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数上册教材 .doc
4页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变化四上教材:包括9个单元,同样我们也从两个方面来解说 1、内容及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结合课件看)◇从三年级下册移来“面积” 单元的“公顷 和平方千米”内容,单编为一个单元◇把原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的“统计”内容按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整合,统一安排在本册第七单元◇原“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移到四年级下册◇ “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较大变化◇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2、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内容包括了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及计算主要变化:(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注意体现探索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2)读数、写数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数、写数的好处3)把改写和求近似数分开编排,避免学生混淆4)计算工具的认识作为正文教学5)增加了“你知道吗”版块的内容6)新增了“整理和复习”具体编排:(1)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例7(2)亿以上数的认识例1——例4(3)数的产生、(4)计算工具、(5)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建议:虽然单元主要内容没有变化,但我细细的对比了改编后的教材与实验教材发现具体内容竟有近三十处的变化,可见我们在教学时还要仔细揣摩教材,本单元给大家的建议是:(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3)紧抓分级,读写数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内容包括认识公顷、认识平方千米两个例题主要变化(1).根据课标要求,从三下移来2).借助直观并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具体编排(看课件)教学建议: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习后还有部分学生仍然分不清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通过多中不同形式让学生建立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表象,真正理解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熟练进行单位名称的改写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内容包括了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以及角的度量、量角、角的分类和画角主要变化(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已认识的线段,引出直线、射线,介绍用符号如何表示,并借助手电筒、激光等光束体会射线2). 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经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
3).量角和画角都结合图示,以填空的方式给出了具体步骤4).平角、周角,从射线转动的角度进行认识具体编排(看课件)教学建议:(1)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强调概念认识的系统性2)强调一般步骤的梳理,关注操作技能的形成3)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4)加强对量角教学力度,使学生切实掌握量角的方法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内容包括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积的变化规律 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变化:(1).口算、估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2).增加了一组数量关系,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定义3).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具体编排(看课件)教学建议:(1)要让学生掌握乘法计算的算法,明白算理,并能熟练计算(加强计算量与计算机能训练)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包括了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主要变化:(1) 分别认识平行与垂直,分别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合并为一个例题3.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性比较强的习题具体编排(看课件)教学建议:(1)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2)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高的画法3)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内容包括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商的变化规律主要变化:(1).增加了例题数量,笔算除法:编排了7个例题,实验教材只有4个积的变化规律:编排了3个例题 实验教材1个2).丰富了试商、调商方法3).增强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 具体编排(看课件)教学建议:(1)重视口算教学2)帮助学生掌握试商方法3)掌握计算方法,理解除法算理4)培养学生灵活计算意识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 主要变化:实验教材零散,本单元做了整合具体编排(看课件)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内容包括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和 田忌赛马主要变化:(1).删去了排队问题 (2).优化了对方法的引导 (3).增加了练习题具体编排(看课件)教学建议:本单元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实践感悟的时空,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比较中寻求最优策略,体验中感悟优化思想,避免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或直接阐述数学思想而疏漏体验感悟的过程另一方面可利用图表将外化的“做”浓缩为内隐的“思”,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思维活动,将行为的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理解抽象的数学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