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口窑陶器装饰的工艺特征和人文价值.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29940101
  • 上传时间:2024-02-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0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马口窑陶器装饰的工艺特征和人文价值   但随着国内陶瓷工业发展的进程变缓,产区出口任务减少,市场陶器供应趋向饱和,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马口窑陶器装饰的工艺特征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地处湖北汉川的马口窑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窑,所产陶器造型与装饰纹样独具特色,体现了湖北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炽热的创作热情,也展现了荆楚文明的曙光它们以马口镇盛产的土质矿产原材料为基础,结合中国典型的陶瓷造型以及装饰手法,保留着民间陶器的传统风格,又迎合了时代的变迁"渺渺群山一水国,孤舟尽目泛清辉";的马口,其陶器艺术在古时候属于劳动人民的文明,而在今天已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宝贵的审美和人文价值  1汉川马口窑陶器的源起与发展  马品窑陶器的烧造始于明代,至1369年(明朝洪武二年)马口窑处在最全盛时期,全县大小窑每年可生产日用陶器3000万件,行销南京、九江一带,以刻、堆、描、贴花装饰手法最具特色  刻花坛缸,泡菜腌菜不变质;陶制茶壶,夏天泡茶隔夜不馊民国时期,战火频仍,天灾连年,窑业萧条,至解放前夕,仅邱子垴残存几口砖瓦窑,四条旧龙窑,仅供烧制一般粗陶器具,工艺陶技面临失传的境地。

      1945年,日军投降以后,外省陶器入鄂,导致省内制陶业逐渐萧条,原本陶业兴旺的马口,到1949年解放前夕,从事陶业生产的只剩下30余户此时制陶业还属于手工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多数产品质量欠佳,加之多数陶户都是以此为副业,无力改良生产技术  1954年,马口13家窑业窑户在原有扇子窑基础上,成立汉川县地方国营马口砖瓦厂,生产青砖、布瓦到1955年,汉川县制陶联户合并成立建新陶器厂,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改名为国营汉川陶瓷厂随后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襄阳、南漳、谷城、利川、枝江、秭归、新洲、京山等县,先后建立生产陶瓷用品的合作社、陶瓷厂,陶器生产规模日益扩大1958年建立了蕲春县岚头矶工艺陶瓷厂,从原料加工到成型、上釉、烧制等全部生产流程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机械生产,年产陶器能力达到190多万件釉色装饰从以前的江泥釉、炭灰釉、铅釉、玻璃釉4种增加到107种[1].  原国营马口砖瓦厂更名为汉川县建筑材料综合厂,职工由1957年的2509人增加到4960人,最多达10000余人(多系从全县调集的民工).翌年10月,耐火砖停产期间,传统的工艺美术制品被视作"四旧";①之一横遭破坏,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减少,仅在城关镇设有工艺厂,但不久停办。

      到了1962年,较大的陶瓷厂实行了半机械化生产,采用了球磨机、单刀旋坯机和烧煤的倒焰窑、方窑然而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一些陶器厂被迫关、停、并、转,有的国营陶瓷厂退为合作工厂,日用陶瓷艺术的水平和产量逐渐下降  70年代初,在武汉、蕲春、汉川、浠水、嘉鱼等地的陶瓷企业推广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改用釉上帖花和黄金水、白金水装饰日用陶瓷,同时以粉彩进行绘画装饰,并发展了雕塑工艺,采用照相制版装饰产品1973年改传统龙窑为连续生产的隧道窑、推板窑和倒焰窑;拉坯工艺亦采用石膏翻模、泥浆浇沉淀、干燥新技术,并相继开发了建筑陶、工艺陶、特种工业陶3个系列新品种,实行机械化生产,此后隧道窑逐渐普及用于陶瓷生产的专用机械设备逐步配套,形成了从原料到烧成全面机械化生产线,改变了承袭数千年的全手工操作的传统工艺,并且逐渐淘汰了灰釉,普及推广使用玻璃铜绿釉和石灰釉,使得陶器产品的外观色泽更加鲜艳,器型统一  1985年,马口陶瓷厂占地面积达7599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1510平方米,拥有隧道窑、推板窑、倒焰窑各两座,制陶专用机械127台,固定资产值270万元,职工584人,生产4个类别90余个品种的陶瓷制品100.75万件。

      [2]  马口窑陶器烧造品种繁多,包括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器物,盆、罐、坛、瓮,到陶凳、陶桌、陶灯,甚至溺器、玩具马口窑陶器产量、品种式样之丰富,可见一斑所产陶器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3]现今马口镇周边的窑新、八屋窑、九屋窑、十家窑、杨家窑、喻家窑、梁家窑街门许多自然村均系因窑而得名马口窑址在2008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口窑陶器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原材料便于开采,取材便利马口镇地区具有一种富含钾、钠、钙及铝硅酸盐的土地资源,汉川县境内西北岗地部分,受沉积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凹陷沉降制约,造成相变和缺失较多的盐群及伴生矿藏;东南部低丘部分,受地层沉积环境及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形成了高岭土、石灰石等矿藏,主要分布于马口至南河一带  适合烧造陶器的高岭土地质储量总资源量在200万吨以上,成就了适宜烧制不同用途、坚固耐用的陶器的条件和特色马口窑陶器直接采用胎土泥料均为马口周围新集一带所产,由精泥、窑子泥、黄蜡泥、和红、白陶泥配合而成,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会变形,可塑性极强,粘接、修补方便,经过柴窑在1280°C左右焙烧而成烧制成功的马口窑陶器胎土呈暗红色,由于烧制温度较高,胎质更为坚固耐用。

        但随着国内陶瓷工业发展的进程变缓,产区出口任务减少,市场陶器供应趋向饱和,原来由商业部门包销的合同多数被撤销,省内陶器生产厂家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出现积压,迫使各陶瓷厂家转产或者部分转向生产建筑、工业用瓷和工艺美术瓷令人非常惋惜的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传统手工艺窑厂纷纷倒闭,仅剩无几的几家窑厂也濒临破产,其中着名的马口窑厂在20世纪90年代停产当年被人们广为喜爱的"刻剔花";和"水花";技艺几乎失传,人们曾经熟悉的、无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陶器,逐步被毫无生气的廉价塑料制品以及千篇一律、无个性的日用品取代曾经被国外雕塑家、陶艺家惊呼为大师作品的马口窑陶器,正逐渐变为收藏者的新爱,而在其产地马口,却已经无迹可寻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古窑厂杂草丛生,一派凋零,面对这种衰落,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4]9  2马口窑陶器装饰的工艺特征  马口窑陶器的独特之处在其制造工艺中使用了化妆土和手工刻花技术,马口镇所产陶土如果直接烧制成陶器,胎质固然坚硬,但色泽欠佳而智慧勤劳的民间匠人们根据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取长补短,在胎体之外加以白色化妆土,再施以透明釉色,以黄褐色的釉彩为基础,采用竹刀铁笔在化妆土表面以刻、划、剔、画等多种工艺手法,在釉彩之下绘制人物、花鸟鱼虫、山水,甚至书写文字,极大地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效果。

      这种剔花工艺使马口窑陶器表面除了有强烈的绘画效果,同时还兼具了装饰浮雕的美感,这些以线条构成的装饰图样,用笔流畅、金钩铁划、潇洒自如、一气呵成,既有国画工笔之技艺,也兼具了写意之神韵如此烧制成色泽明亮,浑厚美观的陶器外观,把传统的绘画、绘瓷技巧运用到陶器装饰上,不仅完全弥补了胎质粗劣的不足,而且实现了制陶工艺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马口陶的主流工艺特色  马口窑陶器所使用的灰釉是上等的"南漳灰";①粟树灰经过淘洗、过滤、去掉碱性物质,然后加入河泥(汉江边冲积行成细泥),按照8∶2的比例配置,即8份树木灰∶2份土,研磨成釉料最后经过施釉的陶坯完全晾晒干透后,置入龙窑,以松木为燃料在还原气氛中经1280°C至1300°C的高温烧制而成烧成后的器物釉面呈现出特有的雨滴痕,形成朴拙深沉、稳重而明快的暖色调[4]16马口陶器釉料是天然植物灰制釉,不含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植物灰釉在化妆土上呈现出的暖色与陶器表面经过竹笔刻划剔除化妆土之后的深褐色形成强烈对比,既协调又醒目马口陶注重装饰与实用的结合,具有造型浑厚古朴、刻花粗犷豪放、线条流畅生动等装饰特点,寓于喜庆与和谐之中绘制有"状元打马游街";"八仙";"九龙";等图案的传统日用陶器,长期以来深受江汉平原一带广大民众喜爱,也成为广大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日用及礼品。

      马口窑陶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百年,至今在一些家庭里还可以发现这些充满民间和地域特色,富有生机的器物  马口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鱼虫、人物风景、仙风佛骨、祥瑞文字、抽象图形,但凡能够体现美好生活的元素都可作为主题,在陶器装饰上表现出来,其精彩程度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这种装饰终究与宫廷陶瓷绘画的内涵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马口窑陶器具有强烈的平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世俗性的表现内容,这种世俗性和平民化的审美情趣恰好完整展现了长期以来楚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社会心态、宗教观念、审美倾向和生活特性,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祈福辟邪、吉祥瑞气的民俗思维定式马口窑陶瓷的人物画与其他窑口的人物装饰有着明显的区别,显示出独特的表现特点,如磁州窑人物装饰常常是以有故事情节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背景,构图以戏曲插图的形式出现,显然受宋、金、元杂剧的影响禹州扒村窑以人物活动的某个场景为主而马口窑陶器各采众长,既有静态的人物写照,如典型的八仙罐,也有极富动态和宏大场景的状元游街和十八学士罐,表现手法多样,既有写实摹写,也有写意传神用笔刻画概括简练,形象生动传神,与当时江西景德镇瓷器用工笔细致描摹,繁缛形成鲜明的对比。

        马口窑陶器上的花鸟动物类装饰格外能够体现一种世俗性的观念,匠人们根据生活中真实动植物内在属性和外在形式,从谐音、属性、内涵、寓意和艺术加工等方面入手,赋予它们美好的象征性内涵,从而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比如,根据谐音,"鹿";同"禄";,"蝠";同"福";,"鲤";同"利";,"鱼";同"余";,"桂";同"贵";.除此以外,利用动植物自然属性的象征意义,如牡丹象征大富贵,莲花象征品质高洁,菊花象征雅致清高,石榴象征"多子";,仙鹤象征长寿,喜鹊象征喜事,鸳鸯象征爱情,松、竹、梅作为"岁寒三友";,象征君子美德和高尚的人品经过民间匠师的艺术加工,这些形象更为生动、形象,比如两朵莲花并蒂而开,象征"永结同心";;梅花枝头喜鹊鸣叫寓意"喜上眉梢";;喜鹊栖留在桂花枝头则寓意"喜报连连";;在罐口周围刻花蝙蝠形状意味着"福到眼前";;猴与马、蜜蜂的组合,寓意为"马上封侯";等等  民间所追求的多子多孙,长寿有福,夫妻白头到老,家庭和美,荣华富贵,驱邪除恶等等诸多的愿望,不仅在动植物装饰图像中有丰富的体现,就是在人物装饰中,也得到形象生动的诉注,如"八仙";"十八学士";"状元巡街";等等,多描写了下层平民百姓追求理想生活的场景。

      同时马口窑人物类装饰内容的世俗性还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政教合一的功能性上,传统中国绘画在儒家以德治天下的思想主导下,强调绘画的"成教化";和"助人伦";的政治教育功能,自然发挥圣人图像的榜样力量作为艺术追求和形式规范而马口窑陶器装饰人物选材已经不再是圣贤人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情景,这说明马口窑陶器人物装饰从出现起,就是以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特点、平民大众的形象和生活主题为内容来进行表现的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马口窑人物类装饰体现出的市民文艺性、内容世俗性和技法程式性,已经显示了人物画政教功能的弱化和平民生活审美的兴起  随着时代变迁,马口窑陶器也打下了历史的烙印在马口窑陶器上,除了唐诗宋词的文字以外,我们可以发现如"抗战胜利";"抗美援朝";"移风易俗讲卫生";"多快好省";等极具时代特征的装饰,这些虽然只是刻在陶器表面的简单文字和符号,但确实是留下最真实历史的印记随着历史的步伐,过去的已经成为陈迹,而这些留在陶器上的文字是非常珍贵的文明,为研究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提供了可信的依据走进马口窑的陶器世界,竟然是如此丰富多彩,这些陶器上所呈现的细微、生动、精美、粗放,以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厚重的生活情感,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审美情趣。

      如果说当时的景德镇瓷器清雅脱俗,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