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一例顽危罪犯形成原因与转化历程的.doc
15页对一例顽危罪犯形成原因与转化历程的心理学分析薛 燕摘要: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犯罪形成也逐步产生了新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犯罪形成、罪犯成分、犯罪内容、罪犯定位都有了新的趋势顽危罪犯就是其最突出的一种新的变化,新形式下的新的罪犯定位 顽危罪犯的形成与转化的决定因素是罪犯的心理需求的变化, 主要是针对罪犯的需求、 犯罪动机以及罪犯的自我意识转变和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转变 从而成功的重新培植了一颗善良的心,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 顽危罪犯 、 形成原因 、转化历程、心理分析引言:服刑 21 年,横跨三个年代的周成祥成了湖北省监狱系统里年龄最“大”的“监狱人”曾三次逃脱,两次伤害致人死亡,加刑31 零 6 个月,后四次被评为省积极改造分子,七次减刑 12 年,通过自学不仅摘掉文盲帽子,还拿到四个等级证书同样还是周成祥,他又创造了罪犯的新生神话 从一个普通人到服刑人员逐渐一步步的深陷到一名顽危犯, 最后通过监狱民警使他有新生的希望 让我们共同期待“监狱人”的新生一、横跨三个年代的罪犯周成祥的犯罪历程及心理变化的概述 二十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也就是 1985 年, 24 岁的周成祥因盗窃罪被湖北省利川县人民法院判刑 7 年。
自小没认真读过几年书的他养成了偷窃的坏习惯 在被羁押期间因同室友的怂恿: 关到这里的人都要挨打,有的还未判刑就被打死了,我们还是跑吧!自己又因小的时候逃学而尽受父母的打骂,那种滋味刻骨铭心所以选择了逃跑,逃跑在外又重抄旧业,“偷了几辆自行车”没过 20 天被当地派出所在被带回的路上周成祥利用民警吃饭之余再次逃跑, 经一天的布控被警方送入看守所周成祥因犯脱逃罪和盗窃罪他被加刑 7 年半 1986 年,周成祥被从利川县看守所调到沙洋荷花垸监狱服刑临行前室友不忘交代:监狱不看守所还黑,到那里要会耍滑头,不然会被打死周成祥对监狱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带着恐惧来到了监狱服刑之初,他表现的特别老实,改造中规中矩,劳动上不怕脏、不怕累,多次受到民警的好评因表现积极,他被减刑 1 年零 9 个月然而好景不长,经过三四年的适应,周成祥对监狱有了新的认识:监狱警官虽然不打人, 但犯人之间的打架斗殴却时常发生, 所以不能太老实,否则会被欺负认识的转变让周成祥的胆子变大,他已不满意中规中矩的改造方式, 周成祥不断的“变脸”,最终当起了“牢头狱霸”二十世纪 90 年代初,曾因积极改造的表现而取得监狱民警信任的周成祥被实批到砖瓦厂柴油室做保管工作。
这在罪犯中自然是个“肥差”一部分人开始讨好周成祥,要给予某种便利;那断时期,因监狱条件不是很好, 对很多罪犯没有做要穿囚服的硬性规定, 所以最基层的罪犯中衣着往往代表另一种潜在的身份 有一件事让周成祥无法释怀他本应拿到手的第四个表扬(四个表扬可以呈报减刑)只因为监区跑了人,变被取消因此他也失去了减刑资格胆量的增大,心理的失衡,周成祥又做了一件民警想不到的事情 1992 年 9 月,他利用管教民警外出之机,将长里 1080 公斤柴油秘密卖给天门市多宝镇一位村民获得了 1400 元的“黑色收入” 1400 元有了钱后周成祥变得“潇洒”起来周成祥的“潇洒”引起民警的警觉 1993 年 8月的一天,砖瓦厂的领导突然决定对周成祥保管的柴油进行盘查 得知消息,周成祥猛然一惊,但很快安静下来他谎称弟弟出了车祸,生命危在旦夕,要民警带他一起去看望弟弟,代班民警没有细想,随即骑上自行车带他去医院 但民警没想到周成祥抢过民警自行车再次逃出了监狱,但不到一个月,周成祥再次被抓,次此被加刑 4 年半同时,他被列为省监狱局顽危犯 在 1994 年和 1995 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制造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分别伙同其他罪犯将两名罪犯体罚殴打致死。
这两起事件极其恶劣, 周成祥大等罪犯也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处罚, 分别被加刑 10 年至此周成祥累计被加刑达 31 年零 6 个月,累计在禁闭室被关押达 4 年之久,创造了湖北省监狱系统加刑的最高记录,同时被常年列入湖北省监狱系统顽固犯, 危险犯“黑名单”不足四平方米的禁闭室成为我的炼狱所, 我到底是新生还是毁灭,随着监狱管理日益规范,周成祥也开始了绝地自救在1994 到1996 年期间,周成祥差不多都是在禁闭室度过的,禁闭室不足四平方米,除了一张床外,他几乎没有什么活动的空间唯一让周成祥感到欣慰的是,禁闭室门口有扇通向外面的小窗,除了睡觉外,周成祥大部分时间都看着这扇小窗,他内心期待着他能早日归队1996 年底,周成祥从禁闭室出来,回到当初的砖瓦厂劳动改造十年弹指一挥间,不说砖瓦厂的变化有多大,就连负责人都换了四位当他再次拿起熟悉的劳动工具时, 觉得分外地沉重周成祥暗自决心从头再来,但时间一长,他的“牢头狱霸”习性又蹿了上来有一次,一名罪犯与他发生争执,这立即勾起他的“好斗”欲望,没说几句,就准备出幸好,这一幕被带班民警发现鉴于周成祥的黑色经历,监区领导还是不放心,有轮流安排干部负责周成祥的帮教工作。
此外,砖厂领导还将周成祥的改造向监狱领导汇报, 监狱长、政委也都亲自来做周成祥的帮教工作 众多的人联合帮教, 渐渐把周成祥的改造又扶上了“正位”,而经历了一番曲曲折折的经历后,周成祥拥有一份难得的 “感激” 这心改“归位” 后,周成祥那份改造劲重新涌上来,1999 年,他第三次被呈报减刑时间列车驶入而十一世纪,监狱工作也应来了新的曙光虽然已取得三次减刑, 但周成祥似乎还觉得缺少点什么 感觉到生活不是单纯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充实自我无论实知识,还是技能周成祥在 2001 年,给家人寄去第一封家书; 2002 年,他自己动笔写思想汇报见周成祥摘掉了文盲的帽子,监区民警又动起了脑筋,根据他的特长,为他呈报焊接、水电维修、汽车修理等培训班,经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周成祥在三年时间先后拿到了焊接、水电维修、汽车维修三个劳动等级证书道 2006 年通过学习,他不久就可以拿到第四个证书在学习和实践中,周成祥的特长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增长了知识, 技能更增强了周成祥对生活的信心, 以及对今后生活的期待 2004 年监狱成立中心的押犯点,几万吨的砖碴需要从几万平方米的场地清理出来, 周成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将废旧板车进行改造,不仅在场地上设计了三个彩色球场, 而且为监狱节约了三万多元,这让周成祥的心理不在空虚, 每天忙碌的狱内帮助工作让他充。
4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在内心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此时不断的找到了真正自我除了自身进步外,周成祥还协助民警维护狱内秩序仅 2004 年,他就先后制止其他罪犯违纪 8 起特别是 2004 年 6 月18 日,在监狱行为矫论中的接受行为矫治的罪犯方某,趁人不注意,爬沙锅篮球架以自杀要挟民警, 在危急时刻周成祥的潜意识中以有了深层的改变, 不仅要求自己积极改造并帮助民警维护狱内秩序, 虽然只是小小的行为但这不仅可以体现出周成祥心理以彻底转变, 并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 2005 年 6 月,作为省监狱系统顽危犯改造标兵,周成祥出席了省第八届改造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周成祥以不再是过去而是现在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的他,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新的思想心理 但余刑只有四年的他并不恐惧, 通过几年时间追赶,他学到了文化,法律知识,争到“四证”最重要的是,他还培植了一颗善良的心,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这为周成祥今后在社会上立足,以做了充分的准备周成祥说,很多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在监狱里实现了以上案例分析如下:二、顽危罪犯周成祥形成原因及其心理学分析顽危罪犯其最通俗的意思是顽固而有危险的罪犯, 相对普通的罪犯改造难度大, 顽危罪犯表现其形式也就其行为反应其心理, 通过心理学分析不断攻破其内心的复杂而又扭曲的心理。
所谓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的个性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形成发展的规律的学科一)、罪犯周成祥多次脱逃行为形成原因及心理分析服刑罪犯脱逃心理形成主观因素具体地分析有以下四方面因素:1、放荡不羁的生活习惯与严格的管理发生冲突他们的行为具有贪婪性、残忍性和疯狂性他们在社会上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恶不作,过惯了放荡生活而入监后,其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人身自由被剥夺,与社会、家庭隔离,在严格的管制和严密的监管下强迫改造,接受审查但当这种心理超过了对短期监禁的忍耐时就会产生脱逃的念头2、企图逃避惩罚在所有罪犯当中,从他们被拘押之日起,其社会地位和环境就发生根本变化人身自由的丧失、环境的刺激、罪责感的压力、 严格的管理,对前途、工作、社会地位、家庭的忧虑等,在他们身上造成孤独无援、 惊恐不安、心绪紊乱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逃避惩罚成为罪犯在实施犯罪到释放前各诉讼阶段始终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逃避惩罚的心理并不因罪犯的被抓获、 被判处刑罚而消失, 在其违法犯罪的主观思想未得到彻底改造之前, 逃避惩罚仍然是罪犯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3、消极的意志品质罪犯在被羁押后一般都会有脱逃的闪念。
但绝大部分罪犯仅仅是一种想法,这是因为他们在分析评价主观条件、看守所安全警戒力量对比和脱逃后的被抓获的比率后而想脱逃但并不敢脱逃而少数罪犯则将想法进一步发展为脱逃动机, 难以抑制,继而千方百计付之行动 这类罪犯往往具有动摇和顽固的消极意志品主观方面的因素是罪犯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而客观方面的因素则是诱发剂、催化剂,促使其将想法转化为具体行动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监管工作有漏洞这是促成罪犯脱逃的诱发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 普遍认为看守所关押的罪犯余刑大多数只在一年以下,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矫正其犯罪心理是难度很大的二是管理力量薄弱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人数少,由于各看守所警力紧张另一方面,是人员素质上低,公安机关领导对看守工作不够重视 三是管理制度松懈 宽松而漏洞百出的监管环境只会成为强化罪犯脱逃动机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