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10篇.doc
12页学无止境《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10篇导读: 《中国改革三步走》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一):一本关于改革的文章集 这是一本把很多次的采访、专栏合并到 《中国改革三步走》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一):一本关于改革的文章集 这是一本把很多次的采访、专栏合并到一起的一个文章集谈了很多,但我觉得不够深入 作者所说的三步走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这三步应该依次进行,不能颠倒作者尤其指出不能先进行政治改革所谓政治改革,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当然,每一个阶段不是仅有一项改革,而是以一项改革为主,其它改革为辅 经济改革能做大蛋糕,社会改革能保护和分配蛋糕,作者没有谈多少政治改革的作用,只是说西方民主需要改造后才能为我所用 总体的观点是肯定现在的改革,西方人把他当做中国形象的维护者。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二):谁是既得利益者? 从字面上来理解,既得利益者是指获得了好处的人和群体仅就这一点来说,和30年前相比,改革开放后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之所以成为热词,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左派(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工人)的人认为“既得利益者”是资本家(包括民营、国有和外资三种)和腐败官僚,也就是频繁以奢侈品亮相的“先富起来的人”,而自由主义者(民营企业家)则认为“既得利益者”是“不劳而获”的官僚体系和垄断国企,即“权贵资本主义”所以下一个阶段的改革的关键,是打破国企的垄断、进一步激发民间的智慧和创造性,还是完善收入分配改革体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在郑永年先生的《中国改革三步走》一书中,作者将改革分为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三个层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迈向富强和民主的改革路线图,按照三步走的渐进式改革,或许能将自由发展、效率优先与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同时实现 就郑先生所言,中国前三十年基本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处于停滞状态,这是目前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关键但就我看来,他的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列宁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体制的变革,不可能在政治上完全体现不出来。
改革开放前,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可谓是令行禁止,批一个户口、发一斤粮票、生产一吨钢材都要做计划和预算,结果是,管得越多,事情越乱,且损伤了民间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而现在,正如温总理所说,“政令不出中南海”,长期以来的问市场而不问市长的结果,就是房地产价格越调越高,地方政府和金融行业以市场之名,将卖地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地方官员说,我没有钱给你们,但可以给政策,你们去杀出一条血路而现在,除了党权军权、中央直属企业外,中央对地方已经无权可放——备受诟病的中央直属企业和中央财政收入,则是国家行政开支、国防、外交、教育、医疗、扶贫、抗灾的唯一来源,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权限越来越少,但涉及地方债务时,却又有还债的义务所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和对“三公”经费的严格审查同等重要 同样,涉及到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焦点,比如说,民营企业一直呼唤进入的金融市场,但国家担心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并非毫无道理中国和欧美不同,银行和货币的稳定,是关系社会稳定和执政合法性的根源——当年国民党败走台湾,经济上的原因就在于恶性通货膨胀如果中国的银行出现类似于雷曼兄弟倒闭之类的事件,将会直接从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危机和政府破产——中国的老百姓不会只是如同美国人一样去“占领华尔街”,很有可能引发全面地社会危机、甚至四分五裂。
仅就这一两年民营企业暴力裁员、外企员工连续跳楼就可以看出,吸引大学生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的稳定和福利,还有是对民营企业家的冷血和残酷所感到的恐惧所以,民营企业要想进入国计民生的领域,还需要从讲利益的商人,转变成为具有政治家胸怀和责任感的社会企业家 然而,如何将民间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引向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呢?在书中,郑先生提到中共体制的一个长处,那就是,每个人只有不超过10年任期,依照一定的路线图,都有上升到决策层的可能同时,中共从阶级党转变为社会党后,各界精英已经通过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然而,下一步,是否可以将各界精英引入执政的领域呢?就我看,这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中可以进行尝试并取得突破的一面首先,建国初期政务院就有很多非党社会民主人士前来执掌部委,而且在目前,教育部和科技部也已经有非党员人士前来担纲那么,是否可以提名成功的商业领袖来执掌其他部委呢?当然,条件是必须公示财产,公开竞选,与以前所属企业脱离一切关系,必须廉洁和低工资——某种程度上,他们应该也早就不缺钱我觉得这个假设倒是很具有可行性,直选总理很难,但先从各个行业的部委领导开始直选,倒还是有可能设想下,如果有朝一日,李彦宏为工信部长、俞敏洪为教育部长、马云为商务部长,那么这几个领域的大学生去创业的人数,一定会超过目前报考公务员的人数。
法官调节纠纷时,经常说的就是换位思考,而吸引民间创业成功的精英进入政府部门为公众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至少能培养民营商人的社会责任感,减少目前政商之间的冲突,也能给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无穷的可能性激烈的社会变革,往往是英雄和英雄之间的对决,相互指责为“既得利益者”,不如在国有和民营之间增加几座桥梁,对话协商之后的换位,或许是大家最终都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有效途径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三):民主产生于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 国家制度,国家建设,国家的国际关系等等,这些话题离一个学计算机的工科男似乎有点遥远,我个人平时最关心的是国际关系,并且一向比较反感又红又专的话题和其衍生出来的八股文章但是,最近发觉其实大学的相关课本,以及年轻一代老师讲课的观点,都在逐渐的客观化所以决定从根本上关注一下我们国家的政治发展人最初敬仰天地万物、敬畏神灵,最终还是回归到去认识自己的灵魂,认识自己的肉体政治体制可不就是一个国家的骨骼和部分灵魂?于是我翻来刘老师推荐的郑永年先生的这本《中国改革三步走》书中对于中国的改革路线给予了明朗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结构化系统化的说明,至今脑海里仍然漂浮着那两个大字:设计改革之路可能真的是抽象的,充满设计感的3D模型。
我将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最终民主四个部分介绍我的看法 1980年邓小平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序幕在此之前,党政职能是紧耦合的,这使得党的权利高度集中,对于整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主要放在政治、组织和思想上,切忌事无巨细政治学的理论也认为政府的职能其实相当于一个有利益代表的盈利机构,在我国,这个利益代表的群体就是国民所以邓小平凭借其对政治文明发展的深刻洞察,强调党政分离,并从根本上落实了这一点党政分家也将党的建设和政府建设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两个子目标,在后面的中全会上,我们陆续见到党建强调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等这样的思想观念而政府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遗漏问题,显得臃肿庞大、效率低下,这与改革的步伐不相吻合,所以当时政府机构被大规模精简,不同机关的职能定位也逐步精确但是政府其本身的盈利性质决定了其改革必然要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改革开放到现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政府管理职能的缺陷不断暴露,这引起了一些地方建设的冲突以及社会矛盾的加深,但同时也促进了政府机构的不断改革。
以我们县城为例,小时候感觉牵扯到政府办手续,大家都是内心抵触的,因为政府机关踢皮球服务态度又极其差,但是这几年,再去政府机关办事情,不管态度如何,效率是上来了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可见这两者的牵制关系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持久性 我们走了29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路线,在这中间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气象幡然一新,但是背后还依然隐藏着贫富差距大、地区差异大、人民公民意识薄弱等问题,所以我们不禁要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你的反应时间仅限于一秒,一定会告诉我“共产主义”在数学中我们有把一种可以经过有限运算求出来但是有限运算空间非常巨大的问题称之为NP-hard,对于每一步都有各种可能走向的问题,达到最优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共产主义最终也是只是个愿景我个人觉得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民主,当一个国家真正开始考虑民主这个问题时,说明他的国民的公民意识已经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意识而存在了,这种普遍意识在我们国家目前是不存在的,但是探索民主之路仍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及目标郑先生在文中提到中国的改革是先走经济再走政治,所以中国的政治改革是滞后的,西方很多学者从权力分立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体制,认为我们还在政治年龄的青春期。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国情以及我们的发展道路没有一个固定的范本和模式,没有先验知识,所以我们的政治改革必然也是一个探索性的艰难任务,但是核心还是党和政府要如何把的公民意识与自己的行政权利结合起来,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相当于我们要求一个问题的近似最优解,那么它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控制近似程度的一系列参数,比如党政职能进一步分开、政府机构深化改革、权利下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的改革等等,同时在时空维度上控制这么多参数去解决一个问题本身也是NP-hard问题,所以我才觉得改革之路真的是一条抽象的3d建模的大工程,充满设计感的大工程,希望我们的领导人能够坚持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洞察,将这个模型打造好 在前面已经谈到过改革最终目标只能是一个近似最优,于社会的整体愿景是这样,于民主的最终状态也是这样,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状态应该是优质民主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复杂性及多样性看似十分庞大,但是相比于自然选择下基因层次的的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基因表达的变化得益于自然选择以及生物本身反馈于自然选择的变异,相比于人类社会而言,先不论思想层次的差异,整个生物系统从结构上似乎更加和谐,我个人觉得归功于,自然选择这张看不见的大手调控以及生物本身的反馈在其中的贡献力对等。
当然这种对等不像天和地、日和月、八卦图这样的明朗浅析,而是一种时空维度,宏观上的对等说这个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改革调控可类比为自然选择,生物的反馈则可类比于公民意识于社会体制的不断碰撞,这两者从宏观上大致要五五开,才能有一个近似最优的结果,一旦一方泛滥,那么只会离我们最初的起点越来越远 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我们华夏文化的优质基因,能够帮助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存在在在这个世界上是自豪的,希望我们的体制改革能够稳健推进,向着优质民主前进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四):改革:三个问题与三个阶段 《改革及其敌人》,浙江人民出版社202x年9月版,36.00元 为什么要改革:制度长期存在之必须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南方讲话被认为推动了其后的改革进程,一扫彼时僵持的争论和分歧20年后的今天,改革仍然是各方的话语和旗帜另一方面,社会矛盾突出,贫富悬殊,人们表现得焦虑不安,对一切社会矛盾深恶痛绝,同时又翘首以盼,希望社会短时期内能更加完美 相比当年,改革更加迫切,已是各方少有的共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在任何制度下,改革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是制度长期存在之必须”。
只是怎么改,改革往哪里去,改革的动力如何凝聚已经不如从前统一,人们争论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