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刍议孙思邈对涩脉脉率快的认识.docx
3页刍议孙思邈对涩脉脉率快的认识 张军瑞[摘要]孙思邈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其一生的主要贡献都记录在了《千金方》中,现代人也从很多方面对《千金方》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涩脉脉率特征入手,发现孙思邈对涩脉脉率快的描述独树一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现代研究及孙思邈个人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孙思邈发现这一特征的原因[关键词]涩脉;脉率特征;孙思邈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名医,在中外医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和高度评价,宋徽宗敕封其为“妙应真人”,后世尊称其为“药王”《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其代表作,对唐以前的医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后世将这两部巨著合称为《千金方》明清时期,孙思邈的影响力达到高峰,众多医家开始深入挖掘其著作中的医学思想,比如清代名医徐大椿就称赞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自成一家,不可磨灭”本文从脉诊角度入手,浅析其对涩脉脉率的独特见解并分析其原因1 对涩脉脉象的描述1.1 历代医家的描述有关涩脉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有这样的描写:“参伍不调者病,谓其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虽然没有明确涩脉的名称,但却明确指出此脉在流利度上不流利,均匀度上表现为脉律不匀,对脉率特征没有涉及。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明确了涩脉的名称,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是李时珍的代表作之一,对明以前的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整理书中对涩脉这样描写:“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问,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从这个描述中我们能分析出涩脉在脉宽上细小,脉率上慢,脈长短,不流利等特征以上这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医书都认为涩脉的脉率特征是慢当然,历代医家中遵从此说的还有很多,比如《太平圣惠方》:“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诊家枢要》曰:“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察病指南》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按之数浮,如轻刀刮竹皮或云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四诊抉微》曰:“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1.2 孙思邈的描述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数)与《脉经》描述相似,只在最后提到脉率快,但语气还不是很肯定在之后续写的《千金翼方》中说:“按之促数浮短,如刮竹皮,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涩。
涩,阴也2 分析原因历代医家多尊《脉经》之说,在涩脉脉率特征上认为是慢的,独孙思邈认为是快的,何也?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现代研究及孙思邈个人情况进行分析:2.1 历史条件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相对富裕,就医条件较好,为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2.2 现代研究金栋、李思成、张文英等人通过使用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检查及临床观察等方法发现涩脉见于房颤房颤常表现为心悸、气促、焦虑、胸闷、自觉心跳不规则、心前区压迫感、恐惧,偶可引起心绞痛、甚至发生昏厥一般心率100-160次/分,心音强弱快慢绝对不一,有脉膊短细当心率较慢时,心律可似规则心电图显示:心室律绝对不齐,当心室率100次/分时,称快速型房颤房颤患者早期多为阵发性,症状非常明显,短者数秒,长者数周,常可自行终止,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会发展为持续性房颤2.3 个人优秀品质孙思邈之伟大是其发现涩脉脉率快的关键在孙思邈之前,有具重要影响力的《脉经》明确涩脉脉率缓慢,后世医家都从此说,但当孙思邈发现涩脉脉率可快时,并未一味苟同前人,在随后的临床实践中明确了涩脉脉率快由于孙思邈具有大医精诚的精神,推测他平易近人,邻里关系融洽,在与周围人的闲谈中,听到类似“阵发性快速房颤”的描述,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病理表现,摸到了与前人不一样的涩脉表现。
3 结语孙思邈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其一生的主要贡献都记录在了《千金方》中,本文从涩脉脉率特征入手,发现孙思邈对涩脉脉率快的描述独树一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现代研究及孙思邈个人情况进行分析,剖析了孙思邈发现这一特征的原因由于《千金方》所含有的内容极其庞杂,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