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议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全民狂欢.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0363752
  • 上传时间:2021-10-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8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议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全民狂欢” 浅议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全民狂欢”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风靡全球,成为国际性的文化思潮其本质是反理性主义,犬儒主义,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远比现代主义文化更愿接受流行、商业、民主和大众消费具体来说有颠覆传统,消解权威,迎合大众等倾向其根本属性就是文化“商业化”,也正因为这一点,后现代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可称为“全民狂欢”本文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全民狂欢“  一、综艺节目的“全民狂欢”  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大众文化的崛起,正如西班牙的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大众的反叛》一书中对大众文化的描述:“大众是平均的人,他们数量极大,一群一群拥挤在各个场所,失去了各个和小群体的独特个性和生活方式,显示一致性,无论什么高级场所,都拥挤着许多的大众,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人人有权享受文化  如今国内的电视节目用“全民狂欢”来形容最为合适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越来越注重娱乐消费,综艺节目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股风潮由“超女”刮起,席卷全国,在给制作单位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捧出不少平民偶像各电视台纷纷加入,就连央视也在诱人利益的驱使下,以及时的姿态参与到这场狂欢中,用实际行动说明“参与”的必要性。

      迄今为止,运作最为成功的非《中国好声音》莫属  暂且不论“限定曲目”、“设计台词”的是非真假,毋庸置疑的是“好声音”成为了极具号召力的节目品牌,将商业与文化成功得捆绑在一起所谓的商业演出和赞助,在向大众传播“流行歌曲”的同时,也将商品信息贩卖给大众加之原本神秘的“明星”形象平民化,所谓来自底层,靠实力走出来的草根明星更能赢得大众的支持继而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中国”系列节目,《中国最强音》、《中国星跳跃》等等,大家都希望在冠以“中国”的名号下吸引更多观众而对于观众来说,你方唱罢我等唱的一出出好戏无疑满足着他们的消费欲望他们积极地扮演着这场游戏中自己的角色,尽情的呐喊,疯狂的追捧每个人都抛开社会角色、年龄、职业,赤裸裸的投入到这一场场表演中,被自己陶醉着,甚至感动着  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在永恒的春天里,气氛的组合是永恒的在消费社会中,所消费商品的价值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娱乐价值,这娱乐价值的实现需要恰到好处的气氛配合,即能够勾起我们好奇心的消费气氛从制作到宣传,再到选手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摸准大众的脉搏这些都是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大众通过歌曲得到娱乐的同时,更多的是满足自己“偶像崇拜”的心理,在追捧的过程中,在亲身参与中,情绪得到释放,需要得到满足。

        “好声音”现象不知还会怎样延续,但可以肯定,“快乐至上”是不变的信条,主动迎合大众是无法阻挡的趋势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大量生产着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就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所谓“文化工业”就是市场导向控制大众的审美趣味和需求正起着近乎主导的作用,例如相亲节目和招聘节目的泛滥荧幕在竞争愈发激烈的职场中,搬上银幕的招聘给大众带来些许安慰和希望,而这也正是大众何以如此陶醉和迷恋这些游戏的原因  最为代表性的是《非诚勿扰》和《职来职往》成家和立业这最重要的人生内容已渐渐公开化在后现代看来,越是传统的,越要颠覆相亲”的参与者已不再是双方当事人,隐形的参与者是电视机前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收视率的重压之下,制作方必然要琢磨大众的心思,自然少不了设计,甚至作假相亲”这件事也因此失去了本来意义,变成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件商品,其背后的产业链是无法想象的庞大与坚固这都源于观众的积极配合,市场因为需要而产生同样,招聘节目被搬上银幕,也出于大众需求在制作方的精心策划下,为了节目看点,现场氛围被营造得异常严肃紧张,这种紧张严肃又恰恰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老板们言辞激烈的争执,应聘者离场时的落寞背影,现场引发的各项争议,都像相声的包袱依次落响。

      作为参与者的大众恐怕早已将“招聘”抛之脑后,只是寻求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在这场综艺节目的狂欢中,大众通过遵守游戏规则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制作单位通过满足观众的消费欲望来盈利,所谓各取所需便是如此,至于意义何在,又有何干  二、网络间的“全民狂欢”  网络技术的发达提供给大众很好的交流沟通平台越来越多的网民在自由便捷的空间里参与着文字游戏各种微博体应接不暇,“甄嬛体”、“切糕体”、“丹丹体”等等内容丰富,涉及时下最为热门的话题,借以调侃自己或者表达某种状态,文字简短活泼,即便是严肃的话题也能轻松化解,句式不变,内容随着每个表达主体变化除了微博体的参与,各种论坛、文学网站等都为大众提供了表达平台这种信息公开公平的原则打破了中心话语垄断的模式,促成了非中心话语对主流传媒话语权利的消解,形成了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正如后现代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主体的非中心化”弗杰姆逊曾说:“如果现代主义时代的病状是彻底的隔离、孤独,是苦恼、疯狂和自我毁灭,这些情绪如此强烈的充满了人们的心胸,以至于会爆发出来的话,那么后现代的病状则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存在了既然是零散化,没有中心,没有主体,那么每个个体都是主体。

        在现今的网络中,个体话语和小众话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个体的声音不再被忽视,对于新闻热点事件的参与是真实可见,如此愈能激发出个体参与的热情每个人都在围观,暂且不去讨论其动机,只“围观”这一动作便已经是游戏的参与者,充分的自由表达权和探索真相的途径使得事件的进度得以突飞猛进,至于追踪的后果大多是无人关心,原因只在于参与至上,围观至上,快乐至上,这种快乐源自围观之后好奇心的满足,源自于外界或他人窘迫不堪的现实对照之下的自我安慰感  必须承认大众的表达欲望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实现后,这种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大众的参与积极性迅速上升,追踪围观一切人肉”这样的搜索方法是网络时代的典型产物,成千上万的网民因此具备了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本领,任何细枝末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各路媒体也加入到追踪搜索的大军正如连续报道的“糯康”执行死刑一案,有媒体对主犯得知自己死刑之后的情绪和状态进行公开报道,并对自己的采访行为贴上“人性关怀”的崇高标签  这样的“围观”是何等的残忍,难道真要靠糯康那得知死讯之后面部表情的每一丝细微变化来满足好奇心,从中得到莫名的快感吗?非要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的那样:“世界残酷的外在性在这个房间里变得亲切、热烈、邪恶般的热烈”。

      是否糯康面部表情愈发复杂,愈发痛苦,我们的好奇心就愈能得到满足,得到的安慰和快感也越多?事实上,正是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分享的便捷成就了大众的表达和参与的愿望,这种消费欲望使得我们不知不觉忘乎了事情最初的意义,不停地追踪真相,不断的围观,不求结果  除了赋予大众自由表达的权利,更随着技术的发达,影像制作变得平民化从胶片时代走到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渐渐的失去了神秘感一部移动或是数码相机就能够拍出自己的“电影”,名曰“微电影”,“微电影”与“电影”虽一字之差,可前者挑战的正是后者的权威、传统,从名称上的有意模仿与区分,再到影片时间上的压缩,“微电影“满足了大众的“电影梦”  正是这个梦想将文化和商业联系起来在后现代社会中,商品的附加价值远远大于使用价值,这种附加价值可以是文化因素、情感因素、娱乐因素等在一系列商业广告被商家包装得足以与文艺短片媲美时,微电影的适时出现将商业与文艺相结合的道路拓宽不少某网站视频的汽车微电影广告就是如此  三、电视剧集的“全民狂欢”  美学民粹主义也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指的是与商品化、消费观紧密相连的美学观它导致媚俗的文化、影视剧,午夜影视等好莱坞电影这即是说,一切以大众为中心,媚俗为集体姿态,通俗势在必行。

      例如现今充斥电视荧屏都是以整齐划一的步伐,连番轰炸之势播出着剧名雷同,情节相似的电视剧集从古到今,从历史到军事再到家庭伦理等  以古装剧为例,表现的重点显然从历史再现转移到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历史反而淡化成背景从《宫》到《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美人心计》、《宫锁珠帘》等,直至一部《甄嬛传》终于造就了更大的浪潮制片人惯于抓准观众的心理,情节尽管雷人,却很是紧凑,矛盾虽然不合情不合理却极有冲突性,它们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击着观众的心理期待  军事题材的剧集则刮起“抗日风”、“间谍风”,前者更可以形容为偶像抗日剧,偶像是重点,抗日只是幌子造型既有年代感又不失时尚,加上一段虐心的感情戏码、搞笑桥段,俘获了大批观众《永不磨灭的番号》、《战旗》、《中国骑兵》到《民兵葛二蛋》收视口碑都不错  如果说上述剧集吸引更多的是女观众,那么间谍戏则为男观众准备从《暗算》、《潜伏》、《黎明之前》、《追捕》、《刺杀名单》到《致命名单》等等,这些戏码无一例外地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在了国民党内部,中共地下党潜伏于此为完成一项特殊的秘密任务一是对中国共产党员光辉形象的歌颂,二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民党在服装、武器各方面都领先于共产党。

      有帅气的服装,耍酷的武器,人物性格又被塑造得酷似冷面杀手,冷峻的外表下实则藏着一颗柔情的心,塑造出这样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恰恰满足了大众的“英雄情结”,怎么会没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任凭题材如何多样丰富,制作如何精良不可否认的是作品之间的相互抄袭,模仿,情节上的拼贴、复制,这也是后现代的特点之一,并且这种抄袭和拼贴表现在作品与作品之间就拿间谍戏来说,间谍的便装造型不外乎一顶黑色礼帽,一件黑色长款风衣,一双黑色皮鞋或皮靴,再配上一副黑色手套,或者一条白围巾,时刻压低的帽檐,不动声色的面容,小心谨慎的眼神  谁也无法断定间谍形象的真实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所有的一切确实是大众心中的完美形象,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否则没有美感的画面实在难以吸引观众因为在后现代背景下,我们关心的早已不是那段尘封的历史,之所以选取它,只因为有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段的配合,加之各种元素的混搭,能够满足大众的另一种期待,不同的个体需要寻求各自的期待,只要大众满意,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因为一切都将是娱乐  简而言之,处于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我们势必将这场狂欢进行到底,不断的打破规则,挑战经典不去追求所谓的意义,只是通过参与寻求快乐和满足,可为与不可为之间自由转换,追随内心才是初衷,狂欢才是永恒的主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