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启示.docx
4页关于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台湾地区利率自由化的经验第一阶段, 1975年 C 1980年,分阶段放宽放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仍由政府决定1975年 7 月 4 日,台湾地区修订银行法规定各种存款之最高利率,由中央银行定之,各种放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其幅度,并报请中央银行核定施行.1975年 7月 28 日起银行放款利率新增上下限的弹性范围,即对于无担保放款、担保放款、贴现利率的上下限差距分别为 0.25个百分点另外放款利率可以在规定的上下弹性范围内自由浮动,该幅度在1979 年由原来的0.25%放宽为0.5%,除银行放款利率、三个月短期放宽利率外,一年以上中长期放款利率,也列入弹性放宽利率范围第二阶段 1980年 C 1989年存款利率开始松绑,放款利率放宽幅度扩大1980年 11 月 7 日,台湾央行颁布了《银行利率调整要点》,推出数条进一步放宽银行利率及票券相关利率的重要措施例如,银行最高存款利率由央行定之,银行公会可视金融市场状况之变动,向央行建议调整,放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其幅度,报央行核定,其幅度应酌予扩大;第二、银行同业拆借,由公会自行议定利率,短期对银行外拆放,参照同业日拆,由承办银行自定义;1985年 3 月台湾各银行开始建立基本放款制度,各银行在央行核定的利率上下限间,以加码方式订定差别放款利率。
1985年 8 月宣布废止《利率管理条例》,基本放款利率由原来的中央银行核定的上、下限改为对信用最佳的客户进行短期放款时所收利率,各家银行可以自行制定1986年存款利率自由化开始推动中央银行规定各银行应在最高存款利率范围内,自行订定并牌告各种期别存款利率 1987年,中央银行进一步扩大银行利率放款幅度,并将短期放款上、下限幅度扩大为 4 %,而中长期放款上、下限幅度扩大为 25 %第三阶段, 1989年以后利率自由化大致完成,央行不再核定任何存贷款利率1989年,新银行法颁布,修正了利率管制规定,也彻底废除中央银行核定存、放款利率的规定,由各银行自行订定存放款利率,如此可说利率自由化大致完成二、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一)短期内存款利率将呈上升趋势,利息差收小可能性大利率管制使得市场化之前的利率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利率自由化之后,利率水平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本研究对台湾地区利率放开(1989年)后的名义存款利率进行分析显示,存款利率在短期内呈上升趋势(1988年-1990年),然后逐步回落至均衡状态(1990年之后)利率市场化一般都会导致短期利息差下降台湾地区利率在完全市场化后,利差小幅收小, 1989年前五年其银行平均利差约为 11%, 1989年(包括 )后五年平均利差约为96%。
在市场化后,存放款利差在1989-2000年十几年间基本保持稳定,直至2001 年再次下降(主要原因是台湾经济在2001 年出现衰退,整体经济形势恶化 ),至 2012 年的名义利差仅为42%左右,维持低位,而台湾银行业当前盈利状况良好,发展也相当稳健这是因为台湾银行业一方面积极扩展多样化经营,收入来源多样化,特别把手续费相关业务等作为盈收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在存放款利差收小后,采取薄利多销经营策略,牺牲部份的风险报酬以稳健经营,仍然有从利差盈利的空间目前中国大陆银行业存贷利差和资产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台湾银行业,但考虑到将来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国大陆利差短期内将很可能面临下降威胁,是否会收小到目前台湾银行业的窄幅,而且一旦利差收小到台湾银行业水平,中国大陆银行业资产盈利能力下降后,如何能够取得台湾银行业目前的盈利水平与安全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将是中国大陆利率自由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此外,而从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前后十几年利差相对平稳的走势可以看出,循序渐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有效防止利差的大幅波动二)银行间竞争加剧,风险提升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拥有更多利率自主权,必然引发银行间激烈价格竞争,台湾地区从1991 年开始大幅开放新银行设立,截止 2000年银行数已由1989年的 16家增至 53家。
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本土民营银行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台湾银行业竞争空前加剧,造成恶性竞争,盈利能力持续下滑,逾期放款节节攀升超过一半以上的银行市场占有率不到 1%,总体金融逾放比率由1991 年的不足 1%,攀升至 2001 年的16%由于存在过度竞争,台湾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 2002 年和 2006年的税前净收益出现负值,意味着出现了整体性亏损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造成利率波动性扩大,相对提高风险利率市场化后,为抢占有限市场,部分台湾银行大幅放宽授信审核标准,授信余额突增,又因风险管理失当,造成资产质量恶化,抗风险能力弱化总体金融逾放比率由 1991 年的不足 1%攀升至 2001 年的 16% 2002年台湾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76%,全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众多中小银行倒闭直到2000年,台湾地区推动两次金融改革,使台湾金融机构朝向大型化、多元化发展,综合倒闭与兼并收购的结果,银行数量从53 家减少到38 家走向混业经营后,台湾地区银行业发展逐渐趋于平稳,从2007 年开始,行业盈利水平逐年大幅回升台湾地区经验教训表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激烈的价格战会使银行陷入过度竞争甚至无序恶性竞争之中,加上风险的提升,导致银行业一度出现连续亏损。
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各银行意识到必须进入可持续的有序竞争状态才能共同生存,这种观念很值得大陆银行业借鉴而中国大陆银行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体系难免出现的险情,需要在充分的思想准备中谨慎选择利率策略三)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自由化造成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下降,使得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1989至 1992年间的利息收入比重反而提高,原因是面对多家新银行成立,老外资银行纷纷提前提高利息收入比重,以扩大利息收入市场占有直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部分银行才纷纷发展手续费相关业务,之后非利息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而从2012年的统计资料看,台湾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为 37%,而中国大陆银行业占比为 120%过去中国大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较低而利率市场化将挑战这一长期以来以利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商业模式,也要求银行要提升自主 定价能力,调整业务结构,转变盈利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