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电影插曲《绒花》音乐初探论文范文.doc
3页电影插曲《绒花》音乐初探论文范文 摘要《绒花》是影片《小花》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它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听众喜爱的广播优秀歌曲奖等 关键词电影插曲《绒花》音乐要素情节发展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凯传词、王酩曲的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情深意笃感人肺腑 一、电影《小花》概述 改编于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电影《小花》,故事梗概为: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赵姓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他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赵小花(董红果)到部队中寻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赵永生未果,却遇到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后,被何向东赎出收养改名何翠姑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跪走风车矶”救了身负重伤的亲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却不知情之后,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在一次战斗中翠姑为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与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呼唤哥哥,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二、电影插曲《绒花》的音乐分析 《绒花》全曲为二段结构大调性色彩第一段主题部分选用平实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进入,为9+9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两乐句内部结构均为5+4的乐节旋律进行以二度及进为主,内含小三度跳进主题上句半终止于属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节突出了下属功能组中的“4”音,第六、第八小节强调了导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决既巩固了主和弦,又为属功能半终止进行了铺垫:主题下句完满终止于主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节连续两次运用纯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绒花》的音乐主题在西洋大调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国音乐所特有的“12356”五声音列元素,增强了作品的民族风韵在节奏的选择上,曲作者精心设计了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歌曲基本节奏,在听觉上形成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为副歌的创作手法,呼唤性、山歌风味的旋律中,连续多个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的音乐层次逐步增涨。
这部分和声功能上突出了下属和弦色彩,使得调性暂时离调至下属关系的大调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结尾处回原调歌词部分,朴实无华的歌词创作与质朴的音乐风格相统一,歌词中叠字、叠词的运用与旋律中叠音的运用遥相呼应,既增加了音节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绒花》对影片情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电影《小花》以“两朵小花”(赵小花、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了战争年代人的生离死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并在“翠姑跪走风车矶”的特定场景适时地推出《绒花》这首电影插曲,为影片高潮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升华了主题内涵,推动了剧情发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绒花》这首抒情的青春颂歌以“反色调”的处理方法与“翠姑跪走风车矶”这个场面同时出现,它不是外在的一般性的称赞,而是通过委婉的叙说深沉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无比崇高的精神世界银幕上,一方面是翠姑为救哥哥艰难地抬着担架爬越石梯:一方面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美丽的光斑交替出现,汇集成一幅壮美的青春图画这时,电影插曲《绒花》响起,音乐以影片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首唱者李谷一老师收放自如的“气声唱法”的运用,使其旋律虚幻飘逸。
优美中略带淡淡的哀愁形成了典雅、细腻、含蓄的音乐美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在这里,《绒花》不是对何翠姑艰苦攀登这一画面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优美的歌声赞颂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灵电影插曲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与画面相对位而存在抒情的音乐和艰苦攀登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插曲《绒花》的有效运用给观众带来视听合一的巨大震撼,为翠姑这一人物的塑造、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