) 这两部小说然而早在其1925 年出版的5达洛卫夫人6中萨利# 赛顿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就已经折射出清晰的/ 双性同体0思想印记/ 双性同体( androg yny ) 源自希腊语AM ( an r , 指男人) 和CTM ( gyn , 指女人) 在生物学上指同一个体身上既有成熟的雄性性器官,又有成熟的雌性性器官, 即雄性与雌性的混合物;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 即兼有强悍与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 双性同体理念可追溯至神话传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5会饮篇6中讲述了爱情起源的故事, 说人类最初都是双性体,后来被宙斯一分为二劈成男性和女性然而/ 从很古的时代, 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的心里 , 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 把两个人合成一个, 医好从前裁开的伤痛 0[ 1] 240 , 于是人类就开始了寻找另一半的历程。
无独有偶, 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中也有/ 双性同体0的原型, 相传华夏始祖伏羲和女娲就是双头人首蛇身的双性体还有在古希腊的腓尼基, 阿斯塔提( 维纳斯的别名) 也是双性同体( 其男体被称为亚敦尼斯) , / 因此之故,在祭祀她的节期, 女人改妆为男 , 男则变服为女这种风俗, 一直到今日, 尚未消歇犹太人年中二三月有一个节期, 男女俱改穿异性的衣装0[ 2] 65在心理学和哲学层面, / 双性同体0理念亦有所体现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 潜意识双性化0的概念, 认为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中有女性的成分而女性的特征中也带有男性的元素他的弟子荣格进一步提出/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0 理论, / 阿尼玛指男性拥有的女性性格特征, 相反阿尼姆斯0则代表女性身上的男性气质荣格认为, / 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0[ 3] 53在文学领域, 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理念, / 双性同体并非由伍尔夫首次提出早在近一百年前柯勒律治在其5席间文谈( T able Talk, 1832) 中就正式提出/ 伟大的思想应该是双性同体的0。
一个世纪以后, 伍尔夫、埃莱娜# 西苏以及朱莉亚# 克里斯蒂娃等女性主义者对此概念都有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伍尔夫还把这一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感到自豪: 她家所有的钱, 每一个便士, 都是他流了血汗挣来的0不难看出萨利依然坚持真正的平等, 而克拉丽莎则演变成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卫道士没有了共同语言, 她们自然无法回到从前而多年来尽管萨利同丈夫一再邀请达洛卫一家去作客, 他们却一次也没有去过, 等级观念就像一把匕首深深地隔裂了两个家庭萨利一直怀疑克拉丽莎究竟幸福与否, 而她自己/ 幸福到极点0因为女性气质回归后的萨利找到了自身的一个平衡点, 男性人格特征与女性人格特征在她身上体现为和谐统一, 可以说伍尔夫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了一个成功的/ 双性同体范例三在这部小说中, 萨利# 赛顿不仅体现了伍尔夫的 / 双性同体0创作理念, 也反衬了主人公克拉丽莎的性格特点融两种人格特征和谐于一体的萨利感受着生活的幸福, 而克拉丽莎却无法冲破世俗的桎梏, / 不可能也不愿同习惯势力决裂, 相反, 却有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和迎合上流社会的本能0[ 5] 她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她无法快乐生活 ,就像她总是觉得内心/ 有一个凶残的怪物在骚动0。
伍尔夫在关注现实社会中性别角色不平等的同时, 通过建构/ 双性同体0状态下的人, 呼唤一种更加合理的两性关系她曾在5一间自己的屋子6中阐述道, / 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 在女人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 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 精神合作的时候只有在这种融洽的时候, 脑子才变得肥沃而能充分运用所有的官能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地不能创作[ 6] 也就是说, 她认为人必须要是带男性气的女人或者是有女子气质的男人然而美国文艺批评家伊莱恩#萧瓦尔特却认为伍尔夫的这一想法不合实际她说/ 双性同体的大脑也是理想的艺术家们乌托邦式的寄托: 冷静、沉稳、不受性意识的阻碍伍尔夫想让它成为一种给人带来光明的有成效的思想但是, 就像其他乌托邦式的寄托一样, 她的思想是不符合人性的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双性同体, 它总是代表着一种逃避, 不愿直接面对男性或者女性0[ 7] 360 另一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陶丽#莫伊在她的5性/ 文本政治 : 女性主义文艺理论( 1985) 中则指出/ 双性同体概念,,不是像萧瓦尔特说的那样是一种逃离刻板性别身份的表现,而是对它们形而上学曲解本质的一种揭示。
伍尔夫绝不是因为害怕而逃避这种性别身份, 她反对它们, 因为她看穿了它们的本质她懂得女性主义斗争的目标必须就是解构这种僵死的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0[ 7] 3555达洛卫夫人6中萨利# 赛顿的形象正是建构了男女两性和谐统一于一体, 即双性同体这一思想, 体现出伍尔夫对双性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她反叛男权社会制度的女性主义意识参考文献:[ 1] 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C] . 朱光潜,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2] 哈利# 卡纳. 性崇拜[ M ] . 方智弘,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3] 霍尔, 等. 荣格心理学入门[ M] . 冯川,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4] 弗吉尼亚 # 伍尔夫. 达洛卫夫人 [ Z] . 孙梁, 苏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以下引文未注明者, 均见此书)[ 5] 孙梁. 论伍尔夫以及5达洛卫夫人6[ Z] / / 达洛卫夫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111.[ 6] 弗吉尼亚# 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屋子[ Z] . 王还,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120.[ 7] 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C]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