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0656178
  • 上传时间:2018-01-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5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国际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主要的理论流派霸权稳定论一、霸权稳定论兴起的现实背景总括:20 世纪 70 年代相互依存论兴起是对变革的顺势反应,解释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现象;而霸权稳定论则是则是对同一时期出现危机的系统反思,关注维持和管理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1.资本主义第二黄金期(危机潜藏)①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飞速增长,商贸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② 国际经济制度建设: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国际制度表现为,国际货币领域额规定汇率制;国际贸易领域关贸总协定;国际金融领域的 IMF和 WB ③ 美国以霸权身份建立起新的国际体系(70 年代后,发达工业国陷入十年滞涨阶段,高失业、高通胀、低增长,固定汇率结束,美国霸权衰落)二、理论兴起与主要关怀(一)关于国际体系与霸权美国霸权衰落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危机,促使学者开始探讨霸权国家和国际级体系管理之间的关系,这是霸权稳定论的逻辑起点→Q1:对国际体系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国际体系定义:体系是一种通过以某种控制形式进行的(霸权主导模式) ,通过有规则的互动(国际机制、制度、规则的建立)而连接在一切的多种多样行为者的结合体(霸权国与一般强国) 。

      ↓Q2:国际体系的控制方式和国际政治变革的类型(霸权主导下的控制和霸权周期过程中的变革)控制方式 ①国际体系中的政治联盟之间的权力分配(传统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联盟理论解释美国联盟战略对战后世界的控制)② 威望等级(美苏在两极世界中的地位)③国际体系中权力与规则 (第二个黄金期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变革类型 ① 体系的变更(组成国际体系的行为者的性质的变化,主要强国身份的替换)② 系统性变革(国际体系的控制或统治形式的变化,欧洲多极均势变为了后来的霸权主导模式) ③ 行为体互动形式的变化(国际体系中的行为者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互动或使各种进程的变化)↓Q3 :理解霸权国身份的三种模式(何谓霸权,不同视野的统观, )① 基本力量模式 : 霸权就是在物质力量和物质资源具有绝对优势(关键的四2种资源是原材料、资本、市场、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中的竞争优势) 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强调了市场规模(庞大的霸权国市场规模,开放和抗拒敌友) 、货币(储备货币地位) 、经济的灵活行和流动性(霸权国改造自己以及全球适应能力强于垄断和自给自足)② 力量激活(行动)模型: 霸权就是一个国家有能力,且有意愿为维持主宰国家间关系制定必要规则 (基欧汉《霸权之后》 ) (后霸权解释模式认为基本力量模式解释的局限性,能力和意愿同时不可少) 。

      ③ 马克思主义霸权模型:基本不强调不重视霸权这个概念,但沃勒斯坦认为霸权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霸权是一种机制存在:某一大国在大国间竞争中,将其任何领域原则与意愿加于国家体系中④ 意识形态“霸权”:权力是以各方共同同意的形式出现 (二战后美欧大西洋联盟的存在)↓Q4:霸权和国际体系稳定(三大问题之一,经济领域和政治军事领域的不同路径)① 世界经济领域霸权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 年世界经济萧条》将霸权国的领导权和世界经济体系稳定联系起来,开放自由的世界需要一个居霸主地位的强国在讨论英国没有能力而美国缺乏意愿致使危机横行的情况后,金氏的结论是:国际体系内部必须而且只能有一个霸权国家来制定有效的国际机制,维持经济健康成长而避免混乱产生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认为霸权、自由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是自由市场出现发展的前提② 世界政治和军事霸权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有系统论述,吉尔平从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统治形式的分类)是对 Q2 论述的扩展,⒈国际体系中的政治联盟之间的权力分配,包括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结构,威权同盟(普遍而持久) ;二元结构下两强控制和调节各自范围内及相互间互动关系;多极均势结构,更多国家通过施展外交手段和挑起公开冲突来控制相互行为。

      ⒉威望等级(具有一定的特殊内容的命令将为一定人群所服从的可能性)军事实力的声望是威望通用货币符号,威望同战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⒊国际体系中权力与规则:习惯与国际条约的积淀,三个方面涉及主要是外交行为和政治往来受制于详尽系统法典;某些战争法规;国家之间经济和其他领域交往的体系规则规则以共同利益和价值为基础,但主要依据还是一个社会体系中居支配地位集团或国家的利益权力需求③ 霸权和国际体系稳定要注意的具体问题Q(1)霸权国家利益 金德尔博格关注的霸权国花费代价维持体系的问题吉尔平认为维持体系的主动力是霸权国家的目标和利益,对外政策都是围绕自己切身利益制定的国际领域中国家利益是多样化的目标群,国家的战略追求是令人满意的战略而不是单一目标的最大化,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缺一不可Q⑵ 国际体系公共利益 他国接受霸权国统治以及认同合法性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益的提供→而统治权合法性基础的三个相关因素是:强国在最近霸权战争中的胜利,以及强加自我意志于他国的能力,签订确立现状条约和为现存秩序制定章法的权威性;支配地位大国提供了经济秩序或国际安全的公共物3品;意识形态宗教或其他方面共有价值观念的一系列国家支持一方面来源于共同利益的存在,这些国家可以从霸权国家主导建立的国际经济体制中获益;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对自由的市场秩序和理念感兴趣,霸权国家可以鼓励但不能强迫其他国家遵守相关规则;最后是来自在意识形态、宗教或其他方面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

      )→ 霸权国的统治为其他国家接受的关键是公共品的提供,●建立在最惠国待遇上的一视同仁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货币●国际安全的提供但是搭车行为的不可避免又成为一种困局Q⑶ 国际体系中的相互受益 既对霸权国有好处,又对体系成员有好处,是相互收益过程吉尔平从历史经验发掘只有英帝国统治和美国治下和平出现过这种情况→ 相互受益是霸权国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国际体系稳定的基础Q5 霸权周期和国际体系的变革(三大问题之二,霸权国家的兴衰与国际体系变革的关系)① 霸权周期的概念:指霸权国从兴起到衰退的整个历史时期,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同霸权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乔治·莫德尔斯基的五个长周期(《探索长周期》 ) ;沃勒斯坦从世界经济系统不断周期性出现垄断的逻辑出发,认为国家体系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存在长周期变动,既“霸权周期” ;吉尔平将国际政治的转变描述为帝国周期,国际体系就是以这些霸权国的兴衰为特征不同霸权在各领域优势的发挥不尽相同,兴衰基本上都会经历上升阶段(ascending hegemony)—胜利阶段(hegemonic victory)—霸权成熟阶段(hegemonic maturity)— 霸权衰落阶段( declining hegemony) 。

      真正的霸权数量稀少但达到霸权的时间短暂根据吉尔平的看法,相继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大国的扩张一直到进一步变革和扩张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为止(边际成本的均衡) 国际体系达到平衡,一旦达到这种平衡状态,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就开始破坏这种平衡②霸权周期的动力:成本与收益(导致衰落的潜在原因)吉尔平认为霸权周期的动力是经济成本问题(两个不同时期但霸权周期动力不变) ,帝国周期取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帝国的扩张收缩需要达到成本与资源的平衡;现代国家体系中,成本收益同样是霸权周期的动力(和帝国时期的区别主要是三点:民族国家的出现,建立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以及世界性市场的出现,产生了近代欧洲均势体系与 20 世纪霸权体系) 根据效益递减规律,收益减少成本增加限制了霸权国继续扩张之能力→沃勒斯坦的思路也是这样,国家体系中霸权不是一种存在状态,是大国相互竞争中的点,霸权统治时期国家体系是暂时稳定的,追求霸权是各国目标Q(1)关于成本收益与霸权国衰落的问题(一种解释霸权衰落的视角,体系与国内影响)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而言, 维持霸权的成本趋于上升,特别是面临支付的成本大4于所获得的收益,这是霸权主导模式中的一个必然出现的问题。

      换言之,是国家间的不平衡增长改变了变革国际体系的成本(扩张和崛起的成本同时改变) ,也改变了国家是否想变革国际体系的动机→ 就霸权国内的安排来说,成本收益核算体现为对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争夺,霸权国的国内消费和为保护自由体制而付出的防务开支比国民储蓄和生产性投资增长更快,霸权国家经济上无力负担成本,霸权必衰霸权衰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之前提过的搭便车行为Q6 霸权战争与国际体系的变革(三大问题之三,霸权维持稳定→体系失衡出现霸权战争→变革国际体系基本规则)霸权国在体系失衡和新兴国家挑战下的对策(两条路线图):⒈增加资源,寻求增加保持在体系中地位和承担义务所需资源 ⒉减少成本 减少承担义务和相应成本,有限收缩但历史证明第一种路线难以实现,收缩带来霸权国和新兴国矛盾尖锐解决结构和权力再分配之间不平衡的主要手段是霸权战争,是大国相对地位的最终测定国际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主要体现为居支配地位的国家的兴衰变迁→霸权战争一直是世界政治体系变革的基本机制→霸权国家与挑战国家(新兴国家)之间的互动是国际政治体系变迁的主要动力Q7 霸权稳定论的缺陷和质疑(衰落派和复兴派)来自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 ,霸权稳定论的局限性在三个问题上得到体现。

      ① 霸权与国际合作基本逻辑:霸权是国际合作的充要条件,霸权之后合作可能性很小吉尔平的观点是,只有在霸权存在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类型的国际经济秩序,即自由经济秩序才能繁荣和充分发展国际机制理论认为霸权后合作可行,基于共有利益创造合作机制, ;霸权衰退不足以改变机制自主性维持② 霸权和国内因素霸权稳定论对国内政治、利益和问题所做预测不够充分,比如精英阶层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维护国际体系和国际经济制度的跨国联盟③霸权和社会联系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忽视各个社会之间多渠道联系的复杂情况↓衰落派 对霸权是否衰落问题,基欧汉后霸权理论 保罗·肯尼迪 :过度扩张导致衰退 搭便车行为 新的更有竞争力的国家 均势必然存在复兴派 美国拥有特权和优待(亨廷顿) 美国拥有结构性权力和软权力(苏珊斯特兰奇:失落霸权存在的神话) 英国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 Gramscian 强调意识形态霸权5 Ikenberryt 重视对美国霸权的路径依赖 Wohlforth 提出了单极稳定世界新自由制度主义Ⅰ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一、复合相互依赖兴起的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社会出现了一些本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美元浮动(“双挂钩”规则的改变,固定汇率时代结束) ;石油冲击(发展中国家首次以经济手段对发达国家采取行动,有重要政治意义。

      反映经济依存如何转化为政治力量的现实) ;贸易保护主义(浮动汇率、能源价格上涨、日本竞争力增强;NICs 进入世界市场、滞涨衰退→贸易自由化减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低层次政治”上升为“高层次政治” ,相互依存在 70 年后期最为系统理论被提出代表作有理查德·库珀(哈佛教授) ,而基欧汉与奈被认为是集大成者二、主要观点和理论关怀Q1 相互依存的定义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依赖指的是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Q2 对相互依存理解需注意的问题①相互依存不意味着互利彼此交往活动付出代价才称得上是相互依存因此互利不一定,冲突可能更多相互依存论主张,相互依存的双方只存在相对收益和分配,即相对受益和相对受损,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②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非零和”传统国际政治不一定是“零和”政治,而经济上相互依存也不一定是“非零和”政治经济相互依存也包含着竞争,即便合作会带来纯利润也是如此③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完全平等相互依存不能局限于相互之间均等的依存通常情况下,最有可能为行为者提供影响力的是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称情况,依存性较小的行为体将相互依存关系作为一个筹码,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