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闻采访学4寻找新闻线索课件.ppt

70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92287344
  • 上传时间:2024-09-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14.50KB
  • / 7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寻找新闻线索 •1.什么是新闻线索?新闻线索首先告诉记者什么?•2.哪些信号值得记者注意?•3.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哪些?•4.怎么训练记者的发现力?•5.记者采访为什么要温故知新?•6.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包括哪些? 怎么发现新闻线索 1.什么是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指示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这种线索一般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但有经验的记者往往由小见大,追根寻源,发掘出更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来 新闻线索告诉记者什么?•第一,哪里有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第二,线索是一个简单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第三,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观念•第四,挖掘新闻线索要求记者紧追不放,连续作战,寻根溯源 •从采访的全过程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采访的第一步–新闻线索需要记者自己去寻找,如果一位记者不会寻找新闻线索,别人报什么,他报什么,那是“炒剩饭”,是记者之大忌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闻你发现了,你报道出来,在新闻界叫“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 •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独报道的新闻,具有特殊的新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独报道的新闻,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

      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媒体的竞争力在于独家新闻–新闻机构能经常报道独家新闻,可赢得读者,提高声望所以,任何媒体都会要求记者寻找独家新闻进行采访报道•通讯的发达,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方便,使记者采访“独家新闻”越来越难退其次,记者也要在新闻发生后,最快发现、最先寻找到新闻知情人的线索,赶去采访他,这也是好记者的标准因为,快也是媒体的生命力,新闻有着“与生俱来的时效性” •在新闻同源的情况下,在非独家新闻中寻找“独家视角” 2.注意哪些信号?•新闻是“喜新厌旧”的,所以,寻找新闻线索首先要抓第一这是第一种办法•想想哪些是第一? 第一•一百年前的1903年12月17日,奥维尔·莱特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驾驶首架动力飞行器“飞行者1号”,实现人类首次飞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实现人类登月梦想•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将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载人太空,完成了中国人飞天梦这些都是当时第一的新闻 •“第一”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所以记者采访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并不是所有第一都像重大新闻线索明摆在记者面前,许多第一是记者寻找出来的 第二种办法•抓苗头性的事物,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寻找新闻线索的有效思路。

      如•一些新闻具有前瞻性,像体育比赛前,记者预测谁有可能拿冠军,谁有可能破记录,实际上就是在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在寻找新闻线索记者发现目标后盯住他,赛前便采访他,一旦他在比赛中真的获胜,记者就获得了独家新闻•再比如,一位记者在商店购物时,看到许多商品在打折出售,这也是新闻信号、新闻线索,它提示记者商品出现过剩,过剩有可能导致价格竞争,竞争有可能打破现有市场格局,打破市场格局对企业会有什么变化,对消费者会有什么好处?这就是新闻记者应该赶快去采访商店和商家,获取更多信息,做出预测性报道 •预测新闻与寻找第一不完全相同,它不仅需要记者用眼寻找,还要运用前瞻性理念进行判断、思考,确认自己的预测是不是有新闻报道价值•所以,新闻价值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重新闻价值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重要的依据之一要的依据之一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人情味等 第三种办法•发现旧闻中的新意,也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思路。

      –许多时候,记者寻找的采访对象是读者已熟知的人或熟悉的集体,再次采访这些人和这些集体,是为了报道他们取得的新成绩、新变化,通过变化进行今昔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新闻”,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的进步 •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中,也还可以寻找到新的新闻线索新闻事件有的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有的却错综复杂,牵涉的是非很多,记者不仅要告诉读者事件发生的情况,还必须探究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为了阐明事件的意义,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了阐明事件的意义,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必须寻找与这件新闻事件有关的就必须寻找与这件新闻事件有关的背景新闻背景新闻所谓背景新闻,就是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条件和环境像新闻人物,总有他的经历和社会关系;新闻事件,总有它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寻找背景新闻,是对新闻题材的发掘所以,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也是在寻找新闻线索 第四种办法:寻找新闻线索与采访同步进行•寻找新闻线索不仅可在采访前进行,也可贯穿在采访的过程里;记者边采访,边寻找新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断增加,采访不断深人这种寻找新闻线索与采访同步进行的情况很多•每位记者也是在这种寻找、采访、报道周而复始的运行中,完成记者工作的。

      变换报道角度是寻找新闻线索的另一个人手点这是第五种办法•比如,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你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关注别人没有关注的问题,寻找别人没有采访过的人采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元素,从而得到新的事实和故事•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别人没有注意的角度,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也有可能是对已经报道的新闻的后续报道这种寻找也同样有意义 “北大才子当街卖肉”•2003年8月,全国各地媒体广泛报道•《南方周末》记者看到报道也赶往西安采访新闻当事人陆步轩,并到陆步轩的老家长安区鸣犊镇高寨子村寻找新的采访对象和新的采访角度8月7日《南方周末》刊登一篇报道:《陆步轩的悲喜人生》角度是独特的,并上升到了社会怎么对待人才、人才怎么发挥才能等较高的社会层面 3.通过哪些渠道?•新闻线索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这类新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但是这类等来的新闻线索毕竟很少,如果靠等别人送线索,记者的工作就会陷于被动局面,所以,记者应当主动与有关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群众团体经常性地进行联系,争取得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二是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这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

      一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有限,记者的活动面和时间、精力有限,全靠记者自己去发现新闻线索,就可能有不少“新鲜的活鱼”漏网–为此,各媒体和记者为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总是广交朋友,建立通讯网,设立热线,使媒体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会情报中心,这条来路畅通,新闻线索就会源源而来 •新闻线索三是来自记者发现、寻找、挖掘,是记者从直接观察和“每事必问”、旧闻深挖中获得的寻找新闻线索更多意义上说,是强调记者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寻找,自己的挖掘 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下面几种:•盯住因特网•读报、听广播•广交朋友•重视热线•制作特殊日历 因特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时代,记者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关注网络信息,特别是对年轻记者来说,认识人不多,对报道领域不熟悉,苦于不知道到哪里寻找新闻线索;但只要每天上网,还是能寻找到新闻线索的比如,进人各种论坛,聊天室,关注网民对什么事情关注、发表什么议论,这都是新闻线索 •像新浪搜索中输入民航价格听证会,进人后,听听网民的意见,从中寻找谈话热点如果舆论赞成价格竞争,听听赞成方的意见,也可尝试站在民航局的位置上换位思考:民航有什么难处、他们如何考虑问题等。

      这些都是新闻线索•网上还有各地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提示某些信息,尽管信息可能不准确,不全面,但作为新闻线索,足以让记者顺藤摸瓜,查个水落石出的•网上的广告信息、有关部门的商品价格、政府网的数据统计等等,只要记者认真观察它们的变化,也能比较出有价值的新闻•一些突发新闻事件有可能最快在网上传递,只要记者迅速做出反映,赶往现场采访,也不失为最便利的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 •天安门广场附近用100万元装修公厕•2003年8月的一天,《生活时报》记者曹茜和实习记者韩东梅从新浪网上发现 马后炮•从报纸广播中寻找新闻线索,不是马后炮吗?已经刊登出来的新闻里难道还有新闻线索吗?有!有!许多记者就是从已经刊登的小消息中发现有价值的重大新闻一些电视媒体也是从报纸中看到一条报道,然后作为自己的新闻线索展开新的采访,挖掘出新的内容、新的视点、新的人物这种从同行报道中找线索的方法用得很普遍 •新闻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全看记者是不是用心–比如,有一条新闻线索,记者到新闻发生现场采访,只想写篇短消息,自然不需要做过多的寻找;但你用采访通讯的眼光去挖掘,采访更多的人,问更多的新闻背景,你就能得到更多信息,写一个长篇通讯,或一个专题报道。

      关系网•对于一个记者而言,线索、关系极其重要从进人新闻这个行业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培养、构建自己的关系网有时候似乎无用的人,无用的闲聊,也会发生神奇的作用,所以不能随意放过认识的人和看似无关的线索–《北京青年报》原来只是一张发行量很小的中学生报,它之所以迅速发展为发行量较大的现代都市报,除了办报方针的改变,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们有一支勤奋的记者队伍怎么勤奋?那就是不断“结网”许多记者不仅自己在北京采访,勤跑,勤问,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消息员,这些消息员向记者随时提供新闻线索,有了新闻线索再加上记者腿勤,就能采写出独家新闻•当一个记者的关系网结得很好时,他的工作也相对轻松,也容易搞到内幕消息多跑、多问、多交朋友,慢慢的就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在常人眼里,记者其实就是消息灵通人士的代名词 热线、读者来信、群众上门反映情况•媒体与群众联系的纽带,是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收集读者反馈,上传下递,解决群众间题的直通渠道这条渠道畅通,媒体的新闻线索就多,群众关注这个媒体的程度就高,这个媒体的名声就大–《焦点访谈》: •中央和地方报纸也基本上都设有“新闻热线”等版面,许多都报还以设立奖金的方式鼓励市民向报纸提供新闻线索,反映社会题。

      –这样做一是出于抢新闻和做好独家新闻的考虑,同时,由于市民提供的新闻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种社会新闻在体现亲和力和贴近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各种媒体都同样重视读者反馈,有的媒体还设“读者信箱”,有专人或专职机构处理群众来信、来电这些部门有的叫通联部,有的叫群工部,有的就直接叫读者来信部,这些部门是编辑部与读者联系的纽带•记者个人也有与读者交流的义务,特别是一些名记者,群众会直接向他们反映问题一些记者写了热点新闻,群众对新闻感兴趣,都可能直接与记者联系,向记者提出问题,或者进一步向记者反映情况,这些都是重要的新闻线索 穆青•1970年,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深人人心•20年后,还有人记着这些记者曾经有4位兰考县老农民进京,找到穆青、冯健、周原反映问题:鲁屯村卖地的几百万元资金被县、乡克扣挪用,村干部肆意糟蹋侵吞•三位著名记者也深人采访,发表了《人民呼唤焦裕禄》的通讯 再生新闻:记者要有自己的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住这些日子,在它到来之前寻找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有哪些日子你记得住? •元旦、春节、国庆这些重大节日不必详说。

      •像5月12日国际护士节,还有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9月10日教师节,这些特殊的公益纪念日,你能采访到相关的一些人一些事,就是有意义的新闻•许多老记者都有自己的特殊日历,日历上记载的时间越多,新闻线索也就越多–像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发表,如果你的日历中有记载,在10周年、50周年、百周年纪念日时,你就可以设计重大采访内容–像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每年的这天,或整数年,你就可以安排去采访他的后人,或者研究者这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会从旧闻中走出来,成为纪念日里的新闻,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特殊日历还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周年纪念,像香港回归、三峡合闸、"9.11”事件、美伊战争等,这些重大新闻的周年纪念都是再生新闻 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还有许多•开会可从会议文件中寻找重要内容;到基层走访,边走边看中寻找新闻线索•记者只要心细,对身边的人和事留意,记者只要心细,对身边的人和事留意,对听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对听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寻找新闻线索也就不难了 4.增强记者发现力•寻找新闻线索的关键在于记者的发现能力–有发现力的记者,别人不在意的事,他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发现力差的记者,就是新闻放在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

      •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有价值的新闻,缺少的是我们发现重大新闻的能力 •新华社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南振中著《记者的发现力》:–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现了大瀑布;什么地方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大峡谷这些庞然大物存在了上百万年才被人发现,这足以说明人类发现力的迟钝–发现能力滞后的典型事例:慈利县张家界索溪峪 •为了训练自己的发现力,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具有识宝的眼力、观察事物的能力,还要具有发现意识、战略眼光、预见能力•还要扩大生活空间、扩大知识领域,养成联想习惯•发现力还取决于记者的敬业精神、勤奋程度、采访作风 •发现力是寻找新闻线索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对职业记者的要求•眼睛会出现“盲区” 擦亮眼睛•眼睛是记者发现新闻的重要器官,是新闻记者发现新闻的最锐利的武器,因此要时时注意擦亮它•记者要擦亮眼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身边事中发现新闻;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将自己身边的事与国家宣传重点紧密相连 脑袋分析•记者的发现力不仅靠眼睛来发现,还要靠思维,靠对所掌握的事实的比较,从中发现新闻就是说,发现不只用眼,还要用脑袋分析 贯穿始终•记者的发现力不只限于采访之前,应该贯穿于采访的始终。

      –记者在采访前和采访中,都得不断地发现新的新闻事实,发现得越多,对掌握事实的理解也就越全面,这样新闻才不停留在表面或一点上所以,发现力是一个连续持久的过程–记者要在采访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识别也就是说,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前去采访后,除了必须对原有事实了解和掌握外,还应该锲而不舍地对新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并对冒出这种新事实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进行有规律性地发现和探索,以求预测新闻事实发生这种发现力是在采访过程中进行的 与众不同,人所未见•记者发现力还包含所见与众不同,见出人所未见这是对记者发现力的更高要求:对生活的观察独具慧眼,对事物的体认独出机抒–有的地方媒体的记者抱怨:我们这地儿太小,没有新闰可写可是,偶然有一位外地记者到他那儿去,却发现大新闻,写出具有反响力的好报道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在眼力,识宝的眼力假若把新闻比作“宝”,宝就藏在生活的“富矿”中地方石者更要学会善于发现别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许多媒体时常感觉一些地方记者、驻站记者的采访报道不新,没有深度,信息量太少,宣传味也太重不少稿件放在全局范归内衡量,新闻价值不大;采访报道地方经济时,只把眼光盯在某个企业一年获了多少利,创了多少外汇,使读者感到宣传味十足,这种报道也很少有人问津。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新闻媒体的驻站记者、地方记者,由于受地域限制,很容易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一般情况下,选择身边事是地方记者采访的方便之门,但是身边的事件在全国来看,有什么意义,有的记者想得并不多地方记者与驻站记者应该与本部记者一样,抓新闻应该注意从全局的高度抓问题,而不是从局部看问题 “热点”•记者还要注意抓“热点”问题,抓棘手的“老大难”问题,抓有新闻价值的问题,抓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抓事物发展,抓新变化,抓时效性强、稍纵即逝的问题等对于地方记者来说,抓“小中见大”的问题更是优势 •2002年8月7日《武汉晚报》的《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关乎民生、反映百姓意见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读者喜爱,所以,新的形式也改变了记者传统的判断新闻价值标准,它更需要记者关心民意,关注民声–能够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因为这件事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写报道的诱因来自一个热线记者李红鹰和实习生吴芳接到武昌一位杨先生反映医院乱收费的投诉后,并没有嫌事件小,而是立即赶去医院采访经过记者采访了解,杨先生女儿患感冒就诊,被导医引到专治哮喘的陈教授诊室,陈教授根据孩子患过湿疹,判定孩子是过敏体质,便在病历和处方单上分别开了处方。

      杨先生一化价,药费加治疗费765元,加上验血费300元,共1065元! 积累•提高发现力还需要积累•平常积累一些基层工作的经验,熟悉到方情况,这些都是积累这些积累一旦有契机就能转化成真正的翻闻 怎么训练记者的发现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闲谈中捕捉信息•1981年-张海迪的报道:– 1981年11月27日,山东省引黄济津启闸典礼在东阿县举行,新华社山东分社派记者宋熙文参加,他在乘车路上听山东画报社摄影记者李霞说,萃县有一个受人称道的瘫痪姑娘张海迪(小名玲玲)勇i地与疾病作斗争,能活下来还精神那么好,医生都说是奇迹宋熙参加完启闸典礼就奔了萃县12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报道张海迪人物通讯《只要你能昂起头—记瘫痪姑娘玲玲》,次日《人民日扣头版头条改名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这是新闻单位首}报道张海迪的事迹 •《厦门日报》:《闪光的金项链》报道–《厦门日报》记者洪涛,20世纪90年代曾随厦门救灾小组护送60万件娠灾衣被到安徽灾区采访一天在餐桌上,偶然听到安徽省民政厅领导谈到一件事:厦门一女市民向安徽捐衣被时,忘记将珍藏在衣袋里的一条金项链取出来,目前安徽方面正在尽力查寻,力求物归原主他听后颇为感动,但觉得此时发稿新闻价值不大,只将此事牢牢记在心里。

      回报社后,他多次打向安徽驻厦门办事处打听金项链的下落,密切关注事情的发展不久,金项链果然找到了,是安徽省霍邱县一位家中遭了大灾的山区姑娘在领到的救济衣裤里发现后主动上交的当这条辗转千里的金项链“完璧归赵”时,他觉得新闻价值已经相当大,便写了一篇新闻小故事《闪光的金项链》•一个记者应该养成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在采访的习惯在公共汽车上,在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旅馆里与人搭汕;在散步或同朋友吃饭喝茶中聊天,全时空地搜索新闻 2.采访中触景生情•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新闻采访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作好准备想去采写的内容没写成或在完成的同时,意外发现并采写的另一新闻,竟比“计划内”的更鲜活、更生动–2000年1月,湖北《宜昌日报》一位工业经济报道的记者,听说湖北宜棉集团的董事长张治燕上任一年,通过改革“几把火”使企业减亏不少,便去采访谁知到了厂里,采访对象正在开会记者在宣传科等得无聊,便到楼下走走在厂门口记者看见许多人围着宣传栏看什么出于好奇,挤了进去败家子呀,败家子!这样浪费厂子怎能不垮?”一个老工人在发感叹原来,这是厂里办的一个“反浪费”图片展一个个尚可使用而被废弃的螺丝、电线、棉纱……令人触目惊心。

      记者迅速到车间、仓库、供应等处向职工采访,绷一手材料后,写出了2000多字的通讯《18万元物资掉进黑洞一棉集团职土的反思》,此稿刊发后,产生了良好反响•这种看似“东方不亮西方亮”、偶而得之的现象,实际上就得益于记者的发现力 3.温故知新•新闻是来自新与旧的对比中培养新闻的发现力必须从研究事实开始–有一篇题为《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的报道,这个灵就建立在记者对大寨的了解上大寨曾经带头吃大锅饭,记者对顶事实了解,才在比较中选择了这一主题新闻发表后,被国内许姜刊转载,并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好新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事物的新旧就得求助于认真细致的比较,并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4.多问多想•发现有时取决于记者的思考没有思考,新闻就难出新意,没有思考,就只能人云亦云–例如,《湖北日报》1999年度的系列报道“武钢两吨钢”,其源头只是一篇不起眼的消息《武钢为一农妇轧钢两吨》,本意是表扬一下武钢为顾客服务的精神消息发表后,又受到了编辑部高度重视,编委会专门开会讨论:武钢作为一个年销售额100多亿元的大企业,专门为一个农妇的两吨钢调整生产计划和工艺,其意义非同小可大家联想起,几年前武钢连三峡工程上门求购数千吨钢,他们都嫌数量太小而不愿接受订单。

      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回答这一问题的通讯《武钢市场论》出炉了在分为上、下篇的解释性报道中,记者对武钢为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之、科研体制等方面所作的调整,作了全方位的分析,透过两吨钢这朵市场经济大潮中激起的浪花,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变化 身入只是第一步,心入才是关键•有的新闻工作者总带着问题去采访,把自己的思考贯穿于采访的始终;能在不起眼的小新闻中,发现重大题材思考、勇于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贯穿于采访的始终,善于思考,就能在一般中发现特殊 铭记•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发现乃新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发现乃新闻之母•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优秀新闻作品大多始于记者的发优秀新闻作品大多始于记者的发现 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判断价值的能力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有5种•一是在众多线索面前,哪些线索可能导致发现新闻•二是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读趣。

      •三是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哪个最重要、哪个价值最大•四是对报道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的判断力•五是判断在已经发出的新闻中,发现哪些可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 •判断哪些线索可能导致发现新闻,是记者的一种预测能力•当记者奉命前去采访总统时,却被告知:总统病了,请静候通知他日再来•怎么办? •记者可能懊恼而归,但有新闻敏感的记者会将总统病了作为新的新闻线索,判断这条线索可能导致发现新闻,甚至判断这条新闻的价值更大他可能马上追踪采写总统患病的新闻这就是记者的判断能力不同,采访所获的不同因此,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中的新闻 《纽约时报》“经典”•西方新闻史上还有个十分经典的例子有一位明星演员到某城市演出,《纽约时报》年轻记者迪姆士·泰勒受报社指派,晚上到剧院采访这位大明星谁知演出突然取消,这位记者便心安理得回家睡大觉半夜,泰勒被铃声惊醒,是编辑打来的编辑气冲冲地告诉他,其他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是这位演员自杀编辑说:“像这样一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有更大的新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记者,时刻都要有对新闻的预测能力 •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发现哪些可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是一种在旧的圈子中、旧的事物中、旧的题材中,发现新的内涵、新的变化和新的思想的能力。

      没有旧了的题材,只有旧了的角度这是许多记者常说的–法西斯灭亡十多年后,作为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成为历史的陈迹,这里再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不断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阳光明媚一片碧绿,孩子们在大门口玩耍”此地现在很平静,无新闻可写?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当年游罢奥斯威辛集中营,写就一则电稿《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成为不朽名篇 新闻直觉•新闻敏感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是记者对社会与人的认知程记者的新闻敏感依赖直觉,然而这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直觉,是经过长期和反复的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才获得的直觉这种直觉新闻从业人员所特有的一种浓缩的、简化的思维形式–《警车不自警何以警人 公车不姓公何来公心——滚滚车流撞击文校园》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这种素质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集中表现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磨练和培养,才能有循序渐进的提高 1.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关键–有位记者曾有这么一次经历一个夜晚,他从闭路电视中看到一则广告,通知某钻井泥浆公司职工紧急配制泥浆,不去者以旷工剥处他立即从异常中预感到可能有钻井井场发生井喷,并迅即想到对石油勘探将产生的影响。

      有新闻”,他一跃而起,在穿上雨衣套」鞋就要冲人风雨雪夜的一瞬间,他脑子又闪出一个念头:何苦呢?谁理解你?要现场感有何用?还是等明天听领导安排吧到时候找]个到过现场的人谈谈,不也能写出一篇绘声绘色的报道来吗于是他又退进了温暖的家•有了新闻敏感,却未能激发起应有的工作热情,同样也抓不到好新闻因此,当我们选择了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就不可以忽视对社会责任感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和锻炼不然,有再好的业务能力也枉然 2.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必不可少•记者的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新闻发现与平时积累直接相关对记者来说,多知、多识、多情都是积累积累的程度不同,外界的信息在头脑里引起的反响就不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算再有力度的新闻出现在身边,记者也只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且,一个空洞的头脑是无法进行思维的如果记者不注意在实践中积累有关信息,那么,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也不能刺激他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新闻敏感 3,注重求异思维,打开更宽广的报道视野•许多记者都会经常碰到一些相同或者相近的新闻题材必须报道比如一年一度的“两会”,每年都有的妇女节、教师节、植树节、国庆节,以及哪一年都少不了的防汛、征兵、高考等相关报道。

      如有求异思维,很难发现新意例如植树节的报道,一般人一动笔就写领导重视、群众积极,种了多少多少棵树等等•有记者试过这样的恶作剧:将头一年的一篇消息改换日期、地点,内容一点不变,新一年的植树节报道应运而生,竟然没有被人识破可见每年都这样“炒冷饭”,新闻还有什么可读性读者不喜欢看,记者自己写得也无味如果报道这类题材的新闻,记者深看一层,透过表面的纪念性报道,挖掘更深层的内容,就会发现许多新闻背后的新闻:像有人种无人管、树木成活率低、种的不如砍的多等等现象,都是植树节背后的新闻素材记者从这些视角进人常规报道,就会让人耳目一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