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瓷纹饰——几何纹(精品).doc
12页中华瓷纹饰——几何纹商白陶刻几何纹瓿几何纹简介:几何纹是一种原始的装饰纹样,因其是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 包括网纹、三角纹、八角纹、菱形纹、曲折纹、雷纹、回纹、弧线纹、窄条纹、漩涡纹、 圆圈纹、回旋钩连纹等也可专指那些难以名状的抽象图案到了商周时期, 陶器上的几何纹十分突出,吴越地区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尤为发达秦汉以后各代, 几何纹始终是陶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或辅助纹饰彩陶几何纹盆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双系壶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出现于6000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此件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是用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细部再装饰几何纹、网格纹等,装饰花纹比马家窑类型彩陶复杂,所绘图案面积较广,从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见的有水波纹、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平行带纹、方格纹、蛙纹和附加堆纹等白陶刻几何纹瓿 白陶刻几何纹瓿,商,高20cm,口径18.6cm,足径15cm 瓿(bù音不)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雕刻纹饰,以精细的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得格外庄重精美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
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制)、壶、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tiè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以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也是青铜器上装饰的常用方法,以此显示出纹饰的层次感,从而显得华丽繁缛,更有甚者,纹饰的层次可达到三层以上仿成化款青花兔纹花口盘仿成化款青花兔纹花口盘 仿成化款青花兔纹菱花口盘,明天启 盘口呈菱花式,内壁一周饰花鸟、竹石等16处开光图案盘心装饰几何形纹样,中间勾勒出白兔回首远望的图案外壁以青花菊瓣纹勾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造”六字双行款,款字笔画粗率 从款识书写方式和青花发色判断,此盘与成化本朝器物特征相去甚远,当为后世伪托款。
而其圈足处理粗糙、酱口、釉色青灰等特征,与晚明天启、崇祯时期民窑日用器风格相符特别是盘心以几何形窗格纹做装饰,更是万历后期至天启朝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综合以上因素,可将其年代断为明天启时期 晚明以来,官窑生产较之前代渐趋衰落,民窑得以蓬勃发展此件小盘装饰图案丰富,不拘泥于官窑样式,所绘兔纹只寥寥数笔,却有来自民间的灵动鲜活气息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宋,高27cm,口径5.5cm,足径7.5cm 瓶小口外折,细颈,圆肩,鼓腹,内凹足通体施白釉,剔花装饰,共有4层纹饰:肩部上层为剔花卷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腹部上下分别在两道弦纹之间划出网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在整体网格纹中划分出交错的正反三角形腹部丰满肥大的花叶纹与上下两周网格几何形纹形成对比的装饰风格 此瓶花纹褐、白色调对比鲜明,其网格状剔花图案是其它瓷窑产品中所没有的当阳峪窑瓷以白釉剔花最负盛名,剔花纹饰流利洒脱,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 磁州窑黑彩人物双兔纹罐,元,口径14.6cm,底径16.6cm,高27.4cm 通体白地黑花装饰,图案层次分明,颇为繁复由上而下共有6层装饰近口沿处为缠枝菊纹,其下依次绘波浪纹、花卉纹、几何纹等,近底足处亦绘缠枝菊纹。
腹部主题纹饰为人物、双兔纹,一面绘二位仙女、侍女模样的人物另一面绘白兔二只,形态各异 磁州窑作为宋元时期北方著名民窑,其产品格调朴拙,画面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白地黑彩的装饰风格,将制瓷与绘画艺术融合一体,是磁州窑的创新之处和最具代表性的独有特点,对后来的制瓷业影响深远 青花锦地花卉壮罐 青花锦地花卉纹壮罐,明永乐,高22.7cm,口径12.5cm,足径10.8cm清宫旧藏 罐唇口,直颈,窄肩,直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饰海浪纹,肩、腹及近足处饰缠枝花纹,腹饰锦纹,足上饰几何纹 此器因上下粗壮,故称“壮罐”其造型浑厚,纹饰密集饱满,是永乐瓷器中的佳作青花阿拉伯文烛台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明正德,高24.6cm,口径6.7cm,足径13cm 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撇口,折底,盘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体青花装饰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大托盘外壁绘勾莲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圆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开光上下绘勾莲花枝纹及菱形纹近足底处绘如意云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
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这种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装饰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