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12首1.doc
13页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木芙蓉 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赏析(1):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赏析(2)【说明】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解释】②破小寒--冒着微寒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③这句说: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④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留连--逗留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这两句说: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赏析:“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写出了他自己也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
“更凭青女留连得” 凭-致意的意思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就如同《海燕》里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依然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翻译 冰冷的山峰有好几座,北风贴着地面削碎了中原大地秋天晴空万里好像与古代无异醉酒之后袒露衣裳,似乎还记得当年呼喊寻觅的地方 男子汉的身手应该和谁较量?即使到了老年也应该气势磅薄,意气风发这个世界有多少悠闲的狐狸与野兔月黑沙黄的夜晚,我这时偏偏想起了你鉴赏 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想施展抱负的心情。
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第三首诗歌〔注〕①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请写出尾联中运用的两个典故2分)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请求长缨出使南越2)诗以“惊”字开头,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5分) “惊”是“震惊”“震撼”之意,(1分)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1分)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
1分)边塞景象和稳固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1分)结尾两句抒发“惊”后的感慨1分)(3)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雪曲 卢照邻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
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①对边关将士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作品简析 卢照邻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 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神仙的宫殿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诗中恰当地保持了“省略战争”的手法,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而长城上空云层“平”展, “平”的另一意义是“平定”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若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