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doc
6页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 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 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中国文化常识之一) 一 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留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公元纪年法我国从1949年起开头采纳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需把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月”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其次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根据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终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终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肯定值大的年月向肯定值小的年月挨次进展,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洁的方法,即假如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确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假如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假如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一个世纪的初期和未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20年和后20年. 从理论是讲,每一个世纪分为几个年月,每一个年月为10年但是习惯上人们并不详细称每个世纪的前20年(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为19年)为某年月而是笼统的称之为某世纪初,把以后的20~29年称为20年月,30~39年称为30年月,……,90~99年称为90年月。
这样每个世纪实际上只有8个年月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几处用了“千年月”这个概念,如在讲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遗址时说“这些城市开头兴建于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个“千年月”,公元前三千年月是指公元前第三个一千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间 在使用公元纪年时,应当指出的一点是: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与单纯的计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时间有所不同,即必需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这种算法归纳成一个简洁公式“前后相加再减一”这里之所以要减出一年是由于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不能根据数学上的正负数的概念来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间 二 封建纪年法(帝王纪年法) 教材在表达中国历史时,经常用象“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纪年方法,就是封建纪年法或者称为帝王纪年法 所谓谥号,从西周开头(秦朝不曾采纳),古代帝王,贵族和大臣等死后,由后人依据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而赐予的称号。
谥号有褒、怜、贬三种寓意,象周文王,“文”汉武帝的“武”,孝文帝之“孝文”等,都含有褒之意;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等则含贬意;周平王之“平”, 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 汉殇帝之“殇”就是有怜悯和怜悯之意了所为庙号,是和封建宗法祭祀相联系的一种专有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奉入宗庙立室祭祀时,都要赐予相称的尊号为某祖、某宗,这就是庙号除少数皇帝的庙号例外,一般的来说,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三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宋真宗等等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名称,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所定的“建元”,最终的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使用封建纪年的关键,在于搞清晰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区分 .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最终一字往往是“王”和“帝”,而且从时间上看,唐以前的皇帝由于谥号还比拟简洁(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所以多用谥号称皇帝如周文王,汉景帝等等唐到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简单,有的皇帝的谥号字数增加到10多个字,于是,一般都用庙号称皇帝庙号往往不是“祖”就是“宗”,如唐太宗,宋术祖等明朝到清朝时期,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皇帝,如崇祯,康熙,光绪等等。
三 干支纪年法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原是借用树木的干和树枝的支实是古人的数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据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时令大挠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相互协作,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其次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终癸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如1894年是甲午年,那么60年后的1954年也是甲午年中国历法始终就是采纳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娴熟地用干支来纪日;西汉末开头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斗”(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纳干支纪年方法 在历史上十二地支还与十二生肖和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相配对,即子(鼠 23-1时)丑(牛 1-3时)寅(虎 3-5时)卯(兔 5-7时)辰(龙 7-9时)巳(蛇 9-11时)午(马 11-13时)未(羊 13-15时)申(猴 15-17时)酉(鸡 17-19时)戌(狗 19-21时)亥(猪 21-23时)。
如1894年是甲午年,也是马年,1895年是乙未年,是羊年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还将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四季、方位相联系,这个问题很简单 四 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打算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历史上又消失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月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xx战斗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年反之,知道xx战斗完毕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思索题: 请你用以上方法算一算中华民国成立这年是公元 年? 民国 年?宣统 年? 干支是 年?生肖是 年?这一年与新中国成立相距 年? 与秦始皇建立秦朝相距 年?你诞生那年是公元 世纪的 年月?干支是 年?生肖是 年?1898年是戊戌年,那么1900年是干支 年?生肖 年? 用帝王纪年法区分以下人物:盘庚是 号,周文王是 号,唐太宗是 号,光绪是 号?有一部电视剧,汉武帝的臣民拜见他时山呼“武帝万岁”,正确与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