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世界的隐喻张力-评《国王的演讲》.docx
8页影像世界的隐喻张力评《国王的演讲》 杜云云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264000)[Reference]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是英国的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不落窠臼的文艺历史片,影片以浓墨重彩的方式描述了约克公爵在口吃缺陷下继承皇位的心理挣扎以及在语言治疗师莱诺?罗格的帮助下与自我生理缺陷斗争的奋斗历程电影中的所有形态元素都是产生隐喻的重要土壤,影片中大量运用了诸如身体隐喻、动物隐喻、戏剧隐喻、称呼隐喻等手段向观众传达影片的话外之音,引导观众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隐喻的张力承载和贯穿影片的人物塑造[Keys]《国王的演讲》;身体隐喻;动物隐喻;戏剧隐喻;称呼隐喻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跨文化视野中的动物隐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1WB57)由汤姆?霍伯指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在第83届奥斯卡的角逐中以12项奥斯卡提名笑傲群雄,最终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收入囊中作为一部不落窠臼的文艺历史片,它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但却并未泼重墨描述其历史事件,而是以小碎片的方式来穿插王世的日常点滴和历史转折,将国王“平民化”,描述乔治六世在口吃缺陷下继承皇位的心理挣扎与在语言治疗师莱诺?罗格的帮助下与自我生理缺陷斗争的奋斗历程是影片中着墨最多的部分,是电影的主旋律。
电影隐喻是导演凭借电影向受众传达隐喻意义的叙事手段王炳社(2010)提出,电影的隐喻主要是通过镜头框来表现电影镜头框所构造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图像,是导演依据艺术思想来安排的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框都是经过艺术家立意的,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和隐喻价值接受者看到的电影框内的图像是一个个隐喻体,都是导演某种意念的载体和替代物,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图景①构成电影的所有形态元素包括电影整体以及制约电影的各种外部因素,都是产生隐喻的重要土壤,可以说电影中隐喻无处不在一、身体隐喻人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界,随之带来了一种符号,凭借这种符号,他才得以辨认环境,结识宇宙等这符号就是他的身体,身体的站姿、体态、体位、姿势等就是一种语言,传达着特定的信息,是巨大的隐喻象征体,伯蒂欲言不得时痛苦扭拧的面部表情以及各种身姿体态的静止的镜头是帮助观众理解其内心世界的隐喻手段正如聂欣如教授(1986:123)在《电影的单调性语言》一文中的表述 “从语用的角度看,运动是不断输入新信息的方式一般来说,静止的镜头信息量比运动的少;持续时间一长,本来不多的信息量更趋于衰减,但情绪的感染力却有可能增强影片以浓墨重彩的方式主要贯穿了伯蒂大约五次不同时间段的主要演讲,五次不同时间段的演讲,五种静态的身体特写,将有语言障碍的约克公爵成长为具有反战象征的乔治六世、英国抵抗精神的代言人的心路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观众眼前。
影片的开场即是约克公爵的第一次演讲:伦敦温布利球场的英帝国博览会的闭幕致辞,话筒的巨大特写占据整个镜头,而话筒的使用者,手拿讲稿的约克公爵只位于画面右下角约占镜头四分之一的镜位,强烈的反差凸显了广播对于树立权威的重要作用,也隐喻了约克公爵在面对这一强势媒体时的弱势,紧张而局促不安,内心无助又抗拒乔治五世圣诞演讲后,随即让伯蒂练习刚发表的演讲稿,因为老国王预见到了儿子将来要担负重大的国家责任,伯蒂推脱着,最后,父亲的严厉教导与斥责使伯蒂不由自主地佝偻着身姿,缩紧着胳膊,再次表现出他的抗拒和不自信,他努力挣扎着发言但却连连贯的词都说不出当晚他不停地抽烟来缓解内心的沮丧和郁闷,释放对自己的口吃和精神压力的憎恨正是在这种内心极度失落的情形下,当伯蒂意外听到从录音带中传出自己在莱诺的诊室里那段流利的朗读时,内心升腾出莫大的希望在同意并接受莱诺的训练期间,伯蒂参观工厂并发表即时演讲,虽然结果依然令人失望,但已能至少吞吐着说完一句话,通过他摇摆的身体、放松的肩膀说明对莱诺的信任已经逐渐在其内心扩散,他的性情也不再那么急躁不安,而是显得越发沉稳登基:父亲的去世以及哥哥的卸任,使他在二战前夕匆忙地登上皇位。
希特勒的脚步不断逼近,整个国家笼罩在战前的恐惧中强烈的责任感使即将成为乔治六世的伯蒂在口吃这一障碍前显得更加力不从心,当他迈着沉重焦灼的脚步走进圣詹姆斯宫的登基会议室,影片特意用了俯拍的镜头,放大突出他内心的焦虑和压力致辞时,虽然他和其他的宫廷成员站在平行的同一平面,但画面采用了低角度的镜头,即从伯蒂的视角看,眼前的宫廷成员被膨胀扩张而好像高高在上,反映出伯蒂内心的自卑和对肩负的角色的忧虑,游移的墙上历代君王的壁画进一步说明了伯蒂当时强烈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对德宣战后的第一次战时演讲:莱诺的故意刺激让伯蒂萌醒自我,意识到自己说的话的分量,人民不会因为他的口吃而将他忽略国王站在麦克风前,炯炯有神的目光,笔直的身姿说明他已抛下不自信的包袱,莱诺则像乐队指挥一样站在国王面前,引导他吐出那些词句,在演讲直播过程中,莱诺对他的肢体鼓励与提示是逐步变化的,从一开[来自www.lW]始的指挥带动核对稿子,逐渐放松,到后来完全放开手让伯蒂独自朗诵,渐渐退隐为诸多欣赏者之一二、动物隐喻影片中出现信天翁(albatross)的动物隐喻,正确理解这一动物隐喻,听懂画外之音,才能深刻理解人物心理,领悟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
约克公爵在两个女儿睡觉前给她们讲了一个企鹅的晚安故事,但公爵的故事并没有像女儿们所希望的那样以企鹅变成王子收尾,而是将企鹅最终变成了信天翁从前有两位小公主,她们的爸爸是一只企鹅,因为一个邪恶的女巫诅咒了他这对他来说可不算方便,因为他喜欢抱着小公主们,可企鹅抱不了……更糟的是,巫婆把他流放到了南极,要是不能飞的话,回来可是老远的一段路不过当他跳进水里,……他还让一个过路的摆渡者带他过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宫殿里,给了厨师、妈妈一个大惊喜小女孩们在厨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然后,他变成了一个短尾巴的信天翁 信天翁在英语中常被用来比喻“沉重的负担或无法摆脱的烦恼” 这个比喻意义来源于英国诗人柯尔律治(S.T.Coleridge)的著名叙事长诗《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1798),诗中叙述了一位老水手在海上航行,起初他充满仇恨与罪恶,随意射杀了一只信天翁,灾难因此降临到这艘船上,最终全船遭难,他也无力动弹,老水手为了赎罪,将鸟尸挂于颈上开始祈祷,被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把船推向岸边使他获得再生影片中约克公爵以信天翁来隐喻自己,说明自己就像被邪恶的女巫施了魔法一样无法摆脱口吃这一夙敌;就像企鹅因为翅膀短而没有办法拥抱自己的孩子,他也因为口吃而没有办法像其他领导人一样在广播大行其道的时代发布流畅连贯、掷地有声的演讲。
这个“企鹅变信天翁”的故事提纲挈领地喻义了全片:王子殿下英俊儒雅、仪表堂堂,却偏生有这上不得台面的毛病,真有如天降诅咒;“抱着他的公主们”,亦即守护他的臣民;带挈他前行的“摆渡者”,自然就是语言治疗师莱诺;至于“成功回到宫殿里,给了厨师和妈妈一个惊喜”,“惊喜”当指他完成了对他来说最艰难却又最重要的圣诞演讲;厨师,可理解为首相丘吉尔——治大国如烹小鲜嘛②三、戏剧隐喻(一)《哈姆雷特》约克公爵首次拜访澳大利亚语言治疗师莱诺时,被戴上耳机要求一边听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一边大声诵读,内容正是莎翁《哈姆雷特》中的名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黯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死亡,长眠至终,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沉溺于矛盾性的痛苦思考而无法自拔的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也正是约克公爵的郁胸愁苦,他焦虑不安,口吃却又避免不了要时常发表公共演说,用罗格的话说,就像是“契约缠身的苦役(indentured servitude)”,因而内心充满了羞辱、沮丧与挫折感;他踌躇难定,对于国家未来接班人的角色顾忌重重,有自我怀疑和恐惧,还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二)《查理三世》作为不拘于世俗的语言治疗师,莱诺激将伯蒂时的快言快语,流露着他的智慧和幽默,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超越阶级界限的友谊,构建着国王成长的轨迹。
同时,莱诺在片中还是一个莎翁迷,他来自于喜欢戏剧的澳洲小镇佩斯,甚至和儿子们在家中闹着玩时也扮演着莎翁戏剧中的角色影片中插入了一段似乎与国王的演讲无关的情节,即莱诺去面试舞台剧演员,这一“无关情节”实际是影片的有心之举,让莱诺以一个外来者的姿[来自www.Lw5U.coM]态和视角去审视英国皇室莱诺在参加莎翁的戏剧面试时,背诵的是《查理三世》中查理描述他的哥哥爱德华四世即位开始的境况“现在我们严冬般的宿怨已给这颗约克的红日照耀成为融融的夏景;那笼罩着我们王室的片片愁云全都埋进了海洋深处莱诺借莎翁原著中的此番演说来隐喻约克公爵将给王室带来安慰,给国家带来希望四、 称呼隐喻伯蒂与莱诺的时而冲突时而和谐的较量回合是全片的美妙二重奏,二人初次见面莱诺就要求以平等的关系称呼约克公爵为伯蒂,也要求约克公爵称呼自己为莱诺,但约克公爵不愿意被如此称呼,而且执意称呼语言治疗师为罗格医生两个性格倔强的人都没能说服对方改变称呼,却都坚持自己的叫法,所以伯蒂和罗格医生的称呼贯穿着整部影片,直到最后一场戏,那场华彩乐章——对德宣战,那场约克公爵真正成为乔治六世的时刻演讲过程中曾领教了约克公爵糟糕透顶的演说的工厂工人如今听得全神贯注,曾多次鼓舞乔治六世的主教与首相凝重肃穆,在遥远的精致公馆中躲清闲的爱德华与华利斯表情复杂,独处小室的王太后嘴边逐浮微笑,即将上前线的士兵面露坚定……当乔治六世昂首走出播音室,王室成员和工作人员起立鼓掌,乔治六世在感谢莱诺时第一次称呼他为“朋友”, 王后也亲密地直呼其名莱诺,在国王和王后的眼中莱诺俨然成为家庭密友。
而莱诺也第一次称呼乔治六世为“陛下”,称呼的改变折射出乔治六世的蜕变,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妄自菲薄、顾影自怜、龟缩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无法自拔的口吃海军上将,而是已经成长为具有反战象征的真正勇于担当的乔治六世,已经有足够信心与成熟作为一个君王来面对接下来的一系列挑战,包括二战的打响隐喻的张力承载和贯穿着影片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人物心理,前瞻着事件的结果,联系了人物关系,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注释:① 王炳社:《电影隐喻概略》,《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② 纳兰妙珠、汤姆?霍伯:《〈国王的演讲〉——从企鹅公爵到信天翁国王》,《普洱》,2011年第4期[Reference][1] 段运冬.电影隐喻:理论原点与逻辑延展[J].文艺研究,2008(10).[2] 杜云云,徐晓艳.《生死朗读》的文学隐喻探究[J]. 电影文学,2009(23).[作者简介] 杜云云(1976—),女,山东龙口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