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经验浅谈.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94628450
  • 上传时间:2022-05-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4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经验浅谈    李天瑜【Summary】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之范畴,临床多认为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痰浊亦为眩晕论治之重要方面,故从痰浊角度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通过验案介绍临证方药运用经验Key】痰濁;高血压病;眩晕;化痰健脾R255.3 【文献标志码】 A1007-8517(2017)01-0056-02Abstract:Keywords: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1]高血压属中医学中“眩晕”的范畴1病因病机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系肝所主《灵枢·海论》[3]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虚则眩”,又有《灵枢·大惑论》言及:“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可知《内经》认为本病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张仲景认为痰饮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4]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而王贶所撰《全生指迷方》[5]中首论“痰眩”一证,“若头眩,发则欲吐,心下温温,胸中如满,由胸上停痰,胃气不流,盘郁不散,气上腾入脑,脑满则眩,关脉沉弦,或谓之痰眩。

      对于眩晕一证,朱丹溪力倡“无痰不作眩”之病机,其在《丹溪心法·头眩》[6]中言:“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2治法与方药导师陆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血压、心肺血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专科治疗,擅长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及疑难心肺血管疾病、心脏介入、重症监护、血管健康评估与早期动脉硬化检测等陆老师总结历代医家之论述,结合现代社会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特点,认为本病临床之论治不应仅着眼于肝,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或过食滋腻厚味等助湿生热之品,或饮酒无度,或房事不节,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加之日常生活无序,助湿生热耗损阴液,致使湿热内蒸,上蒙清窍,清阳不升,发为本病陆老师根据本病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之病理基础,结合临床多载之经验,认为本病临床论治时应化痰健脾,祛湿温阳,临证用药疗效肯定方药则选自拟化痰止眩方,具体组成: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牡丹皮15g,葛根15g,白术15g,桂枝9g,甘草9g方中清半夏燥湿化痰,善治脏腑湿痰;茯苓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两者共为君药天麻祛风通络;葛根升发清阳;白术健脾燥湿,共为臣药。

      佐以桂枝温扶脾阳,助阳化气运水甘草补益脾气,兼以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化痰健脾,温阳祛湿之功3验案举隅3.1验案1患者张某,男,47岁,高血压10余年,于2016年7月12日首诊患者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门诊症见:阵发性头晕,时有呕吐痰涎,工作应酬饮酒后尤甚偶有胃脘部痞闷不适,腹胀,食量较前减少,形体偏胖,纳差,眠尚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滑既往史:脂肪肝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示:①左房扩大;②室间隔增厚;③左室充盈异常;④二尖瓣轻度返流;⑤三尖瓣轻度返流24h动态血压示:平均血压138/91mmHg,呈非杓型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高血压(1级,高危,治疗后)陆老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病情后,嘱患者:①戒烟、戒酒,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②西药继服中医辨病辨证属痰湿中阻,风痰上扰治以化痰熄风,温阳健脾药用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牡丹皮15g,薤白15g,白术15g,桂枝9g,太子参15g,钩藤30g(后下),甘草9g14剂,水煎服,日一剂2016年7月28日二诊,病史同前,患者自述头晕次数较前减少,食欲改善,血压135/85mmHg,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处方不变,继服14剂巩固疗效后于2016年8月11日随访,患者病情平稳,头晕发作大减,纳眠可,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嘱患者守方继服7剂巩固疗效,西药继用,平稳控制血压,不适随诊3.2验案2患者王某,男,24岁,发现高血压5年余,于2015年11月19日门诊首诊患者间断服西药治疗,自述血压平素150/90mmHg左右,最高至200/110mmHg患者体型肥胖,时有恶心、呕吐白色黏痰,且眩晕头昏,周身困重,无心慌、胸闷,舌苔白腻,脉沉既往健康状况可,否认其他慢性病史辅助检查:BP152/94mmHg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正常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高血压(1级,高危,治疗后)陆老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病情后,嘱患者:①改变生活方式,早卧早起,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减轻体重;②西药继服中医辨病辨证属痰湿中阻,上扰清窍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药用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炒枳壳6g,陈皮10g,白术15g,泽泻9g,生姜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2015年11月26日二诊时,患者呕恶、眩晕之症较前减轻,精神状态较初诊时明显好转,继服7剂巩固疗效后每月随访,患者未诉恶心、呕吐痰涎,嘱患者继服西药,平稳控制血压,同时继续坚持良好生活习惯,不适随诊。

      按:陆老师认为,在当前现代社会环境下,由痰所致高血压患者数量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发病也更趋于低龄化前述两位患者均为形体偏胖,胖人本多痰湿,湿聚生痰,加之日常生活方式不合理,或过食肥甘滋腻之品,或饮酒不节,导致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从而清阳不升,发为眩晕又阻碍脾胃正常之运化功能,故症皆见痞闷不适、呕吐痰涎,临证时当辨清痰浊湿邪,对痰浊遣方用药,方可增加疗效4结语治疗高血压病,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之影响因素,不可一味的平肝熄风,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住“痰”这一重要病理因素与病理机制,辨清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之机,治以化痰健脾,温阳祛湿,方可减轻病患之痛苦,提高临床收效Reference[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 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2]钱超尘主校.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3]史崧.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4]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集.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7.[5]宋·王贶.众生指迷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5.[6]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65-66.(编辑:梁志庆)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