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心理学.ppt

184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109890476
  • 上传时间:2019-10-2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95.50KB
  • / 18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 会 心 理 学 2011年11月,,第一章 概述,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一、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就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Allport, 1985)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Kotsmin, 1979)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三、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第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第二,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是一门独立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理论性:社会心理学的极强的理论性,既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也体现在它本身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观点之中 应用性: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导源于人们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这使它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应用性”),而且社会心理学在日后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四、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区别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研究内容不同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个性的内在动因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怎样为其他人所影响,研究社会相互影响对个性的作用 2.研究着眼点不同人格心理学强调个体差异,注重个性类型的研究;而社会心理学强调人的共同性,注重研究不同的社会情境对人有着怎样的一致影响 3.研究侧重不同人格心理学主要侧重有关人行为的基本理论探讨,而社会心理学则更侧重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五、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第二章 社会化,●问题: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 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

      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 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能 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理论基础来自巴普洛夫的关于“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沃森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 ●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是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法庭、监狱和劳动教养所等;社会化的执行者,则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及其成员2、个体内化 :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实现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观察学习 ▲认知加工 ▲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 ▲自我强化,(1)观察学习这是班杜拉等社会学习论者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内化的主要概念,它说明个体从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中能够得到一种“替代性强化”,从而“使人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 (2)认知加工即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念内部化 (3)角色扮演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个人能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并形成与此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4)主观认同主观认同又称“自居作用”,S.弗洛伊德曾以此说明社会道德的内化,并认为儿童对“超我”的内化对其行为具有强制性作用。

      儿童认同谁,或以何人自居,就会以他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 (5)自我强化个体在某项活动后达到自己的目标,便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增加了个体在日后依此行为模式规行矩步的可能性第二节: 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作用:(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2)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3)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2、家庭: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案例.doc 重要性: ▲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 ▲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3、学校: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重要性: ▲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 ▲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完整的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型 皮格马林翁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作用 ▲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 ▲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5、职业背景:职业以及工作是自我发展和表现个人能力及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身分的一个源泉 ▲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 ▲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 ▲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6、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 积极作用 : ▲它使人们能够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能够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其中的电视更是成了千家万户最富色彩的“第五堵墙” 消极作用: ▲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

      ▲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 ▲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第三节:社会化的类型,(一)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与特定的政治关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用以指导、支配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同时,会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社会的各种政治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 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 二)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以七八岁为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变动:(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2)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

      美国心理学家L.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认为将道德发展分为两大阶段过于笼统,为此,科尔伯格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大水平七大阶段,这七大阶段是依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第四节 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 ● 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 社会化的终生性基于这样两方面:其一,个人发展的终生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其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埃里克森《儿童期与社会》 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婴儿期:该阶段从出生持续到1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获得基本信任与克服不信任 童年期:该阶段从1岁到3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使儿童获得自主性,避免产生怀疑和羞耻感 学前期:该阶段在4-6岁之间,其具体内容是获得主动性并克服内疚感由于语言的出现,在此阶段儿童开始了有目的的活动,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努力 学龄期:该阶段在 6-12岁之间,核心问题是克服自卑感而获得勤奋感适度的失败是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们对挫折的忍耐性;但过度的失败却会导致自卑和缺乏信心因此,他认为,该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青春期:该阶段发生在12-20岁之间,其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 成年早期:时间约为20-24岁之间,处在该阶段的人,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的时候,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期:该阶段历时较长,从25岁到65岁左右,其社会化的关键问题是获得效能感并避免“自我关注” 老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满感,避免失望感。

      若前七个阶段中的积极成份多于消极成份,就会使人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完满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反之,则会产生失望感,随便打发余生继续社会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1.2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2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5 解决问题(2)(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2 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3 逐层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金木水火土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第6单元).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1 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第3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3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 观察物体(1)(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卷(附答案).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5 解决问题(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3 乘加、乘减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6 解决问题(二)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