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一等奖.docx
6页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