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浙江卢氏源流初考(卢夏龙).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70204892
  • 上传时间:2019-0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26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浙江卢氏源流初考(卢夏龙) 浙江卢氏源流研究会副秘书长卢夏龙 2005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首次将浙江家族史研究及其收集浙江现有的家谱、族谱,整理成册,标点出版,纳入到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之一 浙江位于长江以南东临大海,远离中原,社会较为稳定,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与雨量充沛,自古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从考古资料上看,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西山区一带活动,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间,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出现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进入上古(泛指商周秦汉时期),逐渐演变成了“越”民族而纵观现代浙江人口和民族分布,不难发现浙江其实是个汉族占主要成分的省份 究其原因无非移民所致,但为何移民、何处来徙、繁衍情况、移民意义等诸多疑问都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而“谱牒”能够跻身史学三大支柱之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借以研究国家、民族的人口迁徙历史所以我们可否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卢氏源流研究工作中去发现和探求本区域人口的迁徙规律和意义呢。

      因此本人在多年研究卢氏源流的背景下,再次梳理手头的谱牒、文史资料以及探访族人聚居区,试图弄清浙江卢氏的来龙去脉,以期为浙卢源流研究的“引玉之坯” 浙江卢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自东汉初年韬迹浙中的卢文台,其治水善举被当地百姓演化成为“白沙帝”信仰传承至今还有东晋末年,范阳卢氏南祖后裔卢循与孙恩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以温州永嘉为始,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长达十三年之久,成为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 其次人文荟萃,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卢约,祖孙三代名列《宋史》的卢革世家,被誉为八百年来“温州词宗”的卢祖皋,“宁以孤亢见黜,不忍厉民媚人”而遭靖难之役的明洪武探花卢原质,与俞大猷、戚继光其名的抗倭名将卢镗,清乾隆探花、著名校勘学家、藏书家卢文弨,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的“抱经楼”主人卢址,被世人褒贬不一号称“中国古董教父”的卢芹斋,近现代国际著名法学家、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卢峻,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第四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卢绪章,黄埔十期中华民国国军中将、首任台湾三军大学战争学院院长卢福宁,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卢良恕,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卢展工等等。

      第三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民间故宫之美誉的东阳卢宅,另外还有省级文保单位浙江境内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之一白沙卅六堰三国文化遗址(围绕卢文台信仰)、温州瑞安卢金峰墓(含六科卢氏宗祠)、丽水缙云县前岙村卢氏民居等历史文物存世一、 源流概括1. 浦阳桥溪卢氏始祖迪公讳仙(466-527)字武之,号敬其先十七世祖於建武间(25—55)从河南迁于仙居梁高祖天监甲申(504)迪公由都押衙监门擢御史大夫幼子红公迁居东阳,红公之后二十一世述公由东阳迁浦阳灵岩山麓(今金华市浦江县浦阳街道)按:本支係目前发现浙江境内家谱记载最早的卢氏,但始迁祖名讳、事迹皆无考宗谱中的谱系记载也仅从十七世孙迪公开始2. 汤溪白沙卢氏始迁祖卢文台字高明,新莽末官步兵校尉,除骠骑将军,随刘秀从“大树”将军冯异讨赤眉有功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卢文台拜辅国大将军期间出任贝濮二州刺史,并镇江南、剑南二道东汉永平三年(60),明帝刘庄追感中兴功臣,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诸将均有像,卢文台不与同时又受同朝名士严光(字子陵)隐退富春影响,率部将三十六人挂印隐迹婺南括苍辅苍山(今金华婺城区沙畈乡亭久村)。

      期间倡建三十六堰治水灌溉工程,造福当地数千年被当地百姓尊称为“白沙大帝”,世代建庙供奉历朝历代也先后四次封侯,三次封王按:1、本支係目前浙江境内发现有记载,并存有遗迹、墓茔最早的卢氏,但日久年湮完整的谱系未能流传至今现周边卢姓村庄或“白沙帝”信仰波及的地域均将文台公列为自家始祖,不排除受其信仰影响而攀缘附会之嫌,但在全新证据发现之前应遵循旧例,亦不枉前人之功2、本支卢氏隐迹浙中与东汉建武间徙居浙中的浦阳卢氏,时间极为相近,不知有无联系?3. 永嘉溪南卢氏始迁祖卢杞,其先自婺至越会稽,以东晋孙恩乱避居永嘉在城翫水埭头四世生公昆弟三人,公居其仲隋开皇年间(598—601)迁楠溪仙居乡芙蓉里垅南(今温州永嘉楠溪溪南村)按:1、本支卢氏之先源于“婺”,即今金华旧称,或与卢文台后裔有关2、据《溪南卢氏宗谱》记载本支卢氏于宋鼎盛一时,但在宋元战乱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其中记载的众多抗元史实与人物,不无是一部浓缩的南宋遗民抗元斗争史,能够为宋元研究提供难得的史料附:卢云(南宋)字焕龙,永嘉溪南人咸淳六年(1270)乡贡进士南宋末元军南下,卢焕龙与同乡陈虞之、陈祖锡、林大年、朱猛善、季孟道等人弃官归乡组织乡勇,勤王抗元。

      南宋灭亡后,继续率领子侄同乡人千余人据守芙蓉南岩两年余后终因寡不敌众,尽忠殉国卢氏、陈氏等族人亦惨遭灭族事迹详见当地宗谱4. 会稽卢氏始迁祖卢枢,唐僖宗时人,官吴国御史乾符元年(874)因黄巢乱,始居会稽(今辖绍兴、余姚市)后裔添宝、添庆于明洪武二年(1369)随从指挥使下屯福建福宁卫所按:本支卢氏仅见福宁族谱记载,在浙江境内后裔尚待发现考证5. 黄岩乌岩卢氏始迁祖卢肆,字国音相传为唐宪宗时中书舍人景亮玄孙,官闽地三山府尹不满王审知酷政,闻吴越轻徭薄赋以唐元和间,催运盐铁路过台州之便,游黄岩委羽山,西访王方平石室途经乌山(即乌岩镇,今1958年沦为长潭水库水域),乐其溪山秀丽,筑室而居6. 睦州淳遂卢氏始迁祖卢清显,原籍山东青州先世因官留居贵州,唐懿宗朝进士,初任巢县令剿贼龐勋有功升贵州刺史后丁父母忧于广明元年(880)五月服阕,熹宗特敕转升睦州刺史并赐夫人五花冠诰公督剿黄巢败走渡江丹阳睦(睦州,古地名,所辖今建德、淳安、桐庐等县)歙(歙州,古地名,所辖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全境,赖公保抚军民感恩晋镇睦州,卒于官天佑元年(904)敕常侍胡学谕祭塟青溪(即淳安旧称)龙山乡之茅岗山,其子昭义偕孙因家于墓西之井坑卢墈。

      后裔繁衍之众素有“七镇八堂”之说按:1、本支卢氏分布于淳安及整个浙西北地区,预计后裔人口已超万,历史上宋代中第者有卢南益、卢琰、卢端谊、卢会龙、卢万里、卢逄圣、卢逢尧、卢珏,明代有卢义、卢鸿等,贡生、举人更是枚不胜举,科第蝉联门风之胜可谓浙江望族,放之全国卢氏各族中亦是首屈一指的仕宦家族,但满清以后文风不振,1959年原卢氏世居之地沦为千岛湖水域族人四散无觅,再之适逢文革,祖墓宗牒荡然无存,而今各族间虽为同气连枝但已视如途人2、清显公曾孙辈有讳文纪者谱载“复居山东青州汉阳卢宦村之故址”,疑有误而于安徽歙县一带有卢村皆称唐宰“文纪公”后裔,考订清显公督剿黄巢败走渡江丹阳睦歙全境,后又镇守睦州,后裔散居周边,或为讹传致移花接木也不无可能,孰真孰假尚待考证7. 永康玉川卢氏(又称九支卢)始迁祖卢琰(900—985),字文炳,玉川子仝之玄孙,越州令清之子仕后周,为典检尚书入宋后,加封越国公因忌惮柴周后裔遭迫害,暗中抱养柴荣遗孤蕲王柴熙诲,为掩人耳目改从卢姓,易名为璿并于乾德六年(968)辞官归隐辗转于永康灵山之麓(今磐安新渥镇大山下村)后以己女锦嫁与卢璿,并以女行列第三,与其他八子并列,号曰榛、栗、檡、松、竹、梅、桐、梓、杞,史称“九支卢”。

      九支卢后裔析居除磐安本地外,又有永康、东阳、金华、武义、浦江、仙居、天台、缙云、瑞安、松阳、青田、黄岩、平阳、余姚、绍兴、宁波、以及江西、江苏和港澳台湾,也有侨居国外者榛、栗、檡启灵山上中下三卢,丁坑、青山、西山三派号松、竹、梅,桐、梓、杞开派仙居和温、处九支卢氏自明代始各自为谱,追溯卢琰为鼻祖按:1、卢琰因义不臣宋,携柴氏遗孤而奔,存柴氏一线之绪,正宋室之所忌,故湮其史实,其名不扬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琰公而下显宦名儒迭出,后裔繁衍之众分布之广,位居浙江卢氏之最2、琰公墓位于大山下村口,其亲手植有一颗榧树,后九子又于村口各植有一棵枫树,历经千余年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砍伐而历史上琰公墓地涉及土地之争,乾隆朝始便屡次发生宗族械斗,近年卢振宝、兴宝等族人为恢复遗迹殚精竭虑,但受历史遗留问题至今墓地荒芜无法修葺,数十万后裔祭奠缅怀被拒之门外8. 三衢西安卢氏始迁祖卢淳,宋雍熙二年(985)梁灏榜进士,初授乌程县令,继令开封司马,淳化五年(994)迁衢州太守,甫赴任,以足疾不能视事,即解印谢辞退隐烂柯山北侧,即南乡四都十一庄(今衢州市黄家乡上卢、下卢村),后裔中第者有卢成范、卢襄、卢景文等。

      元末逢红巾军起义族人离散,栋宇诰牒煨尽,仅十一世成一公卢隆携妻颠沛辗转于元大德间(1297—1307)复归故里繁衍至今,被奉为“中兴之祖”又十一世祖卢美迁金华白沙另外有英宗治平元年(1064)淳四世孙盧莱(或作莱三)娶郭氏从烂柯山北侧迁于下埠头卢家(今衢州市樟潭街道卢家村),又称东乡十八都四十四庄卢家,即信安樟树潭卢氏,惜谱牒于文革间散逸按:1、本支卢氏系与毛友、冯熙载并号衢州“三俊”的卢襄后裔卢襄(1076—1145)原名天骥,字骏元,避讳改名襄,字赞元大观元年(1107)进士,解褐提举淮南西路学事,宣和七年(1125),由知江宁府迁江南东路提点刑狱,靖康元年(1126)除兵部侍郎,時金兵攻破京都汴梁,因抗敌不力贬谪,后因推册张邦昌建伪政府,建炎初贬谪衡州,晚年归隐烂柯山与夫人徐氏合塟衢州西安县十八都天保乡新碓高圹之地著有《西征记》、《烂柯集》存世,其中尤以编著《锦绣万花谷》而享誉当世2012年北京匡时春拍会上以《锦绣万花谷》为主的过云楼藏书以1.88亿元落槌,加上佣金2.162亿元,较7年前该书首拍成交额2300万翻了近十倍,再次刷新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因此《锦绣万花谷》一书的作者、版本研究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所以本次卢襄后裔的发现将为相关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2、本支卢氏自古文风鼎盛,显宦名儒辈出,虽历千年直至近世亲族敦睦之谊不减,最后一次合族续谱也均在民国期间,但自从经历文革以及现代诸多政、经变革,当地睦族之谊难觅,修谱续乘之念更是荡然无存实在扼腕可惜!而更加严峻的则是当地卢家村均已陆续拆迁,如族人再不加以联谊,卢氏将再次分崩离析,胜于兵戈9. 甬上鄞县卢氏始迁祖卢顗(960—1021)名万山,字月山,系玉川仝公玄孙,曾祖光大,祖永德,父子雅宋初以贤才授明州录事参军,遂居焉五世孙卢湛,北宋徽宗年间授宜兴尹,迁居永丰茗岭(今江苏省宜兴市茗岭村),后裔有卢象昇、卢象观、卢熙等按:本支卢氏仅见宜兴族谱记载,在浙江境内后裔尚待考证10. 天台山口卢氏始迁祖卢琏,字景琦,号若般后唐废帝宰相文纪之孙,姜之子宋举明经以其为首,北宋咸平(998)官至翰林学士卢琏在朝为官公正不阿,敢于直言,为当时权奸丁渭、王钦若所忌,屡欲加害当其提督江南学政时,一则仰慕天台山水,再则可避开权奸,故称疾于真宗天禧二年(1018)隐居天台西三十里山口(今天台县白鹤镇上卢村)五世卢秉南宋初官嘉兴太守迁宁海桑州,后嗣转徙东阳雅溪、天台义里等地。

      七世卢寔,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自天台山口迁东阳县西部乡之巧溪,后嗣衍为“东阳卢宅”11. 越州剡南卢氏始迁祖卢积,字景法,熙宁三年(1070)进士,北宋末淳安县令,转监察御史祖朝奉大夫允迪、父左丞相卫国公见昌靖康间自河南暨阳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