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肥胖_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45919980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7.0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专家论坛·肥胖: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武阳丰长期以来肥胖的问题在医学界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甚至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医学界对机体脂肪过多是好是坏一直争论了几十年,直到1985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委员会才达成一致意 见,认为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 有不良作用,其定义为机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过多 的能量[1]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2] 近年来,对肥胖的研究包括病因、 机制、 防治手段 等成为国际一大热点,减肥热也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 新浪潮其根源在于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迅速增加 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在美国1978年20~74岁男性的肥胖率为10 %,女性为15 %,1991年则分别为20 %和25 %200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 “中美心肺 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20年庆典暨21世纪心肺疾 病预防策略研讨会” 上,美国阿拉巴马大学Williams 教授等[3]报告了美国国立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组织进行的著名的CARDIA研究资料,从1985~1986年 到1995~1996年的10年时间里,美国18~30岁的 青年人群体重指数(BMI,kg/ m2)增加迅速,其中白人 男性、 女性和黑人男性、 女性分别平均增加2.3 ,2.4和3.2 ,4.1 ,使BMI平均值分别达到26.6 ,25.5和27.8 ,30.0 ,意味着约50 %的美国年轻黑人女性体重在WHO提出的一级肥胖标准线以上。

      英国1980年16~64岁男性的肥胖率为6 %,女性为8 %,1995年 则分别为15 %和17 %肥胖人群的增加不仅出现在 发达国家,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人群一直以低体重特点著称于世,直到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成人肥胖患病 率尚不足3 %[4]所以,长期以来对肥胖的研究和 防治比发达国家更加不受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 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成倍上升,特别是青少年人群上升更 加明显 国家 “九五” 科技攻关研究资料表明[5],若作者单位:100037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以肥胖率大于5 %的人群数目在被调查人群总数中 所占比例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的10个人群 中男性人群一个没有,女性人群仅有1个;90年代 初调查的14个人群中男性人群仍一个没有,女性人 群中有4个;90年代末调查的15个人群中男性人 群有5个,女性人群有9个前后具有可比资料的9组中年人群超重率在约16年的时间里平均男性 上升了137 % ,女性上升了95 % ,我国部分人群如北 京市35~59岁中年人群中1998年超重率高达50 % ~60 %。

      200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资料表明,城市7~18岁青少年中的肥胖患病率男性高达10 % ,女 性高达5 % ,分别是1995年的1. 7倍和1. 6倍按上 述资料估算,我国目前拥有超重者至少2亿至3亿, 肥胖者至少3千万至4千万这正是风行全球的减 肥浪潮能够席卷我国的原因因此,在我国重视和 加强对肥胖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重视对肥胖的研究,原因不仅如此更重要的 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肥胖与健康密切相关 首先,是与死亡的关系研究最早发现重度肥胖者 寿命明显缩短后来的研究逐渐发现即使是轻中度 的肥胖也伴随着死亡率的明显上升,而消瘦的人死 亡率也会升高这就是著名的 “J” 型曲线[6]其次, 肥胖者发生多种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些疾病包 括高血压、 血脂异常、 冠心病、 缺血性脑卒中、 糖尿 病、 乳腺癌、 直肠癌、 前列腺癌、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 征、 痛风、 下肢浮肿、 腰腿关节疼痛及骨质疏松等Framingham研究对5 209人的26年随访资料表 明[7]:相对体重是冠心病发病、 死亡及充血性心力 衰竭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 该项研究的发表最终肯定了不仅重度肥胖冠心病危 险性增高,且中等度,甚至轻度的肥胖亦使冠心病危 险同样升高。

      第三,近年的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使人 早死亡、 易得病,而且还使得活着的人生活质量严重 下降和恶化 我国对肥胖的研究工作也是随着肥胖患者的日 益增多而逐渐开展起来在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 合作研究中对1983~1984年收集的横断面资料分·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2月第23卷第1期 Chin J Epidemiol ,February 2002 ,Vol. 23 ,No. 1析时就发现血压水平与BMI密切相关[8],4年后对 相同人群中血压正常者的随访复查又发现基线BMI水平与4年中新发高血压密切相关[9]这一 结果在国家 “七五” 科技攻关研究的更大范围的人群 中得到证实[10]但尽管如此,当时也没有把超重和肥胖作为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提出 来,原因恐怕就是过去中国人没有这么多的超重者 和肥胖者国家 “八五” 科技攻关期间进一步发现血 清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血糖 以及多重危险的聚集性均随着BMI的上升而上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随BMI上升而下 降[11]随后的国家 “九五” 科技攻关研究[12]在过去 长达15年的随访研究基础上,观察到我国人群同样 存在的BMI与总死亡之间的 “J” 型曲线。

      同时明确 了超重和肥胖与冠心病事件、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在我国人群开展的减重人群干预试验和临床 药物干预试验都进一步证实了体重有效减轻的同 时,伴随着血压、 血脂、 血糖、 胰岛素抗性的明显下降 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3 ,14]因此,我们已经有足够的 资料说明超重和肥胖也是中国人群发生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根据卫生部近年来的疾病死因统计资料,心血 管病已是我国第一位的死因超重和肥胖带来的健 康危害却远不止心血管病当13亿中国人跨入21 世纪之门的时候,突然发现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病等健康威胁就在自己身边时尚带来的压力 迫使青年人追求苗条的身材,健康带来的实实在在 的压力使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了减肥行列然 而,判定超重和肥胖的科学标准是什么?国际上的 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中国人保持健康的适宜体重标准是什么?这既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命题,又是面 对我国几亿人健康需求的现实问题为此,国际生 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邀请了各领域的科学家 组成了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经过对来自全国的24万人资料的横断面分析和7万多人资料的前瞻性分析,并于200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百余名专家 参加的 “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 进行了专 题讨论,提出了 “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即18. 5~23. 9为适宜范围,24. 0~27. 9为超重,28. 0以 上为肥胖[15]。

      目前关于超重和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 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在西方人群报道较多,也比较定 论但对低体重人群(如我国多数人群)中,BMI与健康、 寿命、 疾病及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很少我国 近年开展的心血管病、 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病流行病 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人群的特异性,必 将在上述领域对国际流行病学做出重大贡献呼吁 加强开展肥胖与健康的研究工作,以期有更多的科学资料指导我国的肥胖及相关疾病防治工作,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参 考 文 献1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the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Ann Intern Med ,1985 ,103∶10732 1077. 2WHO/ NUT/ NCD.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Gneva : WHO ,1997. 325. 3Williams OD ,Lewis CE.For the CARDIA study investigators. Weight gainamongyoung adults intheUS: theCARDIA experience.SymposiumonStrategiesforPreventionof Cardiovascular and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 in the 21stCentury in Connection with Official Celebration of 20 Years of Collaboration: USA - PRC in Cardiovascular and Cardiopulmonary Epidemiology 198022000 ,Beijing ,China ,2001.Ⅲ 210. 4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The dietary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1992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Summary Results of the Survey.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 1996. 942101.5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 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 ,23∶11215. 6 Bray GA. Overweight is risking fate : definition , classification , prevalence ,and risks. Ann NY Acad Sci ,1987 ,499∶14228. 7Hurbert HB , Feinleib M , McNamara PM , et al.Obesity sa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26 year follow2 up of participants in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1983 , 67∶9682977. 8Huang Z,Wu X,Stamler J , et al. A north2south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factors related to blood press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report from the PRC2USA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pidemiology.J Hyperten ,1994 ,12∶110321112. 9Wu X,Huang Z,Stamler J ,et al. Changes in average blood pressure and incidenc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from 1983284 to 1987288 in four population cohor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Hyperten ,1996 ,14∶126721274. 10吴锡桂,武阳丰,周北凡,等.我国十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及其影 响因素.中华医学杂志,1996 ,76∶24229. 11武阳丰,周北凡,李莹,等.体重指数与心血管病几大生物学危险 因素个体聚集性的关系.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 ,4∶2082 210. 12赵连成,周北凡,武阳丰,等.体重指数与死亡的前瞻性研究.中 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 ,2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