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用火热灸法.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49328608
  • 上传时间:2023-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用火热灸法第一节 艾炷灸法一、 艾炷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古代称为“着肉灸”,如《千金要方》里说:“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本法又分为无瘢痕灸、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一) 无瘢痕灸本法又称非化脓灸其操作方法是,将艾炷(施述时多用小、中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艾炷的上端点燃,当燃剩下约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则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不遗留瘢痕,故易为病人所接受临床上常用一种叫做麦粒灸的方法,它是指采用麦粒大艾炷放到穴位上直接进行施灸的方法,即先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使艾炷能粘附在皮肤而不致掉下,点火后在穴位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其灼痛感觉(因艾炷小,灼痛时间很短,病人易于接受),一般可灸3~7壮,以灸至皮肤局部红晕而无灼伤为度,灸后不用贴膏药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但对昏迷,小儿及感觉麻痹的患者,应小心使用,防止发泡或灼伤皮肤二) 发泡灸用麦粒大小的小艾炷施术,点燃后,待病人局部出现有灼痛感后,再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的皮肤可见黄斑,且有汗出,隔1~2小时后,就会发泡(若灸而不发,可用热物熨之,或重复施灸),但不需挑破,令其自然吸收。

      一般在短期内灸处会留有色素沉着,但不遗留瘢痕此法适应证同瘢痕灸,常用于贫血、眩晕等,体质较弱者多采用三)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施灸前,患者要注意取一平正而舒适的体位(一般四肢及胸腹部取仰卧位,背部取坐位或俯卧位,因灸治要安放艾炷且治疗时间较长,故患者的体位对取穴和施灸关系至为重要),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艾炷要求做到紧实),用线香从上端点燃,当烧近皮肤而患者有灼痛感时,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须待每壮艾炷燃尽后,才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都涂凡士林或大蒜液一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药,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施灸部位大约1周可化脓(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白色),化脓时每天换膏药一次(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灸疮约45天左右愈合,可留有永久性瘢痕《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疮,所患即停,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可见灸疮的发和不发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如有继发感染(脓色多呈黄绿色)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本法施灸后常会留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大量临床资料证实,施行直接瘢痕灸确有良效,但其烧灼疼痛却是其缺点,不易被患者接受,致使影响了些方法的使用范围为防止和减轻施灸时的烧灼痛,历代医家提出了许多方法如《寿世保元》提出的指压麻醉法,即“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扁鹊心书》提出的内服睡圣散全身麻醉法,即“如颠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古今医鉴》卷十三在“挑筋灸癖法”中,提出了“用药制过纸持之,使皮肉麻木”的局部麻醉法目前,为了解决施灸时烧灼痛的问题,临床上除了普遍采用穴周皮肤拍打法外,还有用0.2%盐酸普鲁卡因1~2毫升,注入施灸穴位皮内或皮下的无痛瘢痕灸法(此法不但能产生局部麻醉,且因普鲁卡因能“阻断恶性刺激,产生良性刺激”,对发灸疮和化脓状态的自愈也有帮助)此外,还有人采用中药外涂局麻无痛施灸法,其操作方法是,将川乌、细辛、花椒各30克,蟾酥1.8克,以75%酒精3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取棕红色上清液,用消毒棉球涂于施灸穴位上,1~5分钟后即可施灸上述各法均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癫痫、瘰疬、发育障碍等,对高血压有预防中风作用。

      就灸疮而言,是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的化脓现象,有治病保健作用二、 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可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本法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保护皮肤,避免烧焦;(2)运用隔物本身的作用,以加强治疗效果;(3)减轻施灸时病者的疼痛感;(4)对艾炷起到固定作用,而对某些凹陷部则起填充作用间接灸法的种类很多,治疗时既能发挥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因而有特殊的效果,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现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将临床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一) 隔姜灸本法的具体操作是,用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临灸前可根据艾炷的大小,沿生姜纤维纵向用刀子切成片状,姜块的直径要求应略大于艾炷的直径生姜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有姜醇、姜烯、樟烯、水芹烯、龙脑、枸橼醛、桉油等,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扩张血管,增进血液循环用艾炷加温后,其作用可增强数倍,从而加强了艾炷灸的效果),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

      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临床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二) 隔蒜灸本法的具体操作是选鲜大蒜头用刀沿蒜芽纵向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大蒜的种类很多,以紫皮大蒜最为适宜大蒜含有挥发油的大蒜素,有较多的粘液性液体,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但经过1~2炷灸后,温度可使其刺激性降低而且大蒜的粘性液体,可将艾炷牢牢地固定在皮肤上,不易脱落,因此在斜面皮肤上施炙时,是固定艾炷的优良隔垫材料),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局部容易起泡,若不欲使之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外,民间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亦称长蛇灸),即将大蒜400~500克,捣如泥膏状,平铺于大椎穴起至腰俞穴之间的脊柱上,宽2厘米,厚0.5厘米,周围用棉皮纸固,不使蒜泥漫流,在大椎至腰俞之间的每一脊柱凹陷处,以黄豆大的艾炷施灸数十壮,炙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灸毕用温水润湿周围棉皮纸,除去蒜泥,脊柱往往出现水泡,宜清心静养。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未溃疮疡、蛇蝎毒虫咬伤等,长蛇灸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症三) 隔盐灸本法的具体操作是,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食盐极易吸收水分,温度增高时可将水分放出,而盐分的渗透率较高,可以透过皮肤组织,吸收皮肤水分盐在灸中主要是作为填充材料,使灸的位置形成平面,便于艾炷的放置,并通过盐传导艾炷的温度刺激皮肤,利用盐对皮肤的作用,以加强灸治效果),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食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及旁人,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四) 隔附子灸本法的具体操作是,以附子药饼(药饼的制法,是将生附子研成细末,加入少量的白及粉,增加其粘度,用水调成泥状存瓶内,待用时以黄酒调和,根据艾炷的大小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5厘米的附子饼,加温后附着于饼上的水蒸气所含物质可以被皮肤吸收)或附子片(将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刀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附子为乌头肥大的块根,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性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作间隔物,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腀穴或患处,点燃施灸,附子饼若干焦可再换新饼,宜灸至肌肤内感觉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病愈为止。

      此法有镇痛、消坚破结、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以及胃肠虚寒病症如五更泄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第二节 艾条灸一、 悬起灸医者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艾条(如持笔状),将腕部靠在所灸穴位旁边的病人身体上(以便固定艾条火焰与皮肤的距离),根据艾条与病情的不同要求,掌握火焰距皮肤的远近,以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为宜悬起炙按操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一) 温和灸本法的具体操作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潮红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医者可将左边的食、中两指,放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本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此法有温通经脉、散寒祛武邪的功效,多用于灸治慢性病症二)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其距离并不固定在一定的尺寸,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施灸,温度达灼痛时将火焰调到只有热感而无刺痛感的距离,待灼痛停止后再将火焰移近至灼痛距离,在灼痛出现以后再离开,如此反复操作约15~20分钟。

      因本法施炙时热力较强,故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此法多用于治疗急性病、昏厥及小儿疾患三) 回旋灸施灸时,将点燃一端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约距离皮肤3~4厘米的高度),但并不固定,在是在3~5厘米直径的范围内,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一次灸15~30分钟左右,以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此法主要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的风湿痹痛、软组织损伤及皮肤病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