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子路死不免冠.docx
3页国学研究-子路死不免冠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冠雄鸡,佩猳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蕢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蕢聩,蕢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蕢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蕢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摘自《国学宝典》之《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前542),小孔子九岁出身寒微,幼至孝,百里负米养亲,名列二十四孝 子路年轻时生性粗野,好勇斗狠,讲信义,重然诺,深具豪侠之气他穿着另类,经常头戴雄鸡帽,身佩公猪形的饰物,并曾凌辱过孔子据说有一次,他拿了一把剑,跑到孔子的课堂上乱舞,剑锋好几次差点碰到孔子的鼻尖,但孔子却不气不恼,无动于衷。
子路自觉无趣,便把剑收起,准备离去孔子这才对他说:“你与其这样胡混日子,不如来我这儿读书吧!”子路却说:“我生来就像一枝好箭,读书干什么?”孔子说:“读了书就会有学问,就像在竹箭上装上了羽毛,箭头又安上了箭镞,这样的箭就更厉害了子路听了不以为然孔子很有耐心,用礼节一步一步地对子路进行潜移默化的诱导子路也渐渐为孔子的执着所动,偷偷地在外面听孔子讲了几堂课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穿着儒服,带着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拜入了孔子门下虽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但孔子却宽容爱护有加 自从子路追随左右,无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贴身护卫,屡次救孔子于危难孔子由衷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长于政事,孔子曾赞其“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后子路为卫国蒲邑宰,治蒲三年,勤政爱民,孔子过蒲,三称其善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政变,当权者孔悝与卫灵公的太子蒉聩勾结发动叛乱,率众袭击卫出公子路当时身在城外,闻讯急忙赶回,正好遇到同门子羔从城门出来,看到子路,对子路说:“出公势败,已然逃走现在城门已关,你可以回家了,不要去白白送死,这是他们的家事,与你无干。
子路心头一鼓热气往头上涌大声的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不能在他有难时躲开子羔摇了摇头,只好走了 恰巧这时有一位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便跟着进去到了蒉聩那里,这时,战斗已经快要结束了,蒉聩和孔悝登上了高台子路走上前去对蒉聩说:“君子哪里用得着孔悝这等悖背仁义的小人,请交给我杀了他蒉聩不听,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就命令手下的贴身护卫石乞、壶黡下台进攻子路子路虽然英勇,但身被刺伤数处,被砍断其冠缨 冠是古代礼仪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戴冠,成年后要行冠礼,而平民只能戴巾儒家弟子更视戴冠为礼之大端危急时刻,子路想起夫子的教诲,便扔掉了手中的剑,昂然说:“大丈夫死不免冠,容我结缨再战!”然而敌人并没等他理好帽子,便一拥而上把子路剁为肉酱 孔子深知子路性格刚强,难有善终,得悉恶噩后悲恸万分,为之不食肉糜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