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孔孟.docx
5页[孔孟论学]孔孟 【读书笔记】 孔孟篇(1):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内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已经考查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削减,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笃爱战斗,那就请让我用战斗打个比方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行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假如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假如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假如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假如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缺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缺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阻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严谨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大道理教育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一般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假如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步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慨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的确“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方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非常高超,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孔孟篇(2):传承孔孟文化放飞圣城幻想征文(最新) 有网友说:“孔老二实际上是中华历史上的一大害!他对中华的贡献只占二成,而对中华的损害至少有八成!自从有了孔老二,中华只出腐儒,而无科技。
中华从今一落千年 对于这种观点和类似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很早以前,我曾和我的同学争论过孔孟之道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和这位网友相类似的观点,这使我感到悲伤当再一次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觉得我不应当再缄默了 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毋庸置疑值得提倡的但孔夫子所提倡的儒家之道,是不是值得提倡,换句话说,它是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这个观点上,有很多人的看法不一而经过许多论坛,我们可以看到,谈起孔孟之道,大家所提到的最多的观点,是“仁”和“义”但大都遗忘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而六艺,远远要比“仁”和“义”要重要的多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仁”和“义”是官样文章,六艺可比官样文章后接着要做的事显而易见,官样文章后要做的事,明显要比官样文章要重要的多,但我们可以说官样文章没必要吗?这明显是不正确的 好,现在我们就着这位网友的论点,谈谈孔孟之道的必要性 “仁义”和“六艺”,可以也许的解释孔孟之道而“仁义”和“六艺”是中华历史的“大害”,这明显不正确对于所谓的腐儒,我可以明确的告知大家,他们所继承的并不是孔孟之道,这一种观点,我盼望大家把它记在灵魂深处 造成腐儒的缘由有许多,但最主要的缘由之一,我认为应当在当时的统治阶级。
统治者大倡忠君,却没做到爱民这就造成了腐儒们的应运而生,而朱熹对文学的吹捧,便成为了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而真正的儒家之道,他们所要求的是什么呢?四个字,文武双全要求很高吧?是的,这便是真正的儒家之道大家试想,假如全部的中华人都能做到文武双全,那么中华将处在什么地位呢?通俗一点讲,全部的中华人都有特种兵一样的体魄,有着教授般的学问,你想想吧当然,这种想法很遥远但我们可以看到,孔孟之道在今日,仍旧适用当一个国家全民皆兵的时候,当一个国家举止泰然自若又不失文静的时候,这个国家,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而这个国家,会被世界所认可;这个国家的人民,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畏 日本已经这样说过,他们称唐朝以前的中华为中华,唐朝以后的中华为“支那”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唐朝以前,中华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中华人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畏而当时的孔孟之道,讲究不只是“仁义”,还有“六艺” 现在,我讲两位和朱熹同时代的人物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大儒,但他同样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将军我们可以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看出他的热忱;岳飞,是闻名的抗金英雄,但一首《满江红》,却传唱千古。
这两位,便是文武双全的典型,他们继承了孔孟之道,而他们,自是流芳百世 今日我们更应当传承孔孟文化! 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