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闺怨诗小学白华.docx
5页闺怨诗精选: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困难,之子不犹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々,视我迈迈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解释 ⑴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芒 ⑵天步:天运,命运 ⑶犹:借为“媨”,好不犹,不良 ⑷滮(biāo):水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北 ⑸昂(áng):我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灶 ⑹懆(cǎo)懆:愁苦担心 ⑺迈迈:不快乐 ⑻鹙(qīu):水鸟名,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梁:鱼梁,拦鱼的水坝 ⑼疧(qí):因忧愁而得病译文 开白花的菅草呀,白茅把它捆成束呀这个人儿远离去,使我空房守孤独呀 天上朵朵白云飘,甘露普降惠菅茅怨我命运太困难,这人无德又无道 滮水缓缓向北流,浇灌稻子满地头长啸高歌难过怀,那个美人让人忧 砍那桑枝作柴烧,放入灶堂火焰高想起那个大美人,痛心疾首受煎熬。
宫内敲钟钟声沉,声音必定外面闻想起你来心难安,你观察我却忿忿 秃骛就在鱼梁项,白鹤就在深树林想起那个大美人,实在煎熬我的心 鱼梁上面鸳鸯站,嘴巴插在左翅间这个人儿没良心,三心二意让人厌 扁平石块来垫脚,踏在上面人不高呀这个人儿远离去,使我忧愁病难消呀鉴赏 《毛诗序》说:“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序辨说》云:“此事有据,《序》盖得之并认为此为申后自作这是颇可征信的从《诗经》保存的众多弃妇诗可以看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婚姻中的女性都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假如遇人不良,被遗弃的命运就在所难免《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以及此诗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这样的史实固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刚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一切旧道德都在社会巨变中承受着考验,男女地位也是这样,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正由于如此,《诗经》中的弃妇诗比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具有更为肤浅的心灵震撼力和历史熟悉意义。
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净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原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现在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而让人心寒的悲剧基调 其次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反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仆人公的不公正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浇灌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仆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
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慨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仆人公美德不被丈夫观赏,反遭遗弃的命运故王先谦云:“诗人每以薪喻昏姻,桑又女工最贵之木也以桑而樵之为薪,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贵贱颠倒甚矣《诗三家义集疏》)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现在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定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比照中弃妇的和善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亮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雪白柔顺和鹙的贪欲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仆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缘由,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假如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会有今日的结果。
诗最终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薄命运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必定忧思成疾朱熹《诗集传》以为“扁然而卑之石,则履之看亦卑矣如妾之贱,则宠之者亦贱矣是以之子之远,而俾我疡也”此说可备一解 最终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洁净的气概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