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活水涌流写作素材的活积活用.doc
5页1让 活 水 涌 流——写作素材的活积活用郑海燕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不能不提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对于作文而言,素材是木之本,水之源魏征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写作上而言,这“固本”其实就是素材的积累,“浚源”就是素材的疏理运用素材若能做到活积活用,学生就能做到提笔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感对于作文,苏轼从来就是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可是,相当多的学生在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方面付诸缺如,纵使搜肠刮肚也难成其章,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究其所以然,一是怯于下苦功夫,少持之以恒,二是不懂如何运作,三是将材料束之高阁,只积不用因此,作起文来,无从下手,深感材料匮乏很多时候言必张海迪,例必居里夫人,千篇一律一张旧脸孔,人云亦云,单调、枯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活积活用,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做到活源涌流,源远流长本文就此抒一孔之见一、博览博览,这早已为古今名人所验证,鲁迅也曾在《给颜良民》信中就指出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是至理名言因为只有遨游书山学海,才能使积累有充沛的泉源。
能博览群书固然好,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做到博览实属不易,除了繁复的题山库海“压迫”以外,他们少有充裕的时间去涉猎为此,我提出两点建议:1、博古尽量多地了解历史,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借助所学的历史知识,活化活用建议读懂三本书——《资治通鉴》 《中国上下五千年》和《三国演义》 《资治通鉴》和《中国上下五千年》两书对中国几千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均有详实的记载,对写作很多帮助而《三国演义》虽说是小说,但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可以帮助写作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可用作话题“人生的从容”材料;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空城计”多疑却步,可用作话题“再进一步”的素材2、通今不少学生在积累素材时,犯下“厚古薄今”的毛病针对这一情况,我以为中学生应多积累一些时代感强的典型素材,多摘抄一些富于生命力的鲜活的时代语这就要求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多看报刊,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如医疗、廉政等,特别推介《家庭》等杂志收看有关民生的电视节目,如《今日关注》 《马后炮》 《今日一线》 《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收集整理近年来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定期推介杂志上一些鲜为人知、又很有阅读价值的文章二、定期交流,互通有无。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单靠个人的力量去收集整理素材,力量是微薄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这就有赖教师的组织了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素材交流会,互2通有无具体操作如下:1、成立四人小组,收集近期内最为鲜活的素材,进行筛选比对,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运用,并写上一段小评论2、将收集的素材整理制作成小卡片3、互相传阅小卡片,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在小卡片上一抒己见4、收集整理成册,作为班级图书角的阅读资料有必要时可印发下去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可用当代人的眼光,用现代人的意识进行改造,在常人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如何才能推陈出新呢?可从以两方面入手1、集群式论据的使用集群式论据如战场上集群式炸弹,威力大,杀伤力大一样,它会使文章内容集中、丰富,从而大大增强说服力如写“立志成才”的话题,把詹天佑、李四光、周恩来、陈景润、纳撒尔·鲍迪奇等为人熟知的事例变通成:如果没有“让中国人造自己的第一条铁路”的远大志向,詹天佑又怎么会设计制造成出让世人叹服的“之”字形铁路呢?如果没“脱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的志向,李四光又怎么可能克服种种困难在短短的时间内找到胜利油田?如果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又怎么能够奋发图强而成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如果没有立志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王冠上的明珠,陈景润又怎么可能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发明了“陈氏定理呢?如果没有立志要把一生贡献给航海事业,纳撒尔·鲍迪奇又怎么能够创造“鲍迪奇航海法——依靠星体定位导航”?效果会比单独使用某个旧例好得多,且一气呵成,反问再加排比,语气非常强烈,又很有气势。
2、论据链的使用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便是相互印证、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前后勾连、有机联系的论据链如在《人才的必备条件——基础》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可是,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有些人基础不太宽厚,却因有着十分睿智的大脑和敏锐的思维,不是也同样有所作为吗?是的但请问一下,他们的“作为”影响深远吗?他们的见解独到深刻吗?非也,这只要回顾一下人类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过程,便不难回答天文观测学家第谷尽其一生心血观测行星运动,记录下了丰富的数据,但终因他对数学等其他学科不甚了解而一事无成,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而他的学生开普勒除了精通天文观测外,还精通物理学和数学,因此使他有能力根据老师留下的观测数据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但“三定律”仍有局限,仅仅局限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知,认识并不深刻,而真正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还是牛顿,他以其深厚广博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发现了比开普勒更为深远的“万有引力定律” ,使地面物体运动与天体运动规律统一起来,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里程碑论据之间能相互印证、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前后勾连、有机联系的论据链,即使是人所共知的事例也可以写出新意四、深入挖掘,一材多用。
3同学头脑中已经库存了不少的材料,但很多时候学生依然为材料匮乏而发愁这当中是因为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深入挖掘,一材多用其实,可以用作论据的材料大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一则材料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有这样一个材料:大富翁洛克菲勒 53 岁以前过分追求财富,冷漠多疑,和弟弟闹翻了,曾被当地人认为是他们最痛恨的人结果在他 53 岁时由于烦恼和高度紧张而病入膏肓行致将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想通了并开始为他人着想,关爱亲人,帮助行将关闭的学院建为著名的芝加哥大学,帮助黑人和医疗机构,成立国际性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因为帮助了别人心境舒畅了,得到了 98 岁的高寿材料可用来证明将心比心,只有奉献自己,拿出一颗真诚的心,才能得到生命的道理也可从勇于认错,知错必改不再重犯的可贵,可用来论述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还可由洛克菲勒前期的贪财与冷漠多疑导致病入膏肓行致将死,引出金钱并非万能的,一念贪私不择手段只将自己推入罪恶的深渊一材可以多用,但运用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应根据不同观点的不同要求,作一定的取舍。
如果我们学会了“一材多用”不仅可以举一反三,以一当十那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的增加学生就会立即从材料的“乞丐”一跃变成材料的“大款”,何愁材料不够用呢五、发散思维,想象延递想象延递是指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合理化的情节,从而达到印证话题的目的在这里, “原有的故事”就是素材,比如已知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一些名人秩事等原有故事的情节是固定的,熟知的, “想象延递”就是在此情节的基础上增加合理的想象成分,使情节更加完善、细致、丰厚可以是增长率加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精细传神的动作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写,还可以加以情节的合理改编如在写“严谨与疏忽”这话题时,由“女娲造人”这个神话传说改编成《女娲的忏悔》 ,增加一些合理的情节,如女娲在造人时,因为走了神,打了瞌睡,还犯了“马大哈”的错误心不在焉地错把“粗心”塞了进去因此使得这些人做事总是粗枝大叶,敷衍了事,不断地犯错,不断闯祸,甚至不断地制造大灾劫为此,女娲致信向这些人表示忏悔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这些人一些方法来磨砺那颗“粗心” 磨砺“粗心”的方法是:首先是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记着时时事事都要负责任;其次是要养成敬业爱岗的精神;再次是要有求精的态度,还有……再如,写《门与墙》话题时,化用当代青年作家海子卧轨自杀一事,写成《让我再活一次》 ,想象海子死后到阴间,与阎王交谈,在阎王的点化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懦弱,没有打破人间生活赋予的太多的墙,没有为自己在围困的墙中开凿一道门,走出生活的困境。
然后幡然醒悟,希望再活一次,并决心在新的人生里程里努力打破围困自己的墙,开一道坚强自信的门4这种通过想象延递的方法,把旧事翻新,既做到新颖别致,警醒世人,又能达到论证的目的六、纵横驰骋,多方联想每个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同,文化修养、阅历志趣有异,但是只要展开联想的翅膀,学生就会广开思路,生活积累在心中复活,各种写作素材络绎不绝,从而创造了作文构建的新天地1、从题目到生活的联想作文题目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应让学生从题目出发,由此及彼,沿波讨源,回溯到生活中的源头中去感受生活如从作文题《尝试》生发联想,联想自己和别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新阅历、新体验联想到尝试去做一件未做过的事;尝试把一种思想付诸实践;尝试与别人进行思想沟通等到联想的翅膀飞高了,顿感天地开阔了,可用的素材就显得丰富了2、从生活到书本知识的联想写作素材包括直接的生活积累和书本知识但生活积累相对于书本知识少得多,教师应指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之外,更要充分调动书本知识可以回归课本,文为我用,这是一条最直接便捷的取材路径如论证话题“苦言与甘言”中“兼听则明,偏听则佞”这一道理时,可联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妻、妾、客之言正确判断和《鸿门宴》中项羽轻信刘邦的美言,不听亚父范增“急击勿失” 的苦劝而错失了良机,放虎归山。
3、从历史到现实的联想写作时,教师应多提醒学生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联想,即所谓的谈古论今历史与现实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谈论现实话题,可联想历史,用历史做佐证;面对历史,又常常要联系现实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常与历史有关,这就要求由历史回归现实,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联系现实生活,展开类似联想如《买椟还珠》这个的历史故事中郑国人十分喜爱,愿出重金,却只买那华美的木兰匣子,不要匣子里的宝珠的行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过分注重外表的包装以及审美的眼光走失等当然,更多的情况是由现实联想到历史,目的是古为今用4、从正面到反面的联想在写作中,为了开挖丰富的素材,常常需要从正面素材联想到反面素材不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有需要用反面的素材去衬托对比这样的联想可以充分调集正反两面的素材为我所用如话题“犹豫与果断”用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内部空虚,外有强敌兵临城下的万分危急之时果断地使用“空城计” 此时,应立刻联想到另一方司马懿因为多疑而犹豫退兵,错失消灭劲敌的良机七、荡开常规,激出新锐文贵创新能有真知灼见固然好,但“旧瓶装新酒”同样能创新就是说主题不新,但所用材料却翻新了尽管“瓶” (主题)还是那个瓶,但是装进了新的“酒“(材料) ,最后喝起来当然感觉不一样了。
因此,尽可能少用或不用那些人所熟知的材料,精选那些鲜活、贴切、光亮的材料,那么主题不是那么超拔非凡,也会因为材料的超“凡”脱“俗”而产生不一般的境界,从而给人们的作文带来不俗的品相如:写作“犹豫与果断”这个话题,主题是“摒弃犹豫,选择果断” ,立意很普通很多同学使用了“空城计”中诸葛亮和司马懿, 《鸿门宴》中项羽为例,材料是切合的,但人人都5用就变得淡而无味可指导学生变换一下写作形式,采用蒙太奇式写法,设立三个小标题:(一)果敢,扭转乾坤;(二)毅然,完美谢幕;(三)犹豫,无言的结局写第一个标题,使用 2005 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生死八分,惊天一落的梁万俊;第二的小标题则用49 岁身患绝症并于 2005 年去世的牛小鹏和同样身患绝症并于 2006 年 5 月去世的女大学生何国英如何果断地选择走好人生的最后路程,毅然以“优秀”完美谢幕的例子写第三个标题则用 2004 年发生的“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