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京高校古琴社团审美谈.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9097281
  • 上传时间:2022-06-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7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京高校古琴社团审美谈    王天歌自2003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古琴艺术在近十五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各地的琴馆、琴社蓬勃发展,涌现出近十万之多的琴人以及爱好者,更出现了高校古琴社团此类新群体北京地区高校古琴社团众多,发展时间较久,大学生因为各种缘由积极参与其中,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古琴社团的迅速发展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新兴的审美倾向从其发展历史、社员学琴缘由、心理偏好和审美转型等层面,本文探究了高校古琴社团这种群体审美现象和以“琴”作为爱好的学生之审美心理,思考如何在“古琴热”的社会现状中保持自身心性不被带“偏”一、“古琴热”的现状20世纪50年代初,普查发现,全国近七亿人口中,仅有寥寥百名琴人,古琴传承可谓是岌岌可危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经过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不仅收获了一批年轻的知音,还让一批中青年琴家成长起来随着“非遗”的热度不断高涨,“古琴”作为一种“士人雅乐”也逐渐火了起来学琴的人很多,会教的人却很少,故滋生了很多乱象极少数人打着文化的幌子,过分强调古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利用公众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回归制造一系列有损琴德的事情。

      文化是抽象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礼乐文明史一百年前,革命家们把“传统文化”统统打倒,中国走向了“民主”与“科学”的道路四十年前,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看到了文化趋同对人带来的“异化”影响,逐渐想要寻找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又将目光转向了传统这种“热”现象的出现需要人们反思中国历史,既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也要看清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二、審美心理的三种转向(一)左琴右书受“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传统文化影响,藉琴“明心见性”前来学琴的学生中,有近乎一半的人希望自己能有文人士大夫的风尚,但琴用来修身养性此类的说法,他们认为并不可靠心性是多方面养成的,并非通过一床琴、一首曲就能得到改变它是文人心中“自负的骄傲”而已,与心性并无联系因接触古琴的时间较早,再加上“非遗进校园”后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述,十几岁的孩子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这种情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他们主动触碰琴乐,同时承载士人精神的琴文化也随着一首首乐曲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心里,影响着他们的言行所以,这些琴生是有着文人审美倾向的,即便专业各异,但从其言谈中可见其对“附庸风雅”者的不屑和那些“走作猖狂”姿态的不齿二)剑胆琴心“为了能圆自己一个大侠梦”,是一位学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逼着讲的话。

      电视、网络、游戏和小说等媒介塑造的“侠士”是一种“既能拔剑又可抚琴”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拔剑”可能更偏向人的专业素质或技能,而琴对应的则是“侠”的部分侠”的精神与儒道思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属于读书人、贵族和士大夫,它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道德信仰不过,在当下社会“见义勇为”更偏重“见义智为”的现状下,学生群体在社会上偏于弱势的状态决定了对“侠”的追求既不能逾越法律的规定,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为了能寄托他们对“侠”者的崇拜和渴望,故琴乐就成了这种既能无所拘束,又可畅然地对“侠士”精神追求的承载者,琴也变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三)以琴会友“琴者心也”,古琴本是一种“自娱”的寄情活动,是为自己而弹的但高校琴社以雅集的形式让大家在一起交流,什么程度都可以参与进来,成为了一个共有空间内所有成员的精神统一体数字化的信息传递让人与人之间拉远了距离,在虚拟空间中语言表达的弱化慢慢地消解了对他人的关怀以琴会友,寻觅知音”成了琴社成员的一种交友方式他们逐渐不再通过游戏、等现代信息媒介去选择交流对象,而又回归到了现实社会中,通过实在的交流对话来进行表达,无形之中也是对“科技依赖”的反冲学生自发组织社团间的合作、小型音乐会等交流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社团的相互发展。

      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的天工琴社经常同汉服社、曲艺社等社团一同组织活动,使得它们的表现趋于多样化;北京师范大学的松风琴社通过前辈带后辈的方式,让代际传承平稳接力,并且积极和各地其他的高校古琴社团之间展开互动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就是现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由大学古琴社团自发组织的全国性的音乐雅集,现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文化盛会,可以说这是更广泛的“以琴会友”了三、琴乐之美应该“曲高和寡”还是“大众普及”古琴在近些年快速发展,受经济利益驱动,迅速从象牙塔中走出,变成了一种证明表演者身份和有文化传统的象征符号古琴被炒得很热,一张琴非几万十几万不可得,高昂的价格和“被深厚”的文化背景,再辅以素料的汉服和高端的茶具禅器,将人群限制在了有钱有闲的基础上这是个闹腾的时代,也是个什么都需要炒作的时代鸣琴,是静穆而准确的力量,含蓄而不堕的情感,不是靠外物的堆砌、仿制带来的故作深沉这并非说古琴就应该“曲高和寡”不为平常人所触碰,而是要求人们抱着高端人士未必高贵、低端人士未必卑微的态度去看待它古琴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骨气,不哗众取宠,亦不附庸风雅我国古琴家林友仁曾说:“人们只看到古琴是一种道器,但它首先是音乐……没有情感的音乐是音响,不是音乐。

      现在的古琴,欲要恢复原来的面貌,就要先从“雅”的桎梏中走出来雅”不是琴棋书画诗酒花,亦不是吟诗咏赋纵情怀伤,只是一种“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罢了琴不是用来取悦人的,将其置于厅堂“高雅化”反而让它失去了品格琴只属于琴社,有“知音知已”,琴声才能悠远四、结语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最难做到的就是“既往不恋”因为人是有感情的,无法做到不思忆过去但是对过去优秀文化的“恋”,成为了今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文化仅仅是手段,赚钱才是目的即便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其是否也应该反哺被经济利益冲淡的传统文化背后所支撑的意义与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琴乐和古琴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向,高校琴社在社会商业化的趋势下也依然坚持自主,高校社团文化在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上不容小觑中国艺术研究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