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朝皇族陵墓群.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野鹰
  • 文档编号:11703011
  • 上传时间:2017-10-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3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朝皇族陵墓群如若研究明朝的皇家陵墓恢弘壮观,至今为止都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同时,明朝的皇家陵墓对后世的影响亦是颇大它对我国的陵墓发展起到了很多的影响讲到明朝的皇家陵墓,那么首先必讲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 230 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该陵园建于 1409~1644 年,距今已有300~500 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那么我们按照明十三陵的建立时间顺序来了解一下明十三陵的恢弘,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 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 年)完工。

      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 1584~1590 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 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 35000 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大约经过 7-11 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两大独特之处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

      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 81 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古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开放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 1 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 200,占地仅 4.2 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 5 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 3 间;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

      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 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公元 1621 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 150 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 ,有“重门相隔” 天启六年(公元 1626 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 “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

      ”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建陵用时 1 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 年) ,占地 2.7 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 1.5 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 2.5 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 米) ,进深三间(16.9 米) ,后有抱厦一间(面阔 8.1 米,进深 4.03 米) ,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 史家山” ,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最后就是思陵,思陵约建于 1642 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 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得到应有保护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明十三陵早已扬名海内外,但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皇帝并没有进入十三陵,太祖朱元璋死于南京,葬于南京明孝陵,惠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夺位而出走,不知所终,所以葬于何处已无从查考再一个皇帝就是代宗朱祁钰了朱祁钰年号景泰(公元 1450 年至 1457 年) ,死后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镇从中作梗,废了他的帝号,以王礼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直至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始恢复其帝号,并以帝王礼葬之,终于平反了这一冤案。

      景泰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将原郕王墓扩修为皇陵嘉靖时(1522-1566)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墓葬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均为庑殿顶前室为方形,整个墓室通长约 11 米,规模较大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官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棂恩殿宝城位于皇陵区的最后面陵区内保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宝项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这里风景很美,抬头看马路南边,玉泉山高耸,也是最佳的观看山上两座古塔的地点这地方真清静,半天才看到个把人和几辆过往客车路南边还有许多蜂箱,可以购得现成的蜂蜜沿着马路北边的路口上去百十米,豁然间一片开阔的绿地展现在眼前,除了花草,最多的是白杨和椿树,许多柏树簇拥着一座黄色琉璃瓦顶的古代碑亭,这就是景泰陵这座陵墓处于一所军队干休所内最后提到明朝的皇家陵墓,就不得不提明孝陵了明显陵,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 7.5 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佑杬、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明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 ,迄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历时四十年建成。

      明显陵围陵面积约 183.13 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其外罗城周长 3600 余米,明孝陵经历了 600 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 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 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 500 余年 20 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 600 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峦叠障之中显陵由 30 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建筑之间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是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杰出作品。

      陵园内各建筑物的基础,大部分采用须弥座式的石雕台基,上刻简练精美的纹饰门券石多以汉白玉刻龙纹贴面祾恩殿前的云龙丹陛、散水蟠首及回廊栏杆等构件的雕刻技法尤为精湛,是明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作品明朝皇家陵墓还有很多的神秘文化,等待我们的进一步挖掘与发现,希望从这一下当年的皇家象征中来找到一些当年大明帝国的辉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