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候寂静的星空.pdf
1页2012年9月28日主办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日 8 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84 邮发代号: 1-82星期五 壬辰年八月十三CHINA SCIENCE DAILY 5637总第期姻本报记者 张巧玲 通讯员 周瑶每当夜幕降临, 只要夜空晴朗、 云淡风轻, 人 们就会看见两束奇特的光直冲云霄 一黄一绿的 光源, 伴着繁星点点让整个夜空变得分外美丽 这是近三年来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大泥 河村东的夜间所特有的景象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继红告诉《中国科学 报》 记者, 这里是子午工程北京激光雷达大气探 测的延庆观测站的所在地 夜晚的激光主要用于 做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实验 为了能获取珍贵的观测数据, 一批年轻人长 期坚守在这里, 守候着寂静的星空珍贵数据延庆观测站地处八达岭长城北侧, 距北京市 区80 公里, 距延庆中心区约 10 公里尽管位于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延庆校区内,但由于偏居一 隅, 观测站周围显得格外空寂 “远离市区, 才能获得好的观测条件 王继 红是子午工程激光雷达副主任设计师, 主要负责 子午工程北京和海南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观测 台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任务。
近日, 记者来到观测站时, 王继红刚从海南站回北京 他热情地招呼记者上楼顶从天井中参 观他们的实验设备 “晚上让你看看我们的激光, 特别漂亮 王 继红介绍, 延庆观测站从 2008 年开始建设, 2009 年 6月建成、 10月开始试观测由于观测数据非 常珍贵, 所以只要天气好, 值班人员必须通宵开 展夜间观测, 有时甚至需要连续观测一个月从 2009年 10月试观测至今,该观测站平均每年都 会观测180天左右寂寞坚守对在野外台站工作的人来讲, 最难的是在观 测站里熬得住寂寞由于地处郊区, 野外观测站 一般都格外僻静, 生活也艰苦 “这种工作环境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很大 的考验 王继红是领导、 老师, 也是生活 “ 员” “王老师教我们做实验、 维护仪器, 也教我们 做饭炒菜姿势不对, 他都会训我们 杨威平今 年夏天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本科毕业后, 来到 这里成为实验员这位 20 多岁的大男孩面对记 者时还有些腼腆 观测站远离市区, 站上人员少, 陪伴他们工 作的常常只是 “呼呼” 的风声而且, 连夜观测对 年轻人的身体健康也是个严重考验我参加过第九次南极中山站科学考察, 在 南极一待就是半年,那种寂寞的感觉我深有体 会。
” 因此, 王继红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隔段时间就会更换值班人员, 或让值班人员隔段 时间回家一次 他甚至特意把延庆本地人张文震 招进站做观测人员 而到过春节时, 王继红一般都是自己在观测 站值班 “我两个春节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最怕听 《常回家看看》 那首歌了年三十儿, 一个人在这 里, 听到这种歌特别想掉眼泪 王继红说自给自足的生活子午工程总经理助理、 项目办主任张晓曦向 《中国科学报》 记者介绍, 子午工程是我国空间天 气和空间环境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建设项目子午工程利用沿东经 120°子午线 附近和北纬 30°附近的 15 个综合性观测台站, 连续监测地球表面 20~30 公里以上直到几百公 里的中高层大气、 电离层和磁层, 以及十几个地 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的空间环境参数 子午工程 完成了空间环境监测系统、 数据与通信系统以及 研究与预报系统三大系统的 建设 “再难也会坚守 空间 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基探测组组长杨国韬对《中国科学报》 记 者说,“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其重要 性不言而喻 在研究所里, 野外观测站人员的辛苦人尽皆 知, 不过它也是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锻炼机会。
杨威平就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一毕业 就能参加这么重大的国家工程很难得, 我想先积 累经验, 边工作边学习, 以后继续深造 记者随后在空间中心采访时, 还见到了曾在 延庆观测站当过3 年观测员的安帅 这位只有25 岁的小伙, 显得成熟、 干练 杨国韬告诉记者, 由于非常能吃苦, 安帅在 空间中心的子午团队里都小有名气, 现在被调往 更加艰苦的海南子午野外观测站 “那里更偏僻, 距离海口市区 200 多公里, 去 一次就要待上几个月 安帅告诉记者, 由于生活 十分不方便, 他们甚至在观测站养鸡、 种菜, 以保 证生活自给自足 对实验员来讲, 职责就是要保证在天气允许 的条件下, 仪器能正常运行, 日常故障能自己处 理现在, 安帅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野外观测的各 种技能, 还成了新观测员的 “小导师” 姻本报见习记者 孙爱民她是一名普通的图书馆员,从业 16 年来, 用一颗平凡的心在科研支撑岗位上默默耕耘, 即使身患重病也不忘坚守岗位 她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入党 9 年来, 用 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良知, 高高举起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旗帜 用她自己的话说, 她只是 “一个平凡的人, 在平凡的岗位上, 做着平凡的事” , 甚至在得知 自己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党员时, 她也感到 “受之 有愧” , 并在接受 《中国科学报》 记者采访时反复 强调 “不要夸张” 。
然而, 就是这份平凡、 这份普通、 这份执著, 感动着她服务的科研机构工作人员,感动着地 方文献情报工作人员,感动着听了她一门课的 学生, 也感动着她 “80 后” 的同事 她就是党员张冬荣,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 图书馆的一名普通图书馆员开创国科图众多 “第一次”1996 年, 张冬荣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中国科 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作 (现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 书馆) 从此, 她便踏上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之路从组建学科馆员团队,到培训新任学科馆 员; 从建立学科化服务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 到制定总分馆联动学科化服务方案张冬荣秉 承 “甘为人梯, 敢为人先” 的服务理念, 成为新一 代图书馆人 “我有幸主持或参与了国科图的很多第一 次的工作 她在谈到自己工作时说 第一次策划组织 “走进科图” 一小时到馆读者 系列培训服务; 第一次在主页开辟 “读者培训” 栏 目, 设立 “新生入馆指南” 、“预约培训” 、“培训意见 与建议反馈” 、“网上教室”等读者培训项目; 第一次制作完成 《 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音 视频课件; 第一次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设 “科技文 献和网络资源实用技巧”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 一个个的 “第一次” 不仅记录了她开创性的 服务业务, 也记录了她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的 工作理念。
中科院信息服务的活地图许多人都说,张冬荣是一张中科院信息服务 的 “活地图” 全院一百多个研究所, 每一个所级文 献情报单元的工作人员是谁、 工作特点如何、 服务 推进的难点与需求是什么, 张冬荣都了如指掌 她曾走访全院 40 多个研究所, 深入科研一线,持续跟踪用户需求,策划打通资源获取渠 道中科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负责文献情报 的工作人员说:“张冬荣是我们在国科图的‘娘 家人’ , 有事就找张老师!” 在信息素质教育课上,张冬荣的课堂魅力 还获得了研究生们的认可在一封给张冬荣的 信中,一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毕业生写道: “感谢您曾经给我上的每一堂课, 从您身上我看 到了传播知识的快乐,也坚定了我走上这样的 求职之路的信心重病面前不退缩2009 年春,张冬荣在工作中明显感觉眼睛 不适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张冬荣, 甚至抽不出时 间到医院检查走访地方研究所、 组织研讨会, 她依旧是 “时间紧、 任务重” 即便是在 2003 年 SARS 肆虐期间,国科图其他部门都已停止工 作, 张冬荣依旧往返于图书馆与研究所之间 半年后, 张冬荣得知自己患了重症肌无力 当问及刚知道病情时的想法时, 张冬荣说: “千万不能影响工作。
为此, 张冬荣在把手头的工作理顺之后, 才 开始投入病情治疗中 “绝不能耽误研究所的服 务, 不能耽误研究项目的推进, 不能耽误研究生的课程教育 2010 年, 张冬荣的病情逐渐稳定图书馆领 导想让张冬荣继续休养一段时间再工作, 可她婉 言拒绝, 坚持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谈到重病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时, 张冬荣微笑 着说:“患病让我改掉了很多不好的工作习惯, 现 在再也不敢熬夜工作了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 由于前期服用了大量药 物, 张冬荣的肝已经受到严重损害, 但她却早已 看淡 “活多久, 病就会跟着我多久, 工作还是丢 不掉守候寂静的星空银河系核球区存在垂向 X 型结构我们在课本上读到过它; 在电视、 邮票上无数次见过它;它最近又红了 起来, 刚刚上了杭州地铁单程票 它就 是钱塘江大桥, 昨天迎来了 75 周岁的 生日,并超龄服役 25 年 (9 月 27 日 《钱江晚报》 ) 已经 75 岁 “高龄” 的钱塘江大桥, 不是破落的贵族, 而是不老的传奇, 更 仿佛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神话每到一 些微妙的节点, 人们总是提到它、 礼赞 它, 比如某地大桥夭折了、 某某大桥陷 入不治了 如果非要找出其成为神话的因 由, 不外乎三点。
其一, 设计者茅以升 技术精湛、 构思巧妙, 与现在大部分桥 梁不同, 钱塘江大桥从钢梁、 构件到支 座都可以更换其二, 施工严格, 不存 在豆腐渣现象 其三, 维护精当———钱 塘江大桥人不仅把工程质量理解为施 工质量, 还把质量延伸为勘查、 设计、 管理养护以及政府的执行力质量上 的外延与苛刻, 续写了传奇 其实, 与其把钱塘江大桥当做无 法超越的神话, 不如当做可以借鉴乃 至跨越的范本 “置身战火纷飞的年 代, 当时钱塘江大桥的建造难度几乎 是空前的 今天, 我们的技术更先 进、 财力更充裕、 设备更齐全、 监管力量更强大, 没 有理由不超越钱塘江大桥 今天, 我们缺什么?缺的也许是认真我们怀念 茅以升, 怀念的是责任, 是良心; 追捧 “桥坚强” , 呼吁 的是质量, 是品质此外,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茅先 生还承载着沉甸甸的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钱塘 江大桥开创中国人自主建造现代桥梁史,这使他以 及施工方多了一份使命感、 敬畏感今天, 我们既需 要认真的态度, 也需要敬畏感: 建桥不是搭积木, 而 要遗泽当下, 传诸后世, 故此不能儿戏 别让钱塘江大桥成为遥远的孤本, 别让 “桥坚 强” 成为奢侈的梦想。
每座桥都应该成为良心桥、 责任桥科学时评 别 让 钱 塘 江 大 桥 成 孤 本姻 秦 淮 川本报讯 (记者黄辛) 近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 经过研究证实,银河系核球区存在一个奇特的垂向 X 型结构, 并对其作出动力学解释该台博士李兆聿在研究员沈俊太指导 下独立完成该成果日前,成果相关文章以通讯快报的形式发 表在最新一期 《天体物理杂志》 上, 并很快被美国与欧洲的两个 研究团组引用 尽管天文学家对宇宙中的众多星系有着详细研究, 但对人 类所居住的银河系却一直无法窥其全貌银河系是一个由星系 盘、 中心核球以及暗物质晕组成的旋涡星系此前, 沈俊太曾利 用高精度多体模拟证实了银河系的核球其实是侧面看到的银 河系的棒, 并发现银河系并不包含一个显著的由星系并合而形 成的经典核球 银河系内的红团簇巨星因其内禀光度的一致性, 而被当做 “标准烛光” 用以表征距离 最近, 两个国际科研团组分别独立发 现,红团簇巨星的距离在核球区的多个视线方向上呈双峰分布 这表明核球区的恒星可能分布在一个垂向的对称 X 型结构 上他们认为这种 X 型结构非常令人困惑, 似乎与银河系的中 心棒结构不符 为此,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仔细分析了沈俊太此前发表的 银河系核球模型,发现该模型中也存在一个显著的 X 型结构, 并且, 它与红团簇巨星双峰分布的各项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
这个 X 型结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