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民之筝曲音乐创作思想研究.docx
5页王建民之筝曲音乐创作思想研究 ■张 谦摘 要:王建民创作的筝曲近年来逐[来自www.LW5u.coM]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话题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对其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法的分析方面,对其筝曲创作的动机和音乐创作思想之研究却很鲜见本文尝试就王建民筝曲创作思想的先锋性与实验性、高难技巧的创作动机以及其创作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对话”精神的关联性进行研究Keys:王建民 筝曲 创作思想近年来,专业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了《长相思》、《幻想曲》、《莲花谣》、《西域随想》等著名古筝曲,其中部分作品已成为金钟奖等全国专业古筝大赛的规定曲目或选手保留曲目王建民的古筝曲创作以其先锋性和实验性,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热议,但在为数众多的研究之中,大多数集中在对其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法进行分析,而对其创作思路之研究却不够深入本文认为,关于筝曲的艺术创作指导思想,王建民先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王建民的筝曲创作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先锋性是指其筝曲创作具有引领潮流的特征;实验性是指其对传统民族调式音阶的大胆偏离作为从事专业音乐学院教育工作的专业作曲家,这一平台使王建民有条件将音乐创作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先锋性和实验性不仅是其特性,也应该是其担当,王建民做到了这一点。
筝曲的创作是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而发展的,民族器乐艺术获得巨大发展,也就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事情而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筝界专业作曲家为数不多,尚未形成专业作曲家群体现在耳熟能详的优秀和经典筝曲大多由演奏家创编而成,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古筝的发展起到了繁荣和推动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已经很难静下心来欣赏传统音乐随着音乐文化的日益多元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听觉习惯、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之传统筝曲的创作手法一度陷入瓶颈,演奏者和欣赏者都期待着突破,希望能够有新的创作技法的介入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筝曲创作无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存在争议,这恰恰说明了其创作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王建民在筝曲的创作中大胆使用了人工音阶,这是先锋性和实验性的体现之一如影响最大、演出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的《幻想曲》,正是对传统五声音阶的偏离,将云南地方音乐的特色音揉合在音序排列之中在演奏技法的创作中还运用了拍弦、敲击琴板等方法,这种创作手法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和前卫色彩其二,王建民的筝曲创作非常注重高难技巧的写作,是对传统创作、演奏习惯的突破王建民认为,高难度演奏技法的创作是推动古筝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他说:“在写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今……演奏的突飞猛进及高手云集的现状,所有的作品必须具有较高的难度,使这些高手们来演奏时都觉得富于挑战性,这样也许可使乐曲的‘生命力’更持久一些,因为往往演奏技法,有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靠创作来推动的”①。
这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了其高难筝曲演奏技巧的写作动机21世纪以来,古筝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教学、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曾经为之困扰的高难技巧已经被轻易地征服,演奏家们需要能够显示其高水平演奏的、更加“炫技”的作品虽说“炫技性”不能作为目的,但对作曲家高难技巧的写作要求已经是越来越高民乐界二胡领域就曾引入了一些移植曲目,筝界也曾移植或改编创作了姊妹艺术中的《彝族舞曲》、《春到湘江》、《打虎上山》等曲目,以解曲源不足、技巧难度不够的燃眉之急,但这些作品只能解渴而不能解决水源问题因此,演奏者希望能够有专属古筝领域的、有超高难度技巧的作品这时王建民等专业作曲家的创作应时而生传统筝曲强调韵味,从容、徐缓的节奏以及不太过份的快板以及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是传统筝曲给人的普通印象作为专业作曲家,王建民的筝曲创作在乐曲结构上首先有非常大的突破,这就给予快速技巧的写作留下很大的空间而且可以发展为炫技性的写作如果一分为二,从某种角度而言,快速技巧可以说是专门为职业演奏家而创作的,虽然使筝曲的受众出现分离、普通欣赏者接受程度降低,但是对于专业的古筝技术发展却无疑具有推进作用第三,王建民的筝曲创作采取中西“对话”的创作思路秉承了刘天华以来的音乐创作思想②。
王建民的作品是对传统民族音乐素材的偏离与回归他说:“艺术的魅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突破、在于创新不破不立,任何艺术品种能得以长久流传,都是在突破自身的局限与束缚中向前发展的,而创新是使艺术生命永葆青春的必备条件”③事实上,“对话”意识不仅在现当代专业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中才出现,在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话”精神贯穿始终众所周知,“对话”是中国传统话的精神之一周太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音乐美学理论,其中已经包含着事物由不同属性相互“对话”的意味;周代的《六代乐舞》与《四夷之乐》、汉代《相和大曲》与《大小胡笳》;隋唐时期的 “十部乐”与“胡旋舞”都是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对话与和谐共生还有历史上胡琵琶、唢呐、胡琴、扬琴等外来乐器陆续引入并逐渐普及,“都成为中外音乐对话与融合的典型例证”④而在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就产生过全盘西化、固执死守和中西并举,兼容并蓄三种音乐改革思想和音乐创作态度的争论实践证明,“兼容并蓄”的音乐改革思想与近、当代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互相契合,逐渐得到中国社会广泛认同,而最终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通过[来自wW]长期广泛、深入的中西音乐文化对话、交融,自20世纪后半叶以降创作的大量音乐艺术作品,虽然不算完美,但是可以看出一种新的中国音乐创作风格体系正在形成,将来极有可能发展演变成为中国音乐创作的一种新传统。
可以说,王建民筝曲创作采用的中西结合手法,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对话”精神的再一次复现对话”精神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原型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整合能力,并影响到了刘天华以来的现当代专业二胡音乐的创作,而“对话”意识无疑是保持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重要文化精神之一总之,王建民的筝曲创作思想以其先锋性、实验性引领了筝曲创作的潮流;其音乐创作思想与传统文化“对话精神”的深层关联,使其创作具有了内在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其筝曲创作思想无疑可以为当下民族器乐音乐创作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注释:①王建民:《“狂想”之后的联想——写在“江苏——二胡之乡”大型音乐会之际》选自《二胡艺术的传统与发展》第3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②参见林东坡:《论近现代专业二胡音乐创作中的“对话”意识》,《音乐创作》2012年第4期③王建民:《源于民间根系传统——第二二胡狂想曲创作杂记》,《人民音乐》2003年第9期④参见李兴梧:《萧友梅“国乐”思想剖析》,《音乐探索》2007年第03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