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doc
10页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关键字:运动猝死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猝死 (Exercise-relatedsuddendeath)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 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有关资料,我们将运动猝死定义为:有 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 的意外死亡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中最为严重的实际的问题之一,长期以 来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公元前492年,古希腊战士 Phidipides 将胜利的消息从马拉松平原带回雅典广场后突然倒地死亡,可能是国 际上已知的最早一例运动猝死[l]o近年来,美国[2]、芬兰[3]、 西班牙[4]、英国[5]、东德[6]、日本[7]、以色列[8]等国家都 报道了他们社会各阶层发生运动猝死的情况大多数研究表明,除了 少量病例外,运动猝死都是有因可查的,运动猝死前有些人有先兆症 状或者经过体检能够发现,所以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加以预防因此, 只有通过对运动猝死的大量调查研究,掌握其规律,才有可能减轻它 的危害,保护广大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健康目前我国对运动猝死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最多例数的调 查报告为46例[9]有关我国运动猝死的详细情况,包括发病率、病 因学等尚不明确,尚无法对运动猝死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因此, 我们希望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了解我国运动猝死的基本情况,以便 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为选拔运动员和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服务1. 资料和方法1.1调查范围和对象依据我国对运动猝死的定义,在全国范围内对建国以来可能 发生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运动员、教练员、学生等经常从事运动训练 和体育工作者)进行回顾性调查1. 2调查方法①线索追踪:以课题组的名义向全国有关部门(主管运动员和 教练员的人事部门、各体工队的卫生部门以及部分大、中、小学校等) 发函询问,寻找线索;根据线索,要求了解情况的人员依据统一的调 查表格填写;必要时派人外出调查,并由各地的有关单位(体育科学研 究所、体育学院)协助开展调查②收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 学研究所多年观察和随访的病例③查阅有关的专业文献报道(《中国 运动医学杂志》)死亡原因依据病理诊断;无病理诊断时,则根据死 者当时表现、既往病史以及所做的特殊检查来确定临床诊断2调查结果本课题组共收集运动猝死病例82例(包括46例已先期发表), 共涉及全国19个省市,最早病例为1968年,最近的一例为1998年1 月2. 1人群分布在82例病例中,男性72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7.2: lo年龄范围在9~67岁之间,平均年龄:3316. 53岁(77例)。
40 岁以下49例,40岁以上27例,6例年龄不详年龄分布高峰在30 岁以下,其中乂 15〜20岁最多见年龄及性别分布2. 2参加运动情况在82例病例中,经常从事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运动员、教 练员、体育教师、在校学生)的有58例,其他人群有24例猝死者参 加的运动项目分布较广泛,共涉及15种运动项目,以田径、篮球、慢 跑、足球、排球为多见运动中死亡43例,运动后24小时内死亡39 例2. 3死亡原因本课题组所调查的82例运动猝死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心 脏性猝死,有58例(70. 73%);其次为脑源性,有13例(15. 85%);呼 吸系统疾病3例(3. 66%);中暑、急性胰腺炎、胸腺淋巴体质肾上腺皮 质薄小各1例,原因不明5例有23例诊断经尸检证实在58例心脏性运动猝死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心肌梗塞 (22例),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11例),再次为心肌炎(8例),其它心 脏性猝死包括非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阿氏综合征、冠状动脉内膜纤 维增生、梅毒性主动脉炎各1例,无法准确定名的心脏性猝死13例13例脑源性猝死包括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溢血,1 例脑血管畸形3例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扩 张肺心病、哮喘急性发作各1例。
40岁以下以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心肌炎为最多;40岁以 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3 .讨论3.1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与其它运动性疾病相比,运动猝死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因其后果直接危及生命,一直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Koskenvuo报告芬兰 1948-1972年间入伍士兵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2. 3/10万人/年[3] Lynch(1980)报道了 10年英国男士兵运动猝死发生率为3. 5/10万人/ 年[5]前东德1982-1989年间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0. 25/10万人/ 年(Kabisch&Funk) [6]Ades (1992)估计美国运动猝死发生率约 为0.4/10万人/年[10]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目前尚无法完成全国范围内调查,因此 无法统计出我国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但从我们收集的病例来看,我国 运动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年龄从9岁到67岁,职业涉及运动 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大中小学学生、工人、士兵、知识分子以及 离退休干部等,提示我国的运动猝死发生情况并不乐观,尚需进一步 引起重视3.2运动猝死发生的影响因素运动猝死危险的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国外有研究发现,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时间节律性,一天中在早上9〜11点钟或醒后3 小时内为最高峰,一周中的高峰为星期一,一年中的高峰为冬季[11]。
提示内源性和/或人体的活动以及外在的事件诱发了猝死的发生有关 运动猝死是否有时间节律性未见报道由于我们的资料尚缺乏完整性, 在已知发病时间的病例中,5例在晨起锻炼时发生,1例在上午,1例 在傍晚,提示运动猝死也可能受时间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Myers等报道在100例猝死病例中有40例24小时内有急性 心理应激因素[12],提示心理应激也影响猝死的发生在我们的病例 中,有2例大学生在体育测试时死亡,1例中学生在毕业体育加试时 死亡,另1例中学生在准备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当时运动量均不大, 认为可能与考试时心理压力过大有关还有1例是在篮球训练结束后 打牌,兴奋过度死亡国外报道,运动猝死的高危年龄为30〜50岁,以40〜50岁 为高峰[13]我们的调查显示,已知年龄的77例运动猝死者平均年 龄为3316.53岁,年龄分布高峰在20岁以下和20〜29岁,均较国 外报道低我们认为我国运动猝死发生年龄较早,可能与我国老年人 参加体育锻练不很普及,以及基层医疗水平不够发达,未能对青少年 期的一些先天性异常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预防措施有关 对性别的分析显示,猝死者男女性别比例为7.2:1,跟国外报道相似。
认为女性发生率低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不愿参加 大负荷的运动,对疲劳或其他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原因有关影响生理负荷和猝死危险性的运动特征包括:运动强度、持 续时间、肌肉收缩方式(静力性或动力性)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的绝 对强度或相对强度的增加而增加[14]我们的调查显示,在82例运 动猝死病例,共涉及15种运动项目排在前6名的运动项目依次为: 田径(包括中长跑、短跑、跳高)17例,篮球13例,慢跑11例,足球、 排球各5例除一些运动强度较大或是竞争激烈的项目外,一些强度 小的运动如慢跑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尚未能显示运动强度与 运动猝死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澄清把运动员死亡事件都归咎于运动训 练本身的误解3.3运动猝死发生的原因分析根据文献报道,绝大多数的运动猝死系心脏性猝死我们的 调查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在82例猝死病例中,心脏性猝死有58例 (70. 73%),其中,乂以心肌梗塞(36.21%)、先天性心脏病(15. 52%)和 心肌炎(13.79%)最常见冠心病患者运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更易导致血管痉挛、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律失 常或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本课题组所调查的22例因冠心病心肌梗塞 死亡病例中,有10例为教练员或体育教师,1例为退役篮球运动员, 平均年龄439. 40岁(10例);而我国报道的普通人群冠心病猝死发 病高峰男性为50〜59岁,女性60〜69岁[15],根据拾景达等的研究 [16],我国的教练员多数来自优秀运动员,青年时期有长期运动并摄 食高脂肪、高热能和高胆固醇饮食的历史;从事教练员工作后,体力 活动减少但仍摄取具以上特点的伙食,且在教练工作中精神经常处于 紧张状态,其高血脂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这也可能是 教练员因心梗猝死较多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1例体院学生(21岁), 2例专业运动员(1例篮球,18岁;1例短跑,21岁)在大强度运动中 死亡,均为临床诊断,其发病机制尚有待探讨11例因先天性心脏病猝死的病例中,有5例为马凡氏综合征, 其中2例经尸检发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马凡氏综合征为一种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引起骨骼、心血管和 眼部病变,诊断往往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国际上因马凡氏综合征运 动时猝死的最著名的病例为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本课题组所收集的 5例病例均具有体型瘦高的外部特征,3名为篮球运动员,另外两名分 别为排球和跳高运动员,死亡前均未能明确诊断。
提示在运动员选材 时,除重视外部条件外,进行详细的体检,注意除外本征是很重要的 本课题组成员曾通过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发现国家女排前主攻手XXX患 有马凡氏综合征,而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加以正确处理,从而避免了类 似美国海曼那样的悲惨事件发生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包括1例尸检证 实为右冠状动脉先天畸形,1例有梗阻性心脏病史,3例有先天性心脏 病史,具体不详Munscheck报道了 10例运动员猝死的心肌炎病例,认为心肌 炎为运动员猝死的常见原因[17]本课题组共收集到8例心肌炎病例, 在心脏性猝死中占第三位,已知的其中2例死前曾有病毒感染史,此 外,还有1例因医院抢救成功未列入统计的病例,医院诊断也为病毒 性心肌炎,提示:病毒感染时应慎重参加剧烈运动脑性猝死在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病例中也常见到剧烈运动可 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从而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 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本课题组共收集脑性猝死13例,涉 及脑溢血、脑血管破裂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知的有3例有高血压病 史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其余年龄均大于40岁有人认为,胸腺淋巴体质,肾上腺皮质薄、机能不全可使机 体应激能力低下而导致猝死。
本课题组收集1例,尸检发现为肾上腺 皮质薄本课题组还收集到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支气管扩张、 1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例哮喘急性发作,其与运动的关系尚有待于 探讨3.4运动猝死的预防运动猝死作为运动医学领域最严重的实际问题,如何预防和 避免其发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Michaelpratt把对猝死的预防划分为 三级,初级预防是在既往没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进行,因为有25%的 猝死者来源于这一人群;次级预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 人群中进行,因为猝死的绝大多数既往患有冠心病;三级预防是治疗 急性心跳骤停以防止发展为心脏猝死[18]具体到运动员而言,初级预防是指要保证医学检查(包括一系 列的运动试验)和随访国外报道的运动员健康检查包括常规体检和赛 前体检,体检通常包括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肺部的检查,以 及心电图检查等[19]已有研究证实,在健康检查中配合应用超声心 动图并不会增加经济负担和延长体检的时间,从而有助于更好的鉴别 运动性心脏和病理性心脏疾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 病[20]对于普通人群,初级预防更多的应是加强对病人的宣传教育: 如推荐中小强度运动,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修改游戏规 则以减少对抗,根据环境运动等等。
次级预防的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驱症状Droryy(1991)对1974-1986年发生运动猝死的20名以色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