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官传序》同步检测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docx
6页《伶官传序》同步检测 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伶官传序》同步检测(5.7)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山南水北)名之也 ③今其智乃(副词,竟然)反不能及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①⑥ 解析:选C①你的;②是,表判断;③副词,竟然; ④副词,才、再;⑤副词,才;⑥顺承连词,于是就 2.下列各句中,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选AA.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普通句式 C.介宾结构后置句,被动句D.普通句式 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凭借) 解析:选D。
A、B、C项,……的原因; D项,靠他来……的,表凭借 4.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选CA.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B.侧,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C.笑,耻笑D.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5.下列对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解析:选D白居易不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应为“柳宗元”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运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错误在于否定了天命观,而作者没有否定) B.第二段以“三矢”贯串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解析:选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7.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文: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答案:(1)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谋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二、阅读提升文言文阅读(19分) 《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C、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意断法、找标志、作比对、作排除) D、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11、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史学家、金石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出自他的门下他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独撰《新五代史》) B、“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古代祭祀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猪、牛、羊各一头叫“太牢”/“告庙”,古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C、《书》即《尚书》,儒家六经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其涵义为:人心居高思危,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D、《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文章作于作者被贬滁州的第二年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文章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B、这是一篇史论文,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在文末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以告诫北宋统治者这是典型的借古讽今手法,《阿房宫赋》《六国论》也用了此手法 C、本文在写法上,突出采用了举例论证、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应为“先扬后抑”) D、通观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历代的文学家多视此篇为范文,倍加赞赏,如明代茅坤称此文为“千古绝调”,清代沈德潜誉此文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欧阳公之文风、政见与为人,于此文可略见一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译文: 【答案】CA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