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88985617
  • 上传时间:2022-05-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甘肃金昌 刘望成【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 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5)明初:推行一条鞭法6)清初:实行“更名田”和地丁银制2. 生产工具的演进:(1)商周时期:使用木制、石制及少量的青铜农具2)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3)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耕犁出现;桔槔灌溉4)战国:铁器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5)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6)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注意:动力改革��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解放了人力,但并不彻底;筒车则完全解放了人力3. 兴修水利:(1)夏、商、西周: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2)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3)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郑国修建郑国渠4)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江南地区农田水利兴修较多6)隋朝:隋炀帝开通大运河7)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归纳:水利的三项功用��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4. 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1)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中原地区2)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注: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此外,农作物种植的推广有南北交流的趋势5. 生产经验总结: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2)明清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记有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6. 土地资源的开发:(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3)唐朝时期:江南土地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围湖造田,放火烧山,向山要田。

      7. 商品化农业的发展: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代引进高产农作物,明清时期,棉花、蚕桑、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 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典型特征它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2)封建土地国有制:其形式主要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3)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重要补充 3. 总结认识:(1)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2)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承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按亩收税编户制度两汉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租庸调制隋唐前期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两税法唐中朝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收税时间由不定时变为定时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北宋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标志着代役由实物转向货币一条鞭法明朝赋役、差役合并,征收货币名目化繁为简,实物税转化为货币税,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摊丁入亩清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税逐渐向货币税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成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注:汉代征收的更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代役税,与募役法一样,都是纳钱代役5)税种由繁多到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3. 赋税制度演变说明的问题: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征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4. 赋税制度演变反映出的实质问题: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5. 赋税改革应遵循的原则:赋税制度的制定与变革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保证社会的稳定 应注意多角度巩固深化基础知识:(1)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4)有利于减轻农民徭役负担的赋税制度��更赋、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和一条鞭法5)有利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的赋税制度��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6)有利于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的赋税制度��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7)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赋税制度��一条鞭法、摊丁入亩8)我国历史上为解决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进行的赋税改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二、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一)状况1.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3.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强占沦陷区的大量耕地,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遍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退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4.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二)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注意:从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掌握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空想性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这个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注意: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一)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二)农业合作化1.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2.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以上调整也包含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地政策延伸拓展: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相关知识相联系注意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1)在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2)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都是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私有制3)减租减息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减轻封建剥削4)农业合作化,是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5)家庭联产承包所有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分户经营四、世界近现代史 (一)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1. 英国: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也有了受雇在牧场和农场劳动的农业工人,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大批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开拓了国内市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