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印溪畔话朱熹.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8024732
  • 上传时间:2018-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青印溪畔话朱熹青印溪是尤溪最大的支流,尤溪县城似条狭长的走廊,在青印溪注入尤溪汇口处建筑密密匝匝的楼房青印溪中原有一块青石,形如官印,叫青印石,溪也以此命名为青印溪据明嘉靖《尤溪县志》记载,唐代时候,有一行僧,云游至此,看见青印石,便跳上去打坐临行前留下一首偈语:“塔前石印现,家家亲笔砚水绕保安前,尤溪出状元 ”(塔:是指现保安寺后山雁塔;保安:是指原保安寺,在现尤溪一中右侧)宋庆历六年(公元 1046 年),河中石印露出水面,邑人林积印验登第,他是尤溪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进士宋建炎四年,河中石青如印,尤溪县城青印溪畔诞生了中国近古时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朱熹的父亲朱松于宣和五年(1123 年)任尤溪县尉,与时任尤溪宰的郑安道之子郑德与结为知交三年任满,朱松因为仕途失意,萌生了倦游归隐之念,在郑安道城南青印溪畔馆舍就教为生建炎三年(1129 年),朱松在郑德与一再敦促下又往建州权职建炎四年五月,朱松避叛兵乱携家来尤溪,再次寓居在郑氏馆舍中九月十五日,朱熹就在这青印溪南岸原本默默无闻的寓所中诞生据史料记载,朱熹出生时,郑氏馆舍前后山同时起火,火势各成“文”、 “公”二字。

      朱松看2到这场奇火说:“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遂为孩子取名“熹”,即“熹火”二字的组合因尤溪别名“沈溪”,朱熹乳名就叫“沈郎”朱熹一生生活在南宋动荡不安时代,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日益伦丧的伦理道德,朱熹以建立一个国家统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已任,继承和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综合了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程颢、程颐)诸大哲的学说,创立了系统宏大、条理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和我们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全世界现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朱熹的研究活动,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方面剖析这一世界性的历史文化伟人朱熹在尤溪留下了大量的墨宝铭文、手迹板联和诗词歌赋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宾客到这里寻根溯源尤溪人民亦尊重朱熹,1988 年在尤溪城区三角埕建造朱熹大型塑像时年93 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为塑像落成题词:“重解经书学轶伦,诗明如画境深沉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2001 年,又以朱熹诞生地郑氏馆舍为中心沿青印溪南岸修建了朱熹公园公园一年四季游人不断,是闽中腹地一处具有浓郁朱子文化氛围的旅游圣地。

      公园内最醒目的是两棵古香樟相传绍兴六年(1136 年),37 岁的朱熹随父迁居建州(今建瓯),在离别前的雾蔼里,朱熹在青印溪畔栽下了这两棵如今已冠盖如云的香樟于是,后人便把这两棵香樟唤作“沈郎樟”两棵古樟经过 800 多年的风雨高达 30 米,一棵树围 16 米,一棵树围 10 米据林业专家测定,两棵古樟目前正处于壮年时期,如此大的古樟在全国并不多见,堪称中国的“樟树王”清代有一诗人写诗礼赞“沈郎樟”说:“毓秀钟灵紫气来,香樟儒圣亲手栽身价能留千古树,底须可作栋梁材 ”郁郁蓊蓊的古樟掩映下是名人赞朱熹的碑刻长廊上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词:“鉴古创新”,有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彭炎题词:“闽中明珠”,有著名红学家、书法家端木蕻良小篆:“源头活水”,有康有为关门女弟子萧娴的录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有著名书画家冯其庸书法:“古之人杰”等等这些国内著名书法艺术家的书法艺术碑刻与古樟相得益彰、互增光彩与“沈郎樟”一地之隔的郑氏馆舍于嘉熙元年(1237 年)修整为书院,奉祀朱松父子宝佑元年(1253 年),南宋理宗皇帝为褒彰朱熹,又因书院位于青印溪南岸,特赐“南溪书院”一匾,现镌刻在南溪书院建筑群的华表山门中间。

      南溪书院建筑群为二进制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主体建筑依次由华表山门、半亩方塘、文公祠等组成华表山门全部由石构而成,斗拱飞檐,雕龙翘角,镂花绘凤,高大宏伟最引人注目的是4柱上康熙皇帝亲撰的一副对联:“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他给予了朱熹至高无上的评价,把朱熹奉为无以复加的地步两旁的一幅对联,是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弟子陈大羽教授总结朱熹一生的主要成就:“格物致知集大成于理学,反躬践行扬教化于儒家 ”进了华表山门,呈现眼前的是“半亩方塘”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饱含深刻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被列为《千家诗》的第二首这首诗是朱熹中晚年所作,那到底是朱熹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所写的呢?因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一时全国各地按朱熹诗中意境杜撰了许多半亩方塘,以至“半亩方塘何其多”!但据考证,这首诗确实是以尤溪半亩方塘为背景,以景托情借物言志的因为尤溪的“半亩方塘”在朱熹出生前就有了,朱松寓居郑氏馆舍时曾写下一阕《蝶恋花·夜宿郑氏阁》词:“清晓方塘开一镜,落花飞絮,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余寒犹倚芭蕉劲……”文公祠临半亩方塘而建,翘角飞檐,气势宏伟。

      是后人祭祀朱熹的地方,前身是郑安道的家,也就是朱熹出生的地方原主祀朱熹及其弟子蔡元定、真德秀、黄干、郑绍先明代弘治皇帝赐封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既春秋两季第二个月的上旬第一个戊日)和九月十五诞辰日祭祀位于尤溪县博物馆前“朱熹生平浮雕群”是朱熹一生的缩5影 “朱子问天”记载朱熹 4 岁开始学话,有一天,朱松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也”不想牙牙学语的儿子竟会问他:“天之上何物?”这着实让做父亲的吃了一惊朱熹这个有关“天理”的孩提之问,后来竟成了他苦苦探索的哲学命题 “延平问道”讲的是年轻时的朱熹受佛、道理论的影响很深,但经过同安县主簿任上的社会实践,意识到“妄佛求仙的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于是,步行三百余里拜延平李侗为师,成为“二程”理学的四传弟子,并最终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劝助农桑”记载朱熹知南康军时,十分关心农民的疾苦,兴修水利,劝农桑养 “鹅湖论辩”记述了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因观点不一致,在江西铅山鹅湖书院展开持续三天三夜的激烈论辩 “兴学传道”体现了朱熹为了提倡理学,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一生创办了 27 所书院 “溯源故里”记叙乾道七年(1171 年)朱熹专程回尤溪故里,查访其父朱松生前任县尉的衙署旧址,并亲书“韦斋旧治”刻石立碑纪念。

      “皇宫侍讲”是朱熹 66 岁时应诏上京,将一生所主张的治国与济世方略传给宁宗皇帝但已听惯了升平晏乐和奉承之词的宁宗对朱熹的“正心诚意”一听百厌,仅 46 日,朱熹的侍讲之职便被罢免著书立说”体现了朱熹一生著作宏富,写下了 120 多部、400多卷的著作其中《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历朝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一代宗师”体现了朱熹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和孔子一样,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特殊6贡献的思想巨人朱熹的一生远不只浮雕群所体现出的坎坷,生前身后也是富有悲剧色彩,在近千年变幻的政治风云中褒贬不一庆元元年(1195 年),被辛弃疾誉为“擎天柱”、 “帝王师”的朱熹在京仅 46 日,就被宁宗皇帝所厌弃,结束了政治生涯庆元六年(1200 年),被庆元党禁定为“伪师”、 “逆党之魁”的朱熹在忧愤中病逝于建阳沧州精舍,终年 71 岁闻朱熹去世噩耗,辛弃疾哭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陆游祭朱熹:“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思,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庶其韵飨 ”死后不久,嘉定五年(1212 年),朱熹《四书集注》列为国学必读教本,在其后元、明、清三代更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朱熹本人也被奉为万世不易的封建圣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朱熹成了孔家店的二老板而被打倒解放后,朱熹又被定为最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成了教材上的反面人物 “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朱熹《寄江文卿刘叔通》)天下人间,黑白易分,真伪却难辩时人说朱熹是东方的黑格尔,那又有谁能像把黑格尔宣布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之一那样对待朱熹今人应把历史上真实的思想家朱熹同封建统治者制造的偶像朱熹相区分,即要摈弃封建统治阶级给他披上的神圣的外衣,又要积极吸取朱熹思想体系的优秀成果,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要认识到朱熹的一些经典论断,7在 21 世纪的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乃至国家兴旺都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 黄清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