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南.pdf

29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5927699
  • 上传时间:2018-03-2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37.02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前 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前 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能源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了连续快速发展,2010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 8.88 万亿元,其中化工行业总产值达 5.23 万亿,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体技术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国际竞争力较弱,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 《科技发展指南》 ) ,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增强行业竞争力,保持行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 年) 》总体要求,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充分吸纳《我国化学工业重点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科技发展指南》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重点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科技发展指南》的制定得到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行业(专业)协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关心与支持 《科技发展指南》将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行业概况 一、行业概况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能源工业及基础原材料工业,是生产油品、农用化学品、有机和无机基本原料、合成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多类产品的重要行业,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及配套产品,在经济建设、国防事业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基础,形成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化学矿山、化学肥料、无机化学品、纯碱、氯碱、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精细化学品、橡胶加工、化工新材料等主要行业,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 3.66 万家,可生产 6 万多个(种)产品,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

      2010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 8.88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1%,占全国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的 12.7%其中化工行业总产值达 5.23万亿,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行业科技发展现状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行业科技发展现状 2006 年 1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全党全社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十一五”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共评出行业年度科学技术奖1273 项,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 33 人;共有 152 项石油和化工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 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推荐,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共 33 项, 《超大规模 MDI制造技术开发》 、 《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概括起来,行业科技进步在以下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行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第一,围绕国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核心专利技术 一是行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第一,围绕国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核心专利技术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石油和化工领域共有 28 项涉及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 计划” ,获得经费支持近 10 亿元经过五年的努力,这批项目取得了可喜进展,有的获得专利技术,有的在获得专利技术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农药创制工程”通过草甘膦等主导品种的工程化关键技术攻关,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申请发明专利 65 项,其中国际专利 10 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25 项 “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突破一系列制备膜材料的关键技术,已经获得专利 14 项,其中发明专利 12 项2010 年 6 月 30 日成功应用于万吨氯碱装置,实现了烧碱用离子膜的国产化,结束了我国烧碱工业受制于人的历史 “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8 项,其中授权3 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 5 项。

      在煤层气催化脱氧、非催化脱氧工艺、脱氧催化剂等方面也获得了一批核心专利技术 “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合成关键技术开发”和“专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聚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两个项目,已申请 26 项国家发明专利、3 项国际发明专利,其中“一种液膜撞击式喷射反应器”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模式,实现了多股物料毫秒级快速混合,提高反应效率 45%以上,节能 30%以上 第二,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技术 第二,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技术 2009 年,重庆紫光与天津化工厂合作,提出新的创新思路,通过引进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原有蛋氨酸生产装置基础上,大胆实施技术创新,在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年产 1 万吨工业示范装置,生产出合格的蛋氨酸产品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蛋氨酸产品生产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宣告结束 荣获 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年产 20 万吨大规模 MDI 生产技术” ,在万华宁波工业园成功实现产业化,这是在早期引进不成熟的万吨级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技术,建成的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 MDI 装置,能耗比国际领先企业降低近 10%,同等规模投资比国外低 30~40%,产品质量好,标志着我国已跨入世界MDI 制造技术领先行列。

      经过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目前单套反应系统能力已提升到 40 万吨/年,该装置已成为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当量投资成本最省、单位产品能耗最低,而且产品质量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标志着我国在世界 MDI 制造技术的领先行列中更进了一步 荣获 2008 年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研发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地质导向钻井装备,使中国成为掌握该项高端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该成套技术与装备已在冀东、 辽河和四川等油田 13 口定向井和水平井中成功应用,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荣获 201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 4000 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 ,攻克了多项世界难题,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重点在大型陆相非均质砂岩油田勘探开发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主导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自主研发了高度分散剩余油定量描述与精细采油配套技术,实现了储层精细描述、剩余油定量识别和精细高效挖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首创了聚合物粘弹性驱油理论及聚合物驱高效开发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聚合物驱可以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引领了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

      大型装备自主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围绕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开发了一批新产品 第三,围绕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开发了一批新产品 “十一五”期间,为满足结构调整的需求,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精细化工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开发了一批新产品 在农药方面,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制了广谱杀菌剂农药新品种“烯肟菌胺” ,应用范围涵盖20 多种作物, 用药量仅为传统杀菌剂的 5~10%, 可以广泛替代毒性高、 用量大的传统杀菌剂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提高了我国杀菌剂农药的市场竞争力 在涂料方面,华南理工大学与有关企业合作,通过突破高固体含量聚氨酯与聚丙烯酸复合乳液以及与硅聚合物杂合技术,开发出 8 种高性能聚合物乳液和 20 种水性木器涂料,建成万吨级乳液和水性木器涂料生产线,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在高性能纤维方面,经过攻关,突破了多项制备关键技术目前我国碳纤维已实现千吨级规模生产,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芳纶 1313 实现产业化,我国已成为继美、日、俄后第四个能工业化生产芳纶纤维的国家 在工程塑料方面,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突破工程化关键技术,已形成总规模万吨级聚苯硫醚树脂生产规模,可生产注塑级和纤维级聚苯硫醚树脂产品。

      打破了“巴统组织”长期对我国聚苯硫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限制 在合成橡胶方面,中石化集团经过技术攻关,开发出聚合级异丁烯生产技术,形成了万吨级丁基橡胶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内紧缺的丁基橡胶生产空白至此,我国七大通用合成胶种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第四,围绕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开发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第四,围绕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开发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十一五”期间,行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石化工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为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 氯碱行业开发的干法乙炔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电石渣浆污染、占地问题,实现了乙炔的连续生产,提高了装置的自动化和安全性,该项技术已在全国应用 38 套开发的低汞触媒技术是氯碱行业污染减排的重大突破,使触媒氯化汞含量由原来的 10%以上降到 6%以下,汞的消耗量和排放量也大幅度下降2010 年低汞触媒的销售量已经突破了 2000 吨,使用厂家也增加到 25 个,每个企业使用低汞触媒的比例也在逐步加大此外,盐酸合成炉尾气回收、氯资源二次利用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 使氯碱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有显著下降,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磷酸行业开发的磷酸余热回收技术已在 30 余套装置上采用,每年可节能 34 万吨标煤,节水 767 万吨,节电 1408 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85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 1.6 万吨,固体废弃物渣量 18.3 万吨,使磷酸行业的节能减排跃上一个新台阶 精细化工行业开发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绿色化学”技术,从工艺源头上消除了安全和环保隐患,已在十多家企业的数十个产品绿色化改造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南京工业大学开发的“不同工况反应分离集成技术”应用于化工中间体生产过程,大幅度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降低了原料和能源消耗,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量和排放量该技术应用在氯乙酸、苯甲醛等多种化工中间体的十几套生产装置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不少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多种化工产品联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子午胎企业采用充氮硫化代替传统的热水恒温硫化、胶料破碎代替烘胶等技术,节能效果明显复合肥行业以高塔造粒代替转鼓和喷浆造粒,降低了能耗,提高了产品质量各行业加快了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的应用,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目前已在炼油、氮肥、氯碱领域普遍应用,变压吸附技术已在氮肥、聚氯乙烯生产中广泛推广。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发的“工业冷却节水及废水近零排放技术” ,不仅在石化、化工行业,而且还在冶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