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欺侮和被损害的》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docx
4页《被欺侮和被损害的》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摘 要:《被欺侮和被损害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过渡时期的主要作品其中表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意识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这种救赎意识存在着和传统基督教救赎论的交叉和相异,又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并所以而独具特色它突出了对人性的拷问,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控诉本文将着重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意识在《被欺侮和被损害的》这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上述详细特点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被欺侮和被损害的》 救赎 《被欺侮和被损害的》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6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表现出了作者所秉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她一直所虔诚信仰的基督教的救赎意识她的“救赎”表现在作品人物身上,她们相信本身的罪孽,期望得到救赎不过她的救赎在这种皈依中却产生了异化,她不再一味等候上帝的救赎,而是关心现实的人,塑造理想化的人的形象,期望人能够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救赎她们有神通常高尚的灵魂,也有一般人的性格弱点和悲欢离合,和在痛苦和无奈中所作出的艰苦抉择和勇敢行动 瓦尼亚的人生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心上人离开了她,她在恨她和爱她之间挣扎,却最终选择了继续默默守护她。
瓦尼亚的心理挣扎和人生抉择是作者实施救赎的表现作者所认为救赎的对象是人本身,并发觉人身上的“神性”,激发每个人身上的信仰力量她认为人的一切罪过全部来自于人的恶的本能不过哪怕是再罪大恶极的人,她的人性中那份“善”的原因也并没有完全泯灭她认为她们应该隐忍身上所背负的苦难,从而洗涤每个人心中全部会存在的恶的本性,才能得到灵魂的升华和救赎瓦尼亚也曾对阿辽沙抢走自己的心爱之人而耿耿于怀,不过她那高尚的仁爱和牺牲精神最终占了上风,她宽恕了她们,还为她们所碰到的困难而无怨无悔地奔忙她高尚的灵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高尚的理想,却一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对于自由的追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意识中充满理想和期望的一笔娜塔莎为了自己所爱的阿辽沙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瓦尼亚对娜塔莎的爱矢志不渝,甚至对情敌阿辽沙也善良仁厚这些似乎是作者救赎意识的最为突出的表现,但另外还有一点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表现这些精神的同时,在表现这些大家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也关注着人的自由意志,透露了对自由的探索和追寻娜塔莎和涅莉可谓是弱者中的弱者但她们的自我救赎之路并非只有忍耐忏悔,她们为得到自由付出了努力即使最终这条追寻自由之路走向悲剧,但仍不难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意识中饱含着对美好自由的无限向往。
娜塔莎是个柔弱的女子,但为了能和心爱的阿辽沙在一起,她抛下一切,这是对爱情自由的勇敢出击,对这种自由的渴望让一个温顺的女子变得勇于反叛和表示自我的感情而小涅莉对自由的追求显得更为高尚和深刻她是公爵的亲生女儿,但她并没有根据母亲的遗愿去央求公爵认她,而是选择独自生活她对于自己生活的自由选择是勇敢和高尚的她在临死之前说:“告诉她我死了,可我没有宽恕她还要告诉她,很快前我读了福音书,那里说,要宽恕自己全部的仇敌读了,而她我终究没有宽恕 [1]这是她对公爵态度的自由选择,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的自由意志所表现出来的一抹亮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在这些人物身上几乎全部走向了悲剧,她们以泪水写就了一条痛苦的救赎之路而这泪水却是对黑暗势力的有力控诉所以,泪水的控诉也成为了作者救赎意识的主要分支陀思妥耶夫斯基救赎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可是她的救赎却在信仰中显露出了悲剧色彩涅莉死了,带走了一颗对公爵永不宽恕的心,娜塔莎回到父母身边,那段令她无比痛心的经历只是变成了一句感叹:“瓦尼亚,这是一场梦啊!”[1]还有身心俱疲的伊赫缅涅夫和瓦尼亚,她们的自我救赎之路洒满了令人辛酸的泪水 仅仅依靠高贵的品质就使小人物实现理想中的救赎是十分困难的。
瓦尔科夫斯基公爵背后是黑暗社会的强大力量和上流社会的昏庸腐败仅仅依靠本身高尚的品质和一味的隐忍又怎样能实现救赎?救赎之路遥不可及,这些小人物用她们的举步维艰和辛酸泪水,对黑暗社会的罪恶做出强烈的控诉涅莉是作者反应这种控诉的集中表现,她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具真实情感的人物形象她小小年纪饱尝人世间多种苦难,却在濒临绝望的境地仍然保持着纯洁善良的心,亭亭玉立于肮脏的尘世她的经历却让目睹者禁不住泪流满面泪水成为了最为有力的控诉武器没有任何行动的救赎无法实现,作者的理想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悲伤之中,因为娜塔莎、涅莉、瓦尼亚,和很多不幸的人的泪水,让她在满腔期望中清醒过来,让这些泪水成为控诉的力量,变成了救赎之路上的悲壮的一段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开创的基督教人道主义的深切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