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ppt
38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泰勒课程开发的“模式”,一、幼儿园课程目标从哪里来?,1,、对幼儿的研究,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如幼儿情绪发展特点),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研究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及熟悉的人与事物2,、对社会的研究,从本国、本地区和本社区的实际社会生活出发,寻求一种适切幼儿发展及未来生活的课程目标当今社会:科学精神、责任感、,参与民主生活、创造精神和,能力等,3,、对人类知识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研究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知识的价值等,如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水平应成为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筛选,1,、筛子,1,学习理论,(考察可行性即儿童有没有能力达到目标,能不能学习或接受),如幼儿识字,2,、筛子,2,教育哲学,(考察价值性即儿童应不应该以此做目标),如幼儿学外语,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1,、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即学前教育的总目标(国家层次),2,、幼儿园课程领域目标(教育主管部门),3,、不同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等(教师层次),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分类与表述,(一)分类,1,、布卢姆目标分类,根据人的学习结果的一般领域来分:,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情绪情感目标,有利于保持目标的平衡,知道目标是否全面,三维目标之间比例是否合适;,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思 考,布卢姆目标分类的好处?,2,、从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来分,(,1,)行为目标,马杰,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含义,:有时也称作业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一般由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行为表现标准四要素构成原因,:现实中人们发现许多目标表述含糊,不便于操作四要素,谁来做(行为主体),做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做(行为发生的条件),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标准),例如:让儿童学会独立运用积木搭出结构对称的城堡来请用行为目标的四要素分析),行为主体:儿童,行为:搭积木,行为发生的条件:独立,行为标准:搭出结构对称的城堡,请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教材,P142,的例子,行为目标的优点,非常具体、清楚,具有预设性、确定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了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为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评价提供了可把握的客观标准行为目标存在的缺陷,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指向对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第二,行为目标取向把完整的人格“肢解”了以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行为目标追求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准确性和具体化第三,人的许多心理素质(如价值、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具体化的,试图把这些心理素质完全用可观察的行为来具体化,可能得不偿失。
适用范围,低层次认知和动作技能目标,(,2,)生成性目标,含义,: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特点,:它鲜明的体现出过程性、即时性,即目标不是外在于教学过程预先设定好的,而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这种目标不具有外在的强加性,是师生共同选择、确立的,它自然而然的促进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代表人物:,这一目标取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腾豪斯,,他的,“,过程模式,”,很好的阐释了生成性目标取向的含义他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引导,”,,而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坚持,“,过程,”,这一类有些模糊的术语,而不采用比较可操作的方式界定目标,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他们这样做,就会破坏生成性目标取向的原本意图发展:,生成性目标取向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中发展到了极点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的东西,相对而言都是无用的,对人的行为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真正能够影响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
3,)表现性目标,含义,:是指每一个儿童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特点,:表现性目标不规定儿童在学习后所必须获得的行为表现,而是指明儿童在学习中面对的任务、问题情境等,它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表现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代表人物,:艾斯纳,艾斯纳创导了表现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的提出,是与艾斯纳受其所从事的艺术教育的启发有关艾斯纳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在艺术领域里,预定的行为目标不适用,因此提出了表现性目标作为补充例 如,让儿童讲述(回忆)参观动物园时有趣的事情和感受,适用范围:,不适合用具体明确的目标来表述的目标更高级的认知目标如批判思维、创造性;,情绪情感方面的目标,(,4,)课程目标的互补,从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发展对认得主题价值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行为目标取向于,“,认知理性,”,;,生成性目标取向于,“,实践理性,”,;,表现性目标取向于,“,解放理性,”,三者各自具有独立性特征。
但是,并不是说那一者可以取代另一者,每一种目标取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应兼容并蓄各种课程目标取向,以每种课程目标取向的长处,弥补他种课程目标取向的短处,为达到学前教育目的服务二)表述,1,、表述的角度,主张从儿童的角度,2,、表述的要求,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结果,应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陈述应反映结果的层次性,五、课程目标确立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指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尽量周全,应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不仅要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要尽量涵盖认知、技能、情绪情感的内容2,、,“,缺失优先,”,原则(补偿性原则),借助课程使儿童发展的不足得到补偿,最终真正达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缺失优先,”,原则的涵义当前我国幼儿有不少发展缺失而这些缺失往往又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应格外引起重视3,、辩证原则,课程设计处处应该体现辩证观点某些课程目标,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有一个特点,:,往往既是个性心理品质,又是社会心理品质;既是指向个人的,又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特别具有,“,辩证性,”,4,、系统性原则,指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阶段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
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等5,、时代性原则,6,、可行性原则,指要求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以保证目标是在儿童,“,最近发展区,”,内的,是经过教师和家长的工作能引导幼儿达到的附:幼儿园开设的主要课程及其目标,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的课程安排如下:,小班,中班,大班,上,下,上,下,上,下,体育,1,1,1,1,1,语言,1,1,2,2,2,2,常识,1,1,2,2,2,2,计算,1,1,2,2,2,音乐,2,2,2,2,2,2,美术,2,2,2,2,3,3,共计,6,8,10,11,12,12,体育: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其正常发育,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其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活,协调、姿势正确培养他们机智、勇敢、遵守纪律等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语言: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习说普通话;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少数民族的幼儿要学会本族语言常识:丰富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对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对人们的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计算:教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学习一些有关的几何形体、时间、空间等粗浅的知识培养幼儿对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感性音乐: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美术:在幼儿观察事物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手工材料的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