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25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含答案.doc
6页类型25 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思维建模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1)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分析角度答题模板全球变暖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臭氧层破坏 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酸雨危害 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的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环境,禁止滥捕滥猎,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2)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水污染 保护水源,控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提高环保意识大气污染 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固体废弃物污染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噪声污染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保护(3)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森林破坏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水土流失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荒漠化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退耕还牧等2.常见环境问题的分析模式(1)水土流失分析角度形成原因主要危害治理措施自然因素气候 暴雨集中,对地面的冲刷力强地形 地表起伏大,坡度陡,流水侵蚀力强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土壤 土质疏松或土层薄,易被侵蚀人为因素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制度下的农业活动,露天采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 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压力增大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提高植被水土保持能力;合理耕牧,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有序开矿,进行土地复垦;采取工程措施护坡、保土,增加下渗,削减地表径流(2)土地荒漠化分析角度形成原因主要危害治理措施自然因素气候 降水稀少、日照强、大风日数多地形 地势较为平坦 植被 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土壤 土质疏松,抗侵蚀力弱人为因素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制度下的农业活动,露天采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 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现象增加 退耕还林、还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合理耕牧,科学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大监控力度(3)干旱分析角度形成原因治理措施降水少气候 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大生态 生态破坏,气候恶化蒸发旺盛气候 纬度低,气温高;或晴天多,日照强 地形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高 生物 植物的蒸腾作用强用水多规模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 浪费 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革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植树种草,提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典题示范[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25-1)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图25-1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解题分析 (1)由图中的经纬度和等高线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位于河流上游,夏季易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2)材料中提到企业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由此可推出如果洪水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3)结合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从危害的来源着手,提出解决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答题要领 (1)必须体现“污染江水”“沿岸用水安全”两方面内容 (2)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防止洪水等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必须体现“加固尾矿矿渣库”和“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的意思[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
规范演练1.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 黑河流域示意图(图25-2)图25-2材料二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图25-3)图25-3(1)黑河属于________河(内流、外流),该河径流量从中游至下游逐渐________,形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因素除降水外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最可能形成大面积冲积扇的是________,有大面积沙丘分布的是________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3)分析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4)简述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2.[2013·海南卷] 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图25-4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图25-4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3.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平均坡度(°)平均海拔(m)占用耕地0.94674.46增补耕地8.401 830.19(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类型25 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类1.(1)内流 减少 蒸发 下渗(2)甲 丙 气候干旱(3)年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位于冲积扇上,土壤肥沃;河流多,地下水丰富,水源充足4)(在山地生态系统)保护森林,涵养水源;(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节约用水;合理规定载畜量;(在荒漠生态系统)退牧还草;等等[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根据内、外流河的概念判断黑河的性质根据黑河流域示意图中有关信息可知,黑河从中游到下游降水量逐渐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多,所以受降水、蒸发和下渗等因素影响,该河径流量从中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第(2)题,甲区域位于山前河流冲出山谷地带,利于大面积冲积扇的形成丙区域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为土地沙漠化提供了条件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主要是由于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量很小第(3)题,甲区域位于山前冲积扇上,从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分析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第(4)题,采取植树造林、节约用水及退牧还草等方面的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解析] 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材料叙述了近30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而图反映了近30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而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而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大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因而要解决本区环境问题主要应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开源和节流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开源方面可以考虑跨流域调水;该地区空气干燥,水汽少,几乎无法实行人工降水;该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严重,目前应尽量减少地下水的使用,使其逐步恢复所以重点应放在节流方面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量小的产业;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3.(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在坡度大的区域开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