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章荀子哲学23ppt课件.ppt

26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80574103
  • 上传时间:2024-08-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34.52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荀子哲学 荀子生平荀子生平 荀子,名况,字卿亦称孙荀子,名况,字卿亦称孙卿(卿(““孙孙””姓为避汉宣帝刘询之讳)姓为避汉宣帝刘询之讳)战国后期赵国郇(今山西临猗)战国后期赵国郇(今山西临猗)人生卒年约为公元前人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13313--前前235235年享年7979岁 荀子是一名与孟子齐名的儒学荀子是一名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年轻时就崇拜孔子,是孔大师年轻时就崇拜孔子,是孔子后学子弓的私淑弟子(未亲自授业的弟子)子后学子弓的私淑弟子(未亲自授业的弟子) 荀子博学善辩,前荀子博学善辩,前285285年(年(2929岁)游学于齐岁)游学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自前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自前283-283-前前264264年,年,在这里三为祭酒(尊长在这里三为祭酒(尊长 ) 荀子的政治、学术生涯主要包括两次入齐,荀子的政治、学术生涯主要包括两次入齐,一次入秦,一次入赵,三次入楚一次入秦,一次入赵,三次入楚 两次入齐两次入齐:第一次前:第一次前285285年(年(2929岁),劝说岁),劝说齐湣王实行王道失败后齐湣王实行王道。

      失败后入楚入楚因未被重用,因未被重用,又于前又于前283283年(年(3131岁)岁)二度入齐二度入齐,直到前,直到前264264年年((5050岁)入秦岁)入秦 一次入秦一次入秦:前:前264264年(年(5050岁),建议秦昭王岁),建议秦昭王重用儒者,实行王道重用儒者,实行王道失败后于前失败后于前255255年(年(5959岁)岁)二度入楚二度入楚,被委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被委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 一次入赵一次入赵(时间不详):被拜为上卿时间不详):被拜为上卿不久不久三度入楚三度入楚,复任兰陵令前,复任兰陵令前238238年因年因楚相春申君被杀而受到牵连免官约前楚相春申君被杀而受到牵连免官约前235235年去世 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现存有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现存有3232篇,篇,包括包括《《性恶性恶》《》《天论天论》《》《礼论礼论》《》《解蔽解蔽》《》《正名正名》》等等 荀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即李斯和韩非荀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即李斯和韩非 v 荀子虽然同属于儒学大师,但其思想与孔孟荀子虽然同属于儒学大师,但其思想与孔孟有较大的区别:有较大的区别:v 第一,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第一,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v 孔孟重仁重义是从人的人格修养出发的,其孔孟重仁重义是从人的人格修养出发的,其人生目标是由人生目标是由“内圣内圣”而而“外王外王”。

      荀子重礼荀子重礼则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在荀子则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在荀子看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结成一定的群看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结成一定的群体(体(“能群能群”),为此则必须确定尊卑贵贱的),为此则必须确定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等级秩序(“能分能分”)所以荀子罕言)所以荀子罕言“仁仁”而多言而多言“礼礼”((“隆礼隆礼”)由此可见,孔孟)由此可见,孔孟的伦理学的伦理学 v属于属于““宗教性伦理学宗教性伦理学””(以现实世界之(以现实世界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天命、天道、天天命、天道、天意、天理为依据的伦理学),它关注人意、天理为依据的伦理学),它关注人格修养,道德格修养,道德““自律自律””;荀子的伦理学;荀子的伦理学则属于社会性伦理学(以社会存在与发则属于社会性伦理学(以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为依据的伦理学),它关注社会展需要为依据的伦理学),它关注社会秩序,道德秩序,道德““他律他律””因此可以说,荀因此可以说,荀子既继承又偏离了孔子的思想子既继承又偏离了孔子的思想 v 第二,孟子重人格追求,属理想主义者;第二,孟子重人格追求,属理想主义者;荀子重现实制度安排,属现实主义者;荀子重现实制度安排,属现实主义者;v 第三,孟子主张性善(人的社会性、道德第三,孟子主张性善(人的社会性、道德性);荀子主张性恶(人的自然性、生物性;性);荀子主张性恶(人的自然性、生物性;v 第四,孟子强调第四,孟子强调“民本民本”;荀子强调尊王;;荀子强调尊王;v 第五,孔孟主张第五,孔孟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荀子主张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天人相分”但这种但这种“天人相分天人相分”通过通过“天人交相胜天人交相胜”的论证,最后又走向了的论证,最后又走向了“天人天人合一合一”但不是孔孟以但不是孔孟以“天道天道”为中心的天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而是以人合一,而是以“人道人道”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为中心的天人合一 v 第一节第一节 性恶论性恶论v 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教化)也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教化)也v (一)经验证明一)经验证明荀子曰:荀子曰:“人之性恶,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wù))焉,顺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v (二)逻辑上的反推证明二)逻辑上的反推证明荀子曰:荀子曰:“故枸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制法度,以矫饰(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雎,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纵性情,安恣雎,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v (三)道德感产生的证明三)道德感产生的证明。

      荀子曰荀子曰“凡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为善者,为性恶也用此观之,人之为善者,为性恶也 v (四)对孟子性善论的驳斥四)对孟子性善论的驳斥荀子曰:荀子曰:““孟子曰: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 v 二、人性在于其自然性、生物性二、人性在于其自然性、生物性v 其表现是人的各种自然生理欲望,如其表现是人的各种自然生理欲望,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骨体肌理好愉佚””等。

      对于这些自然生等对于这些自然生理欲望,即生物性需要,如果不加以引理欲望,即生物性需要,如果不加以引导或改造,任其发展或膨胀,必将对社导或改造,任其发展或膨胀,必将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v 三、人可以通过君师、法制对人性加三、人可以通过君师、法制对人性加以引导、改造,即以引导、改造,即““化性起伪化性起伪””,使人,使人性化恶为善性化恶为善 v v 荀子曰:荀子曰:““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于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于性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性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异而过众者,伪也 ” v 荀子曰:荀子曰:““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四、孟荀人性论的异同四、孟荀人性论的异同 张岱年说:张岱年说:““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言性恶人的特质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言性恶, ,是说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 ,与荀子与荀子所谓性所谓性, , 实非一事孟子所注重的实非一事孟子所注重的, , 是性须扩是性须扩充;荀子所注重的充;荀子所注重的, , 是性须改造虽然一主性是性须改造虽然一主性善善, , 一主性恶,其实亦并非完全相反究竟言一主性恶,其实亦并非完全相反究竟言之,两说未始不可以相容;不过两说实有很大之,两说未始不可以相容;不过两说实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大纲》》)) v 第二节第二节 礼论礼论v v 一、礼的产生在于一、礼的产生在于“化性化性”,使人性,使人性化恶为化恶为善善 v v 荀子曰:荀子曰:““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 v 二、礼有三个本原:天地、先祖、君师二、礼有三个本原:天地、先祖、君师v v 荀子曰:荀子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 v 三、礼的本质在于三、礼的本质在于“分分”与与“别别”,即确,即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其功能在于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其功能在于“养养”与与“强强”,即,即“养人之欲养人之欲”和和“强而胜物强而胜物” v v 荀子曰: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曰: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荀子曰: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之所以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 v 四、四、“礼治礼治”的本质是的本质是“人治人治”v 荀子曰:荀子曰:““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 v 五、五、“礼礼”应该与应该与“乐乐”相结合,通过礼相结合,通过礼乐教化提升人的人格,调节社会关系,维护乐教化提升人的人格,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v “礼礼”的功能偏重于的功能偏重于“分分”与与“别别”,,“乐乐”的功能偏重于的功能偏重于“合合”与与“同同”。

      二者相二者相互为用,共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互为用,共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v 《《礼记礼记··乐记乐记》》曰: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v 荀子曰:荀子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乎人心矣 v 第三节第三节 天论天论v 一、一、““天之二分天之二分” ” 与与““天人相分天人相分””v (一)天之二分:宗教神性之天和自然之天(一)天之二分:宗教神性之天和自然之天v 荀子曰:荀子曰:““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意为不探讨天的意图)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意为不探讨天的意图) ” v 荀子曰: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v (二)天人相分:天与人具有不同的职分,(二)天人相分:天与人具有不同的职分,人应该根据天(自然界)提供的条件并按照其人应该根据天(自然界)提供的条件并按照其运行规律安排好生产、生活,以满足自身生存运行规律安排好生产、生活,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v 荀子曰:荀子曰:““强本以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强本以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chǐ) ,则天不能,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v 二、二、““天人交相胜天人交相胜” ” 与与““制天命而用制天命而用””v 天人可以相互影响;人可以根据天天人可以相互影响;人可以根据天(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利用和改造天,(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利用和改造天,使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使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v 荀子曰:荀子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於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於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v 思考题:思考题:v 1.1.荀子对性恶论做了怎样的证明?孟荀子对性恶论做了怎样的证明?孟荀人性论的异同何在?荀人性论的异同何在?v 2.2.荀子认为礼的本质和作用怎样?荀子认为礼的本质和作用怎样?v 3.3.荀子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如何?荀子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如何?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