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及其文化思考.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5851016
  • 上传时间:2018-06-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02.9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鞍南师范学院学报? ! !∀年古代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及其文化思考刘光华王敬群本文所论述的勺#童教育”专指十五岁之前的少儿教育这是因为古代中西方对于儿童年令的划分没有共同的标准,对儿童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如古代中国就把儿童称 之为“蒙童”、“幼童”等为便于比较,不产生误解,特作此说明中西方儿童教育在原始社会大 致相同,都是儿童公有和儿童公 育男女在∃岁前,不分性别地生活在一起,由妇女负责照管,八、九岁后就男女有别了男儿扭男子指导,学习男子应做的事,女儿由妇女教以妇女应尽的职责原始社会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都在氏族无偏无私的教导下,成长为合格的成员其教育包括社会道德的、生产劳动 的、宗教的教育,如关于 氏族部落的成训、禁戒、图腾、神袄、历史传说、习惯风俗、地理环境等由于 当时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教育具有一定的狭隘性随着阶级的产生,出现了文化教育的萌芽,中西儿童的教育观才开始有了分歧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儿童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管理上的不同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论述古代中西儿童教育的异同及其产生异同的文化背景一&儿童观就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 的观点的 总和上古社会的历史 表明,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这种以家庭自然嗽济为主体的农耕社会的组织原则,集中体现为以父为家长,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观众。

      另一方面,在跨入阶级社会时,中国并没 出现如古罗马 由家庭奴隶制专变为劳动奴隶制的∋清况,而是在氏族社会解体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由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又由家族奴隶制转化为宗法奴隶制,后来又发展为宗法封建制这种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并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得以发展延续的宗法传统,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要想符合与适应这种传统,就必须确立相应的人伦关学堂设有堂长一人,书记二人,会计 一人学堂里担任管理职务的多为举人、附生、增生乃至各级候补官吏,待遇除堂长为学堂里薪水最高者外,其余一般都低于教员,如兼有教课任务者,因身兼两任,那么,薪水也较高责任编辑崔宏&第∀期古代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及其文化思考??()∗ 口国 ‘ ∗‘∗ ∗?∗∗ ‘ ∗∗∗ ∗‘,‘)口舀‘∗∗∗∗ ∗口曰,)∗+一),‘∗ 曰 旧 ∗∗ ,∗∗州 ‘ ∗ ∗侧 曰 曰 ∗ ∗∗ ∗∗∗∗ ∗ 曰∋ ∗ ∗ 曰∗ ∗ ∗∗, ∗ ∗ ∗ ∗ ∗ ∗ ∗∗ ∗∗ ∗∗ ∗∗, ∗州 ∗ ∗∗ 一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因 此,在家庭中就 表现为家长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比如父母可以膏卖子女对父母来说,子女是家庭财产的一部 分,父母有权处置。

      父母可以扑打子女,子女不但不应逃避,还应当怡然受之父母对子女有生杀大权,“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父母还可以决定婚姻关系,子女不得违抗父母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 《汉书、韦贤传》&等等这种由宗法 观念而导致的“孝”就扼杀了儿童的个性和自由在家庭内,儿童没有人格,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圈子,乃是血缘关系和天然义务儿童从小接受的是“孝顺”和“驯服”的观念,“顺从”和“少年老成”常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儿童教育没有明确的年令划分,其价值常在多大程度上“像大人一 样”为衡量尺度,而不多考虑儿童的天性,以致于使儿童教育越来越趋于成年化而在西欧封建社会,儿童却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虽然把儿童视为父母隶属品的 观念和基督教的原罪 观念仍占统治地位,对儿童施以鞭答,体罚等肉体与精神虐特也被认为是合情合法的,但其家长制具有较多的民主意 味,儿童在家庭中占有较高的 地位,在教育上 注重 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说服感化,儿童被赋予独立的人格公元一 世纪初古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就曾发表健康的儿童观,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是自然赋予的,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广泛发展的可能性,愚钝儿童和低能儿童是极少的。

      但儿童具有个性特点,教师应善于 识别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潜在能力和特长而我国的 孔子虽也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 题%《论语、阳货》&,承认人性相近,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在人之个性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但他同时也认为人有先天的智愚之分,可以“生而知之”,“上智与下愚不移”%同上书&宣扬天赋才能不可动摇,抹杀了儿童的个性特点可见,我国古代对于健康的儿童观仍缺乏一定的认识,儿童的独立人格不被重视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斯多德首先作了划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尝试他依据教育适应自然观点,提出教育年令分期问题,把人从出生到七岁划为儿 童期规定儿童期主要接受家庭教育,而且主要是体育儿 童要从小习于寒冷,加强体 格锻)“’+一一““∋‘∋‘、一’、’“,“一‘代−’竺). 炼,此时要特别加强活动性游戏和故事的教育雅典教育也规定男女儿童七岁前接受家庭教育,七岁后,男孩入校求学,女孩在家学习家事柏拉图也有过类似的划分,只是没有这么详细罢了而我国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中,却唯独没有提到过教育 年令分期问题,一般都把十五岁前的教育作为儿童教育,这样就 必然导致儿童教育的成年化直到宋代的朱熹才把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主张儿童从八岁起入小学,受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教人做事,其内容有洒扫、应对、进退及六艺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方面,古代西方很早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和 谐发展的儿童教育观,并且特别重视体美早在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就提出了以“身心 既美且善”为育人标准的 和谐发展理论其 中,身的教育不仅着眼于军事准备,而且注意到躯体的健美匀称,动作的灵活适度心的教育被称为“音乐教育”,包括文字、文学和文 化教育、狭义的音乐教育而道德、宗教教育则贯穿在全部身心教育之中规定七到十四岁儿童入私立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前者学习读写算,后者学习音乐、唱歌、诵诗十三岁儿童入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即角力、竞走、跳高、游??息旅南师范学院学报?!!∀年 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泳、投枪等&柏拉图认为儿童教育 主要内容是音乐和体育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在音乐教育中包含智育与美育,强 调音乐 和体育对于 形成儿童德行的影响,他说/“好的辞词,好 的歌词,好的仪 表,好的节奏都伴随着一种好的性向”%《理想 国》&亚 里斯多德也认为儿童教育 的重点应是体有和美育他认为“体育应先于智育”,儿童学习简单的读书写算只是为日后学习作准备。

      体育方面,则主张通过难典式的教育%要求多做一些柔和的体操&,以形成儿童健美的体格,反对 斯巴达式的机械操练同时,还主张通过音乐 图画进行美感 教育他说,音乐能使人善于“利用闲暇”、并有“谐调 心 灵”、“形成性格力量”的作用图画可使儿童“成为人体美的评判者”,并能评价艺术作品在迸行智体美教育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德育的意义,认为德育 的任务是要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 良冲动 与欲 望,培 养“中庸”、“公 正”、“节制”、“勇敢”等美好德行%以上均引 自《政治学》&而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让会中,体育和美育历来都 不被 重视,学校教育 一直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早在西周时期,就强调以孝涕为主的 库序之教,中国最早 的一部政治历史典籍《尚书》中,就有所谓“五教”,其内容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都属伦理道德教育范峙以后,儒家教育一直 居统治地位孔子就特别重视 德 育,《伦语》记载/“弟子入则孝,出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就 是说,一个人从小时候起,就要学会在家里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辈,谨 慎信实,博爱大众,其次学习文献在《述而》中提 出的四项教育 内容“文、行、忠、信”,后三者都属德育。

      继孔子后,孟柯 更提出了“五伦之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认为“为学”并不是指的学习技艺或知识,而主要是指学习伦理道德和锻炼陶冶品性到了宋代,更是强调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朱熹在为儿 童编写 的《童蒙须知》中,就特别选择儿童 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 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等作了详细 规定,以使儿童从小就形成封建主义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弟子规》就是一部较完备的儿童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对侍奉父母、尊重师长、和人处事、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很具体的要求比如在侍奉父母方面,就规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0父母教,须 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母变”儿 童的一言一 行都受道德的约束可见,中西关于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必然导 致对 儿童教育内容 的不 同二&?、教材我国古代蒙养儿童最通俗的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这套启 蒙的识字教材主要着眼于 儿童 的集中识字与初步的读写能力的培养,既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又把识字教育,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巧妙结合后来使用 的教材则是经孔子整理加工过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和朱熹修订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另外,朱子还专为蒙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和 《小学书》,他认为人在幼年时,要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习,得到切身体会以后,长第∀期古代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及其文化思考??身大做人,便能做到体会穷理 的功夫,这套主张完全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其学说被奉为圭桌,沿用相 当长久同时还有 专为女子编写的《女四书》,其目的无非是要从小培养女子的“三从四德”品性可见,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从维护封建的伦理纲 常出发的,教材内容完全反映了重德育、轻体美、轻技艺的倾向,而西方的儿童教育就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一般是“五项竟技”“七艺”和“骑士七技”五项竟技指赛跑、跳跃、角力、掷铁讲、投标枪它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体操学校和国立体育馆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的主要内容如 斯巴达和雅典就规定儿童必须学习,相反,对知识的教育就显得不那么重视七艺和七技都是殴洲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内容七艺全称为“七种 自由艺术”,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学&、算木、几何、天文、音乐七种,原为古希腊智者派和柏拉图创立,后传入罗马,公元五、六世纪被基督教接受,改造为神学教育服务七技又称为“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目的无非是要培养镇压农民和进行兼并战争的武夫。

      可见,西方儿童教育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其重体美的倾向1、道德教育的宗教性西方的道德教育 注重宗教教育宣传如雅典就把宗教道德教育贯穿到全部身心教育之中,而斯巴达为了军事和宗教活动 的需要,也把宗教训练列入儿童教育 之中特别是到了中世纪,西欧儿童教育就更带有明显的宗教性教会在文化教育领 域里居 于独尊地位,是整个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学校有三种/即教区学校、僧侣学校和大寺学校教区学校的 儿童必须掌握 初步的宗教知 识和唱赞美诗僧侣学校则专为训练“圣 童”教会学校的一 切学科的教学,都具有宗教的 目的和意义,如文 法课的教学目的是教人能正确地 阅读圣经和 了解圣经辩证法的教学目的是教人善于同“异端才”辩论,以打击“异教徒”,甚至对算术教学也给予宗教解释而我国古代教育则是以儒家教育为主流,佛道教育为补充的非宗教体系,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传统教育不同,它不是“罪感教育”,认为儿童生来是有罪的,需要赎罪,而是“乐感教育”,它不需要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学校,家庭 和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儒家教育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十分重视“躬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的言行一致。

      这种非宗教性的德育思想是非常切合封建宗法社会发展之需要∀、对自然科学较重视儒家教育不主张积极向外探求宇宙规律,而仅仅以人比附自然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对儿童的教育一般来说是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一般都排斥科技知知孔子就十分鄙视学习有关“稼”、“圃”的生产知 识,轻视体力劳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