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积极归因方式的培养-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docx
6页浅论积极归因方式的培养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作者简介:张晓伟(1980—),女,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张晓伟(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Summary:归因使个体对事物有预见性,并使行为有明确的指导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业动机,增强行为的有效性本文在成败归因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求学生积极归因模式的培养途径Keys:归因方式;积极心理学;归因理论B844:A:1671—1580(2013)07—0089—02一、归因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由于个体实际生活经历、对现实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归因方式或归因风格,从而反映出人们在归因上的个别差异归因使个体对事物有预见性,以便对环境有所控制,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指导二、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weiner(1974)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寻求学业上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时,倾向于归于四种原因的一种或几种这四种原因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运气进一步,weiner把上述四种原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其中能力属于稳定的个人内在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属于不稳定的个人内在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不可控因素;机遇运气属于不稳定的外在不可控因素积极归因方式是指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学生的控制感,激发自身的积极潜能,做出可预见成功的有效行为三、积极归因的作用(一)引发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归因方式与积极的情绪密不可分,国外有研究发现,具有负性归因方式的孩子比具有积极归因方式的孩子抑郁程度更严重李占江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者, 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从归因角度来讲,负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对问题形成怎样的解释和评价积极的归因可带来积极的认知加工,发掘出问题本身潜在的积极因素,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例如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强这样个体就能够看到个人努力和行为后果的积极关系,将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而成功时将结果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 即成功是自己的能力强而非运气好, 这样有效的增强了个体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产生高兴、自豪等积极情绪。
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包括注意、认知、行动的范围等个体在轻松、愉悦的积极情绪下,能更有效地获取、分析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不断获取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行为的有效性二)克服习得无助,激发积极行为习得无助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gman提出,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若个体面对失败情境,总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多次反复就会形成习得无助,产生逃避、放弃等消极行为消极的行为不可避免导致失败的后果,这又进一步印证了自身的能力不强如此反复,个体就陷入了“消极归因—消极行为—失败—消极归因”的恶性循环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个体的可控感例如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则可有效避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个体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不断尝试积极的有效行为,在行动中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 “我能成功”的信心对行为起着积极的激发和维持作用努力、坚持等积极行为意味着成功,成功体验又会带来自信的增长,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三)增加心理幸福感研究表明,采用消极、悲观归因风格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因为个别负性事件而赋予自己消极的评价,且自我的概念较为刻板,这些都将导致其心理幸福感水平的降低倾向于积极的归因个体对自我的多个方面持肯定态度,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足够优秀的;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将结果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因素,避免对自我形成消极的评价,进而增强了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四、积极归因模式的培养(一)发掘积极信息,引导积极归因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主张用积极的视角对人的归因心理进行解读,发挥个体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在面临失败、挫折时,应引导学生以乐观的方式来解释问题,抛开问题消极面的影响,拓展思维和注意范围,发掘出问题本身潜在的积极因素,增强控制感,形成高的期望值,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尝试性、探索性的积极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二)通过替代强化,深化积极归因替代强化是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 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可以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对榜样行为的强化, 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动机。
学习实践中,学生看到他人运用积极的归因方式,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或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就会倾向于产生同样的归因倾向;同样,如果看到消极归因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 就会削弱或抑制消极归因倾向Bandura观察学习观点认为,观察者比较容易选择与自身相似的榜样,因此,在运用替代强化时,要尽可能保持榜样与受训学生的相似性,创设让学生重复类似行为的真实情境三)增强积极情感体验,强化积极归因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个体一种正强化,能够稳固已形成的积极归因方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奖惩方式,多方位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避免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用赏识的眼光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妥善运用惩罚策略,当学生做出积极的归因时, 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或奖赏,使学生体验到愉悦、自豪等积极情绪对较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灵活选用评价标准,帮助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诱发积极的情绪体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发展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促进自我的成长四)尝试积极的行为转变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自我效能感支持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即是个体获得的成就。
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评估,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会使人逐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稳固信心,从而建立强有力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会概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而且,由于其有广泛的经验支持背景,因而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积极的行为转变,旧有的行为模式不被改变和突破,很难预测将来的成功在失败情境下,帮助学生科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做出积极的尝试,在改变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新的有效行为带来新的积极结果, 成功经验的累积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又促进形成积极的归因[Reference][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王滨.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作用机制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2006,(5).[3]李占江.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4]武培博.高中生归因风格、自我和谐、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5]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