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课时作业设计及教学导案.docx
16页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课时作业设计及教学导案一、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一( )汪洋( )龙腾( )奇花初( ) 地( )其黄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干将发删,有作其芒译文: 2.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译文: 三、 用课文原句填空1. 文中以“龙”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 )2. 文中有关“干将莫邪”典故的文字是:( )2.百日维新1895年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维新人士和支持光绪帝的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3.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剧、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两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但被袁世凯出卖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速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 H,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至此,进行了 103天的变法维新宣告失败★精彩课堂实录师: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作者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
学生齐读)师:请同学们用作者的语言来说说作者是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的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师: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的中国生:是独立、自由、进步的中国生:是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它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生:用了排比的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生:我觉得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作者先写“智”,“智” 了就会“富”,“富” 了就会“强”,“强” 了就可以“独立”,“独立” 了才能“自由”,“自由” 了才会“进步”,“进步” 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便是“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师:两种说法都是对的说是排比的同学,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说是步步推进的同学,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不仅要能够识别,更要体会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它的表达作用。
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学生齐读)材课后习题解答1. 略2.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商商皇皇干将发硼,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2)中国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只有中国少年强大了,睿智了,明确奋斗目标了,少年中国才能强大、睿智3.略四、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少年周恩来面对国家危亡,立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为人民的独立、幸福鞠躬尽瘁:“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摆脱中国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强盛起来,将自己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请你结合事例说说个人志向与国家梦想的关系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五、拓展阅读中华少年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翔0翔的雏鹰;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莽(m^ng)莽昆仑(16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黄河之水,民族的摇篮,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到刚劲端正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储)” “三国”的英雄豪气;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寒山寺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蜗(w2)、大禹()‘心)的故事萦绕耳畔;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an)跚(sh2n)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手捧哈(ha)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明植根在我们心田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三峡的纤(qia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人的炮弹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红船,让东方雄狮从挣扎中奋起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终露出青春的笑脸,“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限开了苏新的画卷今天,历史和未来将山我们焊(han)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传递,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响亮地回答: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要做旗舰去乘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贪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听,芦笔(sheng)和嗅(sud)呐一齐吹响,看,乳燕和雏鹰比翼翩保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有改动)1. 由“寒山寺的钟声,大漠的孤烟”我分别想到了张继的诗句“( )”和王维的诗句“( )” “长城的古砖”指的是( )“洋人的炮弹”指的是( )七月的星火,南湖的红船”是指( )“东)“挣方雄狮”比喻的是(扎”指的是2.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业设计参考答案一、 泻潜渊胎履二、 1.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2.雄壮啊,我们中国的少年,同祖国一样万寿无疆!三、 1.潜龙腾渊,鳞爪飞扬2.干将发硼,有作其芒四、 示例:少年立志要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个人梦想的实现要有利于国家的强盛美好;个人有了梦想还要将梦想付诸行动,不惧困难,坚持不懈五、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后的科学技术帝国主义的侵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时代2.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全国人民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导教案段落大意第一段:作者对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第二段:描绘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第三段:号召少年们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主要内容文章热情讴歌了 “少年中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句段精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商商皇皇干将发删,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这一层用连续的四字句热烈赞颂了 “少年中国”的英姿和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其中用了八种象征、比喻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和“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 “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来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天戴” “地履”句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备课资源包1.梁启超(1873 — 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泌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入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成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白话文的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