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doc
3页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论文关键词 互文 渊源 整合 言语行为 层次 论文摘要 “互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文学界乃至文化界一向把它看作是一个文 学批评概念,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它却是一个训诂术语、修辞方式术语,其实,这两种学 术传统中的互文不但是有区别的,而且更是有联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方“互文”概念 比较梳理,提出统括中西方“互文”的“互丈”理论,在言语行为的不同层次上把中西方“互文” 整合起来 “互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文学界乃至文化界一向把它看作是一个来自西方的 文学批评概念,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它却是一个训诂术语、修辞方式术语如何看待 中西方学术传统中对“互文”的认识,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西方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 西方“互文”概念在中国有不同的名称克里斯蒂娃最初生造了一个法文词 Intertextualite(还有一个单词 intertext)中文对此有不同翻译方法, “互文性”(简称“互文”)只 是这个词的各种中文译法之一,其他译法还有“文本互涉”“互涉文本”“文本互释性”“文际关 系”“间文本性”“文本间性”等等目前学术界使用“互文性”或“互文”这个译名的人明显居多, 已呈约定俗成之势。
克里斯蒂娃受到巴赫金的影响,在《如是》(TelQuel)杂志的两篇文章(《词、对话和 小说》 ,1966/《封闭的文本》 ,1967)中正式创造和引入了“互文(Intertextualite)”这个词接 着,她又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1969)中明确互文的概念“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 他文本的表述”后来,互文性又被索莱尔斯重新定义:“每一本文本都联系着若干文本, 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 ” 西方互文性是一个不稳定的概念,它在被用于文学批评话语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定 义一般我们认为西方互文性概念分流成两部分:一种是广义互文,以克里斯蒂娃、巴特、 里法特尔为代表;另外一种则是狭义互文,以热奈特、安东尼·孔帕尼翁、洛朗·坚尼、米 歇尔·施奈德为代表 广义互文思想来自于巴赫金巴赫金提出一个文本活动中,他性的概念是决定性的, 也就是说每个文本的语言都承载着其他人的词,意识时时刻刻满含着外在于它的要素,这 些要素来自于他人克里斯蒂娃由此提出互文性是文本存在的方式,强调由文字、词语等 引出的文本间的对话,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多种话语巴特(1973)在《大百科全书》 “文本 理论”这一词条中,提出:“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组织和引用已有的言辞”, “互文是由这样 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范畴:已无从查考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地引用和未加标注的 参考资料。
”巴特的思考使互文性的概念更加贴近阅读,他率先从两个层面思考文学接受理 论:一方面是写作对文学地接受,另一方面是阅读对文学地接受里法特尔(1979)把“互文” 真正变成一个接受理论概念,他把互文定义为“读者对一部作品和其他作品之间关系地领会, 无论作品先于还是后于该作品存在 ” 1982 年热奈特《隐迹稿本》的出现决定了广义互文向狭义互文地过渡狭义互文认 为广义互文概括的范围太泛,互文应该被看作文本写作的技巧,有迹可寻的迹象应该成为 互文理论的研究对象,更加强调一个文本确实出现在另一个文本之中结构主义阵营中的 热奈特称“互文性”为“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他给互文性定义是“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 本中切实地出现”,在他看来,任何文字都是跨文本的,任何文本都是产生于其它文本之上 的“二度”结构热奈特的跨文本性主要有五种类型:一、互文性(引语、典故、原型、模仿、 抄袭等);二、类文本(作品的标题、副标题、序、跋、插图、护封文字等);三、元文本性(文本与谈论此文本的另一文本之间的关系);四、超文本性(联结前文本与在前文本基础上 构成的次文本间的任何关系);五、原文本(组成文学领域各种类型的等级体系)。
从这五种 分类看,热奈特对“互文性”内涵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它文本之关 联的基础之上,他的目的是促使“互文”形式化热奈特还研究了抄袭、参考和暗示,以及 “超文”中的戏拟和仿作 孔帕尼翁 1979 年系统研究了最主要的互文手法一引用,他把引用当作所有文学写作 的模式,他说“所有的写作都是拼贴加注解,引用加评论 ”施奈德(1985)在《窃词者》中则 专门研究抄袭,把抄袭的概念扩展成为互文性的主要形式 洛朗·坚尼对互文手段进行分类,分析了文本被再次使用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各种转变 形式他不算详尽地对互文手段进行了如下分类: A、叠音连用:即取一段文字的谐音,但词形不同; B、省略:即断取已有的文本; C、发挥:即通过增加潜在词义转化原文 D、夸张:即通过夸大语言形式来转化原文; E、语序颠倒:就是颠倒被重复或引用的句子成份; F、改变词义深度:就是重复使用一个词或话语片段,同时使词义的深度在新的背 景下得到改变例如,单字面去理解一段原来有象征或隐喻意义的文字,或反之亦然二、中国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 中国学术传统中的“互文”历来也有不同的称呼:互文、互言、互备、互体、互参、 互辞、互其文、互文见义。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毛诗笺》中“互文”的称法有:互辞、互 文、互言、互其文等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除称“互文、互言”外,还称“互相足、互 见其义、互相见、互相发明”等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 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 ”清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称此类语言现象为“参互见义”杨 树达在《汉文文言修辞学·参互》中称之为“参互”,包括“互备”和“举隅” “互文”在中国最早是训诂学上的术语,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单位,互相呼应,彼此渗透,相互牵连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 容”(《语言学百科辞典》39 页),或者“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文中,上文里隐含着下文 里出现的词语,下文里隐含着上文里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大学修辞》280 页)也就是训诂学家在注解古人著作时,指出古人在著书时,会在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 有关词语,互相包含,互为补充;今人在理解古人著作时,应该对上下文中有关词语进行 互换,补足省去词语的含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古人著作的精神实质顾炎武在《日知 录·说卦杂卦互文》中就说:“古人之文,有广譬而求之者,有举隅而反三者。
今夫山,一 卷石之多,今夫水,一勺之多天地之外复言山水者,意有所不尽也 《坤》也者,地也, 不言西南之卦举六方之卦而见之也,意尽于言矣 ”,意思是古人在创造文章的时候,常 常举一反三,言不尽意再比如,儒家对《周易》解释过程中,常使用术语“互文”周易以雷、风、雨、日 四种现象开始,然后列举艮、兑、乾、坤四个卦名,表示这是卦,同时也是象,这种表达 方式称“互文” “互文”排列方式反映事物的由动至静、由显至藏的过程,即“雷以动之,风 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说卦传》) 此外训诂方式中的“互训”亦可以看成词语层面的互文,只不过“互训”并没有语言层 面的互换、补足等程序 “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解词方式,如:讽,诵 也诵,讽也(《说文》)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 还有,周易中的“互体”也可以看成符号图形层面的互文 “互体”指称“一卦的六爻中, 除内卦与外卦这样两个经卦外,另有二爻、三爻、四爻这样三个爻组成一个新的经卦,再 由三爻、四爻与五爻组成一个新的经卦,这种内外两卦交互组成一新卦象 近代,随着西方修辞学的引入,训诂学意义上的“互文”又进一步被理解为一个辞格, 变成写作中的一种技巧,它要求两个语言结构间结构形式上有对称性,意义内容上有互补 性。
《大学修辞》280 页)因此,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可以使文句简练对称,使音节 铿锵和谐,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中国学术传统中的互文从句子结构上有短语互文、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句互文、 多句互文;从语义补充上,互文有:“A 等于 B,B 等于 A”“A 句等于 A+B,B 句也等于 A+B”“A 不等于 A 却应解作 B,B 不等于 B 却应解作 A”“A 等于 A+B,B 句却只等于 B”“A 等于 A+与 B 相关者,B 等于 B+与 A 相关者”“A 等于 A+对 B 的否定,B 等于 B+对 A 的否 定”(胡范铸,1993) 短语互文,如:奇山异水;当句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对句互文,如: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辞》);鼎足互文,如:“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 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多句互文,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读诗书……(《孔雀东南飞》) A 等于 B,B 等于 A,也叫“互文等训”,如: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这里“为” 和“与”构成等训 门禁编辑整理 严禁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