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志国)潜心学问 淡薄名利 品德崇高 能力至上——隐士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doc
4页潜心学问潜心学问 淡薄名利淡薄名利 品德崇高品德崇高 能力至上能力至上————隐士数学家隐士数学家格格里里戈戈里里·佩佩雷雷尔尔曼曼见甘志国著 《趣味数学》(哈工大出版社, 2014)第 91-95 页笔者喜欢在晚上睡觉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 ·央广新闻节目,其中的 “人物”栏目更是喜爱 (晚 10 点稍后播出 ),2010 年 9 月 22 日晚上介绍的第二位人物就是 “拒绝领取百万大奖的数学奇才 佩雷尔曼”,下面的介绍是笔者根据收听到的内容和搜集到的文献 整理出来的 .俄罗斯数学家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因证明了七大千年数学难题 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而被美国 《科学》 佩雷尔曼杂志列为 2006 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榜首,国际数学界称 佩雷尔曼是数学奇才 .1966 年 6 月 13 日,佩雷尔曼出生在列宁格勒 (现称圣彼得堡 )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妈妈是老师,爸爸是犹太人 、工程师.儿时的佩雷尔曼一头卷发,是个漂亮的男孩.在这个家里,每一分钱都得计算着花 ,平凡的父母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给了他一个好学的头脑 .对佩雷尔曼来说,他的童年在4 岁时就结束了 .当同龄人尽情地玩沙堆游戏,骑自行车横冲直撞的时候,胖乎乎的小佩雷尔曼却在埋头啃小学数学课本.“佩雷尔曼是个怪孩子,我从没见他和院子里的孩子玩耍过”,佩雷尔曼家的邻居齐娜伊达 ·季莫菲耶夫娜回忆道 .6 岁时,佩雷尔曼走进了列宁格勒一所普通小学,他妈妈就在这里教数学.当佩雷尔曼已经能轻松自如地在脑子里进行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时,同学们却刚刚学会百位以内的笔算 .小学四年级一结束,佩雷尔曼的父母就给他在少年宫报了个数学班,一年后,他又开始上化学班和物理班 ,从此,佩雷尔曼每天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 .他曾两次成为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优胜者,还获得过1982 年国际代数和几何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当时,这个 16 岁的男孩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满分 42 分,这个成绩至今都没被别人超越 .获奖一个月后,这个数学神童接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他们为他提供了一套住房和丰厚的奖学金 .美国人当时就明白,这个天才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但他最终拒绝了美国人的邀请 .中学毕业后,佩雷尔曼免试进入列宁格勒大学数学系.进入大学后,佩雷尔曼选择了数学学科中最复杂的研究方向——几何学.这里聚集着很多在数学领域具有独特天赋的学生,甚至还有10 岁左右的神童在一边旁听 .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佩雷尔曼,同学们一致这样形容:“他像外星人一样聪明,对所有问题都很精通 .可是,如果你从没和他交谈过,简直就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他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 ”,另一个同学格奥尔金耶维奇继续说道, “他从不主动交朋友,甚至对自己的外表也漫不经心,经常拎着一个破袋子,穿着一件磨出洞的衣服,头发长长的也不去剪 .他不吸烟,不喝酒 .在大学的最后几年,他和我们除了数学什么都不谈.他在这一领域的判断力总是让我感到惊讶 .尽管在我们身边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但毫无疑问,他更出色 .”佩雷尔曼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冬天从来不戴手套.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为了能够方便地记下自己的奇思妙想,即使在大街或是公交车上也不例外,甚至在听音乐会时,他也会把小本子拿出来记下一些公式.这些大学同学在后来得知佩雷尔曼 每次都拒绝领奖后, 一点儿也不 感到奇怪.他们知道,对佩雷尔曼来说,破解 每一个难题之后 ,公众如何反应,他肯定不屑一顾 .1987 年,佩雷尔曼大学毕业 ,后来他又考取了圣彼得堡大学司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并在毕业后留在研究所工作 .20 世纪 90 年代,他曾到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并曾于 2003 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大学等地巡回演讲 .作为一名成功的数学家,他有了不错的收入 ,可这一切在一瞬间发生了逆转.1991 年底,佩雷尔曼的父亲决定移民以色列, 但他的母亲坚决不愿 意离开俄罗斯,父亲还是固执地出走了 .从那时起,佩雷尔曼将自己彻底封闭起来,并下定决心永远不离开圣彼得堡,不离开自己的母亲 .于是,本已孤僻的佩雷尔曼过起了 “隐居”的生活.“我最后一次见到佩雷尔曼是在几天前 ”,佩雷尔曼的邻居说道: “他穿着一件带风帽的防水布雨衣,一条溅满泥点的灰色长裤.我是在信箱旁碰见他的 ,他当时取了报纸正往六 楼走,他在门上发现一张留言条,读了之后就离开了,根本没进屋.”现在,佩雷尔曼家的线已经切断,门铃也不响.这个邻居继续说道: “他真是个很奇怪的人 .他在这儿住了 7 年,我却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他比水还要安静,比草还不起眼儿,从不挑起是非,从不大声说话 .您知道他的生活有多贫困?有一次,我的坏了,找他帮忙,顺便往他屋里瞅了一眼 :除了床、床头柜和,里面什么都没有.”佩雷尔曼在研究所工作了几年就离开了那里,很多人说他是自愿离开的.不过,他的一位中学老师并不相信这个说法 ,向记者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 “任何一个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副教授和教授每五年都会重新选一次.这样,佩雷尔曼就必须写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从1992 年起,他就开始 专心破解复杂的庞加莱猜想 ,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几何和分析,在以后漫长的探索中,他心中已经没有其他 .为此,他也丢掉了研究员的职位 .”离开研究所后的佩雷尔曼加入到失业者的行列 .他没什么积蓄,仅有的一点钱刚够供自己和母亲的房租、出行等生活费用.现在,母子俩就 依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勉强度日 .所幸的是,窘迫的生活困境并没有影响佩雷尔曼破解这道难题,或许正是平静的氛围才孕育出石破天惊的发现.2002 年,在花了足足 8 年时间的刻苦钻研后,这位天才把自己的3 篇论文手稿粘贴到一家专门刊登数学和物理论文的网站上 .在论文中, 佩雷尔曼用极其简略的手段解决了困扰全世界一个世纪的难题 ——庞加莱猜想.由于他的工作,那些行进在数学王国黑暗甬道里的人眼前豁然开朗;由于他的工作,“拓扑学的整个地貌完全改变了”. 法国数学家 庞加莱(Henri Poincare 1854~1912)于 1904 年提出的猜想 “如果一 个封闭空间中,所有的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三维圆球 ”就是庞加莱猜想,它是代数拓扑学中的一个带有基本意义的命题.一百多年来,数 学家们为了证明这一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因难度太大而选择放弃.2000 年,美国一家私人研究机构波斯顿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 nstitute)宣布,为世界七大数学难题悬赏700 万大奖.任何人只要解开其中任何一个 难题,将获得 100 万美元的奖金 .“庞加莱猜想 ”就是这七大难题之一 . 学术界经过四年的严格审查,最终认定佩雷尔曼的证明无懈可击,其中包括中国数学 家朱熹平和曹怀东及中科院院士田刚. 2006 年的数学家大会,将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J.C.Fields,1863~193 2)奖授予了佩雷尔曼等四位数学家,但 佩雷尔曼竟然拒绝领取该奖,他宁肯 “躲在圣 彼得堡的森林里采蘑菇 ”.佩雷尔曼面对这一炫目的荣誉、鲜花和掌声,竟选择了躲避.这 是自 1936 年开始颁发 菲尔茨奖以来的首位拒绝领奖的数学家(至今已有 52 人获此奖).这 位数学奇人,并不是第一次拒绝荣誉和奖项,在 1995 年,他拒绝了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 国著名学府的邀请;1996 年,佩雷尔曼也拒绝过欧洲数学家大会颁发的 “杰出的青年 数学家”大奖,当时有 10 人获奖,但只有 佩雷尔曼不但拒绝到场,并且放弃奖金 .克雷数学研究所原本要求获奖者必须 把难题的解答发表 在权威数学期刊上,但性格怪异的佩雷尔曼只在网络 上发表论文,始终不向权威期刊投稿 .克雷数学研究所在7 年之后,最终 决定将破解“庞加莱猜想 ”的“千禧年数学大奖 ”颁发给佩雷尔曼 .但佩雷尔曼仍然表现得很平静 ——又一次的拒绝领奖 . 佩雷尔曼的数次传奇故事对我们学习、钻研数学,有何启发呢? 第一,要勤奋 .华罗庚先生说过: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佩雷 尔曼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冬天从来不戴手套.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为了能够方便 地记下自己的奇思妙想,即使在大街或是公交车上也不例外,……”我们做得可能远 远不够. 第二,不要浮躁 .著名数学教育家、美国总统的数学决策顾问团“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成员马立平博士曾在 1969 年被指派到一所民办小学教两个年 级的复式班,感到很困难.她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当时“靠边”在家的刘佛年教授(刘教授 1978 年出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向年过花甲的老先生诉说了想要学习教育理论的心愿, 听取刘教授的悉心指导,并且在学校只读到初二没上过一堂正式英语课的情形下,刻苦自 学,最终考取了刘教授的研究生.1983 年,马立平女士硕士学业结束后向刘先生辞行,刘先 生对她说“要厚积薄发,要‘板凳愿坐十年冷 ’ ,毕业后五年之内不要发表文章,能做到 吗?”每一位优秀高中教师,从高校毕业生开始在教学岗位上磨练,应当都经历了“板凳 愿坐十年冷 ”的奋斗历程. 第三,要有主见,要有坚定的信念.认准了的正确目标,就尽量努力去达到,不要怕别 人议论和讥笑.激光照排之父王选(1937~2006)院士在未成功之前也遭到别人的讥笑和非议, 巴尔扎克的第一部小说是遭到第 17 次退稿第 18 次投稿后才被出版的. 第四,钻研学问就要守得住清贫、淡化荣誉.学问、金钱与地位,二者是不可兼得的, 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19 岁)拉格朗日(1736~1813)在二者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爱因 斯坦(1879~1955)总是把稿费汇款单当书签用,从不领取;特级教师甘大旺(1959~ )先生曾 对笔者说“在山乡僻壤比在都市省城更有利于做学问”.听说考入少年科技大的学生而后发 展多不太好,某某人才登报宣传后总是走下坡路,容易成为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而著名 数学教育家梅向明教授的传略从不肯编入任何辞典;又听说高校里十几个教授争一个处长 的官位是常有的事,中国为什么还没有出现第二个陈景润(1933~1966)?……这些追求名利 的做法对钻研学问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国家对高校将取消级别、逐步实行校政分开是正 确的. 第五,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衣食起居和生活习惯,不要干涉过多.笔者是完全理解佩雷尔 曼的生活习惯,他也不是没钱买衣服,也不是向媒体报道的很穷(因为有媒体说, 1995 年,佩雷尔曼离开了美国,回到圣彼得堡.他告诉朋友,自己在美国赚的钱足够他下半 生的生活了).笔者理解他认为穿好衣服感觉挺别扭、不自然(还难得护理 ),穿一般的 衣服感觉最爽 .他的幸福指数是由攻克难题的程度来决定的 .党和政府对这样的特殊人 才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要给予他们生活、科研等方面的照顾,让他们衣食无忧,使 他们在科研方面能做作出更大的贡献 .造物主很公平,给你一长必给你一短,给你一特别之长必给你一特别之短.所以,作为 领导者对下级、同行之间都不应当渴求的太多,而应当多看看他们的长处.一个人,向这头 发展可能正是你的长处,而向那头发展,可能恰好是你的短处.第六,要重视网络的力量 .佩雷尔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投稿到数学刊物,而是贴在网络上,并且得到 了数学界的认可,这是 他绝无仅有的成功 .一方面说明他不在乎个人名誉,只为数学而数学 .另一方面说明网络的力量:只要是正确的重大发现,就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为尽量减少人才埋没提供了平台 .伽罗华(1811-1832)的时代若有现在的互联网, 群论将是另外一种局面 .佩雷尔曼潜心学问、淡泊名利的品德,不但让数学界的同行佩服,而且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也正因为他心无旁骛、专心钻研,才在证明困扰人类百余年的庞加莱猜想 过程中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这的确是位值得钦佩的数学家,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正意义上的纯粹数学家 .愿比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