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析萨特现象学本体论对传统哲学的“超越”.docx
5页简析萨特现象学本体论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论文关键词:萨特;二元论;意识;存在主义 论文摘要:萨特将现象学本体论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并将意识区分为反思的意识和前反思的意识前者是笛卡儿哲学的出发点,她所以而陷入了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后者是萨特的哲学出发点,她以此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实现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任何哲学全部有一个出发点问题萨特认为,传统哲学全部是从实体论的角度来确定出发点的,全部陷人了不可避免的二元论只有经过现象学方法所确立起来的出发点,才能转变这种哲学的迷误,克服意识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分裂的二元论 为了超越以往的唯心论和唯物论,萨特批判地接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加以改造她不但扬弃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概念,而且将非人格的意识概念加以扩大,将它区分为反思意识和前反思意识萨特认为,这种前反思意识才是现象学的基础材料,才是哲学的出发点,萨特指出,笛卡儿把“我思”看作是意识的起点,实际上是从反思的意识出发而这么做是不能避免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所以,笛卡儿的“我思”并不是她所说的进行怀疑这种意识活动,而是对怀疑这种意识活动的反思,实际上是有关意识的意识,也就是一个反思的意识而反思的意识并非全部意识,也不是原初的意识,不能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除了反思的意识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普遍的前反思的意识,这才是基础的、原初的意识笛卡儿的错误就在于棍淆了意识的自发怀疑和作为一个活动的方法的怀疑,把“我思”和自我作了等同,在“思”和“在”的不一样水平上,将“我思”过渡为思维实体,从这种哲学出发点走下去,笛卡儿最终陷人了心物二元论萨特认为,要避免哲学上的二元论,必需追溯到原初的主客未分的意识,即反思之前的意识因为反思的意识是把意识本身看成对象的意识,而反思前的意识是直接指向对象而不是有关对象的意识因此反思前的意识是原始的、第一位的,它对反思的意识含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萨特断言:“正是非反思的意识使反思成为可能成为笛卡儿的‘我思’的条件的,是一个反思前的‘我思” 萨特从大量前反思意识的材料中得出这么的见解:意识是有意向性的,意识总是有关某物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不是它本身的、“超越的”对象因此,首先意识的对象和意识不可分,其次,对象又是超越的,对象并不存在于意识之中,或说,意识总是指向超出意识本身之外而又是意识所缺乏的某物 萨特认为,她的主张肯定了对象含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因此避免了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同时也可避免笛卡儿式的二元论因为笛卡儿是从反思意识出发的,她一开始就肯定了有一个“自我”,自我是思想的主体,是意识的支配者,操纵者,这就产生了自我和思想(意识)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怎样证实外部世界的存在问题。
不过,按萨特的主张,自我并不是在任何意识活动一开始就作为主体存在着的,相反,基础的、原初的意识活动并没有主体客体之分,并没有“自我”,只有在对这种意识进行反思的意识活动中才出现自我,才有主客体之分,后者就是反思的意识,前者则是前反思意识因此,自我和世界全部是在意识活动中,而且是在相互联络之中出现的不能从自我推论世界的存在,也不能从世界推论自我的存在,二者全部展现在意识之中(作为现象),又超出意识而有自己的存在(超现象)据此,萨特认为,意识和对象、自我和世界、心和物之间的二元论是没有依据的 由上述可知,从萨特认可对象含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她确实不一样于某种唯心主义,但她决不所以而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她尤其反对主张认识对象和认识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唯物主义,因为在她看来,对象和认识全部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所以,萨特的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是意识领域,她的本体论仍是现象学的因为现象学的出发点就是返回意识(现象)领域,由此出发从事哲学活动只是现象学强调经过反思意识找出事物的绝对不变的本质,找出世界的本原;萨特则把反思意识化为人的存在所以,尽管她为了避免唯心论,强调以前反思意识出发,强调自我并不出现在意识的开始,但实际上,她所讲的意识仍然只能是人的意识,因此仍然不能避免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
对意识的本体论研究是萨特哲学思想的奠基性工作,其理论精髓就集中在“自为”这一关键范围上萨特认为,意识只能超越意识现象本身而达成非意识的存在,这个以意识为转移(但展现于意识之中)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而显现这种存在的意识就是自为的存在,它的特征是: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它不是自在的,而必定超越本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自在和自为的关系是:第一,自为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和自在相联络才有存在的意义自为没有自在就是某种抽象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没有形状的颜色,一个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可能存在而自在则“并不需要自为才是自在”,所以应该“肯定自在对自为的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第二,自在如没有自为,便是没有意义的东西自在的世界之成为既相互联络,又相互区分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正是自为之所予这意味着自在和自为是相互依靠的在这一个联络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在,而是自为,“自为和自在是由一个综合联络重新统一起来的,这个综合不是其余,就是自为本身” “自在”和“自为”关系的理论表明,萨特尽力想使自己的哲学不一样于以往的哲学,但最终仍不免陷人唯心主义,从本体论上看,“自在的存在”先于“自为的存在”,因为“自在”历来就是存在着的,相反,“自为”是以后才出场的。
自在”不依靠于“自为”而独立存在,在这一点上,萨特不一样于贝克莱,但决不能据此说萨特是唯物主义者因为她所说的“自在”并不等同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相反,这个世界是和“自为”同时出现的,它不能离开自为的存在尽管它有它自己的存在,但假如没有意识,它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不会展现出来正是因为人的意识,自在的存在才取得意义和价值,才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她甚至没有摆脱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至于这个展现出来的世界本身即自在的存在,对于我们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它并不是我们和之打交道的世界,也不是展现在我们意识之中的,因为它不能进人意识之中,它是“不可了解”的实际上,这个“自在存在”完全是萨特为了避免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所作出的假设而已 萨特的形象学本体论试图以一个非实体性的统一概念去解释统一的世界,充足显示出作为非实体主义存在观和传统本体论的义趣差异,也为以后很多新哲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启示和思维空间但因为萨特明确主张从意识出发,从“主观性”出发,所以,不论她怎样标榜经过现象学方法寻求到了一个主客未分的原初意识,以此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唯物论和唯心论,摆脱了令哲学棘手的“二元论”,而代之以根本的“现象一元论”,然而实质上,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依然是一个唯心主义本体观,只是更具遮掩性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