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折子戏及其喜剧特点.pdf
2页浅谈“折子戏”及其喜剧特点毕国民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戏曲艺术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发展历史可以说,一部戏曲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和典型化的中国历史帝王将相、文治武功、沧海桑田、世事更迭,无一不在中国的戏曲中得到反映和再现这也许就是戏曲艺术久盛不衰,历久弥新,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节奏骤然加快,能够坐下来从头至尾欣赏完一部长篇大部头戏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戏曲领域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随着生活节奏的Et益加快,也Et渐凸出出来,这个现象就是“折子戏”正在流行开来其实,“折子戏”的盛行并非始自今天,而是古已有之,至于始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也没有必要深究但从“折子戏”的文本自身去探讨,它的盛行,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他的喜剧特色和效果折子戏”的风行走俏与久演不衰且备受青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却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共识,那就是,那些流传千年、代代相传的“折子戏”,绝大多数是属于喜剧情节,或是有着非常浓烈的喜剧特点和色彩的这些或是喜剧情节,或是喜剧人物,或是喜剧色彩与氛围的“折子戏”,千百年来已成为润泽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幸福那么,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正是它的喜剧特色。
我国古今戏曲不胜枚举,而从戏曲中脱颖而出的“折子戏”,则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既与全剧有着必然联系,同时又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喜剧气氛浓烈例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下山》、《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梵王宫》中的《挂画》、《蝴蝶杯》中的《藏舟》、《李逵负荆》及《风筝误》中的喜剧片断,以及传统单本折子戏如《柜中缘》、《杀狗》等等,无不为全本戏中最为活泼有趣、充满喜剧效果的华彩片断,或者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与幽默内涵的艺术精品有些“折子戏”在审美效果上甚至改变了原本大戏的风格倾向,成为“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或者成为创作者和观众某种思想观念与生活理想及审美追求的注释和满足因而独树一帜,惹人注目,常演常新,百看不厌一出“折子戏”,往往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牵动着全剧的剧情发展以《西厢记》中的《拷红》为例,在这折戏中,原本大戏中并不起眼的配角红娘,被推到舞台的中心位置,面对张生与崔莺莺之恋走漏风声后老夫人的严厉盘问,她不仅从容自若,而且机智勇敢,甚至义正词严针锋相对,从而愈觉可敬可爱舞台上的红娘,是个“花旦”角色,“花旦”又叫“玩笑旦”,表演时往往俗处见智,弱里透强。
其插科打诨手段的轻松运用,使得这种审美效应不唯丑、净所独有红娘的存在,是对封建礼教的嘲弄,她在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里,身份至为低贱,处于被驱使被奴役的弱势地位,但在整出戏中,她所起的作用却最为关键,无法替代老夫人在身份上最威严,但面对她的机智与勇敢,又最可笑《拷红》与其说拷问的是红娘,倒不如说拷问主人,角色的置换,产生的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令人觉得好看而有兴味红娘的价值与意义,性格与品质,在《拷红》中表现得最为集中以至于剧情主题的升华,艺术理想的贯彻,无不在这样的人物身上得以体现如果说上述关于《拷红》一折的功能分析,未免过于理性化而觉粗疏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来推敲一番尽人皆知的《苏三起解》,便会对“折子戏”的喜剧特点有一个更为深切的了解《苏三起解》是全本剧《玉堂春》中的一折,在这折戏的开头,老解差崇公道人云亦云,认为烟花女子苏三自然品行不正,加上“谋夫害命”,更觉令人气愤但随着苏三的哀求哭诉,这位孤身生活、亡妻无儿的老人,不仅了解到苏三身世与案情的始末,而且一路上关怀照顾,并收苏三为义女,准备到太后原为其奔走申冤在这里,重要的喜剧因素都掺和在崇公道与苏三的对白处理及细腻表演中戏中首先表现出喜剧色彩的是丑扮的崇公道所唱、念的语言运用上。
以蒲剧脚本为例,无论是自报家门时唱的“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或者表达爱107情时前后所言“枷你个碎皮碎肉,晒你个骨头流油”,及后来送自己的拐杖给走累了的苏三作为“爹爹给女儿的见面礼”,还是指着台下观众“那些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当官的、经商的、读书的,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一个个瞪着眼睛、眯着眼睛、睁着眼睛、斜着眼睛,看着咱们的都是好人”的诙谐念白,都有着强烈的喜剧效果不仅使剧情高潮迭起,而且令观众忍俊不禁节奏感极强的生活语言,听来亲切朴实,自然天成其次是剧情富于戏剧性的变化,使观众沉浸于由喜剧效应而产生的欢乐氛围,在审美娱乐中获得一种情感乃至精神上的满足苏三由悲苦至惊喜,由觉得“洪洞县里无好人”到感觉到生活仍然有着希望的情感转变,及崇公道由对苏三有成见到理解同情,再到关怀照顾而收为义女,不仅令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及其官府黑暗的消极一面,更让人看到了普通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帮助,充满人间亲情的光明的积极一面从而透过这出戏让观众不仅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获得精神慰藉这种细节上的审美愉悦转至情节上的大团圆结局,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的喜剧性审美价值,因而更具民主精华,更得艺术创造的真谛至于构成喜剧效果的其它因素如节奏、对比等的表演运用,及反常和阴差阳错式的细节处理,属一般喜剧创造的通用手法。
如《柜中缘》中柜子的道具运用,《挂画》中男扮女装的情节设置,以及《尼姑思凡》中的情理反差,《下山》中的明知故问等,均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认同中获得喜剧效果在论述了传统戏曲“折子戏”的喜剧特点之后,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个El益明显的戏曲现象,那就是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进步,像传统“折子戏”一样,一批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喜剧特点的现代“折子戏”,正从整本戏曲中脱离出来,以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走向大众比如《沙家浜》中的《智斗》,《智取威虎山》中的《百鸡宴》、《红灯记》中的《赴宴斗鸠山》,以及《杨门女将》、《三关排宴》、《徐九经升官记》、《茶馆》中的某些场次情节与片断,都以独立的演出方式面向大众,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而这效果的本质正是它们所呈现出的喜剧特色应当指出的是:现代戏曲中的“折子戏”,其发展历史还不长,一些“折子戏”尚处于完善或者说规范阶段,与传统的折子戏相比,无论在情节、人物塑造、气氛营造,语言打磨,尤其是喜剧艺术效果方面,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现代“折子戏”有一个先决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它们与现代的原生的生活状态靠得近,易于被大众接受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加进新的社会内涵,从而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其喜剧色彩也就具有立体多元的内蕴。
这是广大戏曲研究者应当注意的一个现象总之,戏曲“折子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多艺术门类的相互冲撞,必将带来“折子戏”的进一步繁荣与演进,而“折子戏”的喜剧特点也必将以更加多样的绚丽多彩的形态,给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带来更加丰富的生活娱乐和精神享受作者单位:讷河市艺术团)责任编辑王庆斌(上接第99页)选举村一级的领导干部,这便是我们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民主化进程的第一步这部纪录片完整而又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村庄的选举村长的选举过程,证明了中国政府确实已经开始向民主化迈进如果,我们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看,这部影片依然是一部主流纪录影片我们如果从总体上来观察,可以断定,主流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的重要类型,其产品之多,覆盖面积之广,在社会上影响之深远,均是其它影视片无法比拟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目前纪录片观念还比较落后,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国产纪录片时,我们的思想意识就会明显呈现出“技术较精细,艺术略粗糙”的想像相对而言,我们认为隐性的模式作品比重大题材的模式作品在艺术上较完整一些,其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也表现得更加108完美一些,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已经走到了尽头,成为了历史,应当说,中国纪录片在最后十年补完了西方纪录片80年的课程。
从弗拉哈迪的“浪漫人类学”、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伊文思的“左翼纪录思想”、让·鲁什的“真实电影”到怀斯曼的“直接电影”,我们中国的纪录片是用录像完成胶片留下的作业但我们深知:纪录片首先是思想的记录;是思想记录才是个性的记录;是个性的记录才是艺术的记录;是艺术的记录才最具有生命力在当代中国,那个独立美学创造的时代必将来临我们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来歌颂这个伟大的民族,来讴歌我们伟大的事业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电影公司)责任编辑厚旭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